摘要:在知乎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记得李世民曾评价过曹操,后赵石勒也评价过曹操、司马懿,至于刘备则印象不深。于是搜集整理了一下,发现非常有意思,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知乎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记得李世民曾评价过曹操,后赵石勒也评价过曹操、司马懿,至于刘备则印象不深。于是搜集整理了一下,发现非常有意思,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曹操:
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於往代。观沈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其天意也,岂人事乎!——《祭魏太祖文》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二月经过邺城时,亲自写文祭奠曹操。从全文本看,他一方面肯定曹操的能力和功绩,另一方面也说曹操不守臣道,但结论是皇帝的命运和国家的归属由上天安排,曹操就是这样有注定命运的人。
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肯定,因为李世民有“玄武门之变”,和曹魏政权的建立有相同处,即都不是合礼法取得。他在文中说帝位“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而是天命注定的。这其实是在为自己辩护,他就是用智慧和力量夺取天下的。所以他对同样有伟大能力的曹操有深刻的认同感。
英雄惜英雄,就是说的这种情况。李世民对曹操的用兵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临危制变,料敌设奇。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军事水平也很高,所以有资格评价曹操。但同时他还说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是说曹操做一军之将没问题,但做一国之君还差点意思。
五胡乱华时,有个叫后赵的石勒评价曹操:
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这段评价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其实在我看来,曹操和司马懿不一样,曹操是凭本事,司马懿父子是真的欺负孤儿寡母。石勒是羯族人,残酷统治屠杀汉人,文化水平不高,他的话说对了一半。
乾隆皇帝有两句诗,评价曹操:
将为周文久蓄逆,故恶荀彧杀崔琰
意思很明显,乾隆认为曹操是篡权的奸贼,所以杀了荀彧、崔琰。满清最怕汉人反抗他们的统治,所以对于历史上但凡有“篡逆”嫌疑的人,一概否定。无怪乎乾隆会如此说,另外多说一句,乾隆虽然留下诗作很多,但水平实在一般。
毛主席曾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另外,毛主席作为诗人,高度评价曹操的文学水平,非常欣赏曹操的诗作。
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刘渊评价曹操、刘备
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刘渊是匈奴人,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曹操主政时期,曾把匈奴打的挺惨,还把匈奴分为五部,他父亲刘豹就是曹操任命的。看刘渊的语气,他是非常崇拜汉高祖刘邦和魏武帝曹操的,反而看不上同族的呼韩邪单于。
其实重要的是,刘渊属于汉化程度很深的匈奴人,史书记载他少时喜好读书,曾拜上党名士崔游为师,精通五经、史书。咸熙年间,刘渊作为侍子留在洛阳。值得一提的是,刘渊之子刘聪316年灭了西晋,算是给曹操报了仇
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
刘渊的先祖冒顿单于与西汉刘邦联姻,刘邦将汉朝的公主嫁到匈奴。因此,南匈奴部落首领以母为姓,以汉朝女婿的后世自居。所以,刘渊认为自己有一半汉朝的血统,可以继承"汉"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国号。
所以,刘渊自认为刘氏子孙,他所说的孝愍皇帝,指的是汉献帝刘协。曹丕给刘协的谥号是汉献帝,而刘备给汉献帝的谥号是孝愍皇帝。刘渊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备建立蜀汉,希望能够匡扶汉室。刘渊还给后主刘禅上了谥号为“孝怀皇帝”。
孙中山先生曾说:“我等之兴中会便是汉朝之刘备、诸葛亮,今之满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马懿。”这意思也很容易理解,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以借刘备、诸葛亮匡扶汉室作比喻。
毛主席曾多次谈论刘备,他认为刘备的优点主要于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终成大事。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而缺点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来源:小凡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