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九三大阅兵之际,有记者问特朗普“北京的阅兵是不是在挑战美国”,他立刻否认,说“不是”,还强调自己和中国领导人关系不错,还抛出了他常说的“他们更需要我们”这种话。他这么回应其实就是想降降温,不想在纪念日把话题引向冲突。
中国九三大阅兵之际,有记者问特朗普“北京的阅兵是不是在挑战美国”,他立刻否认,说“不是”,还强调自己和中国领导人关系不错,还抛出了他常说的“他们更需要我们”这种话。他这么回应其实就是想降降温,不想在纪念日把话题引向冲突。
阅兵当天,他在社交媒体上给中国人民送上祝福,说“伟大且持久的庆祝日”。这可不是敷衍,跟他过去对华的表述比起来,语气明显缓和了很多。紧接着,他在白宫接待波兰总统时,主动提到自己看了阅兵,还评价说“美丽”“非常非常印象深刻”。
很多人都好奇,到底是什么让他“非常非常”印象深刻呢?单单是方队吗?解放军的中式正步确实很有视觉冲击力,节奏整齐、动作统一、线条干净,上镜效果特别好。这种队列表现可不止是好看,还体现出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纪律性。而且它的影响已经传播开了,像卢旺达、朝鲜、越南,都在不同程度上学习中式正步,有的甚至喊的口号都是中文。
相比之下,美国的阅兵更偏向日常化,注重行进和装备展示,没有这种极致统一的“整体感”。特朗普见过不少军礼,但像这样大规模的,把节奏、步幅、转体都做到如此整齐的,确实很抓人眼球。他之所以连用两个“非常”,一方面是因为画面,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中传达的信息。
不过,更重要的是武器的亮相,这次西方媒体重点报道了一些新武器,比如“鹰击 -19”“鹰击 -20”这类导弹,一看就知道是用于反舰和远程打击的;“东风 -61”是陆基导弹;“巨浪 -3”是潜射洲际导弹,属于海基核力量。
这个武器组合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一方面展示了常规打击能力对海上和陆上目标的覆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核力量的稳定可靠。有陆基的,有海基的,这就把“打得着、打得准、扛得住”的框架清楚地展示在了镜头前。这种组合不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冷门细节,而是给所有人看的明确信号。
特朗普自己可能不太研究技术细节,但他的团队能看懂,这也让他的“印象深刻”更有实际意义。
很多人问,特朗普是不是突然就“对华友好”了呢?我觉得不是。他这套表达,在记者会上否认“威胁”,是为了在舆论上先把火压下去;阅兵当天送祝福,是对外释放一个“我不想挑衅”的信号;之后公开承认自己看了阅兵,还给出肯定评价,相当于告诉外界,他收到了中国想传达的信息,并且愿意给予肯定。
但这并不代表他改变了基本立场,他还是会讲“美国优先”,还是会在贸易、科技、地缘政治等方面设置各种限制和竞争。他只是把语气变得温和了一些,不想在这个时候把气氛搞僵。也就是说,他在表态上更讲究方式方法了,但在策略上并没有根本改变。
那天白宫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举动。波兰总统来访时,F -16和F -35编队从白宫上空飞过。美方对外解释说是为了向不久前遇难的波兰飞行员致敬。这个解释本身没问题,但选在这个时候就很有意思了。当时中国阅兵的影响还在持续,美国在这个时候来了个“小阅兵”,虽然规模不大,但更像是对内的一种回应。
特朗普说了中国阅兵的好话,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示强”。让战机飞一圈,国内的支持者就会觉得“该看的看了,该展示的也展示了”。对他来说,这招成本不高,却能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认可对方的仪式,但我也不会丢面子。
回到中国这边,为什么要让对方“看见”呢?这类阅兵的意义可不只是纪念,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能力展示出来,把“我们能做什么”“我们的底线在哪里”说清楚。把陆基、海基、常规、核力量这些放在一起展示,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你不用给外行人解释每个武器的参数,只要让他们看到“我们这套体系很完整”,对方自然会明白。
特朗普说“我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我更愿意把这理解为他对这种沟通方式的认可。他没有进行挑衅,也没有把话说得很尖锐,这说明我们传达的信息他收到了。
很多人把特朗普的“非常非常”理解成“心服口服”,这有点夸张,他确实被阅兵的画面和整体结构打动了。不过要说他“害怕”,那就有点过了。震撼是一回事,恐惧是另一回事。震撼来自于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阵容和节奏,而恐惧需要靠情报和分析。从他这几天的公开表态来看,他更像是在进行情绪管理和舆论管理。
他不想在纪念日让美国处于对立的位置,也不想让国内观众觉得“我们比不过别人”。所以他的做法是,嘴上表达善意,手上又搞了个战机飞过白宫上空的小动作,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再说说武器方面,公开亮相的“鹰击 -19”“鹰击 -20”,就是针对海上高价值目标和陆上纵深目标的;“东风 -61”是陆基远程打击武器;“巨浪 -3”是海基核力量的重要支撑。具体参数我们没有更多公开信息,就不多说了。但把这几种武器放在一起展示,就说明一个问题:常规打击能力覆盖到位,核力量也有可靠支撑。
西方媒体盯着这些武器报道也很正常,他们的受众需要知道,东亚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已经和十年前不一样了。特朗普的团队肯定也会按照这个思路去分析,只是不会在公开场合说得这么直白。
也有人说“特朗普羡慕中国”,这种说法有点情绪。对特朗普来说,利益才是行动的动机,羡慕可不算。他这次愿意在镜头前说好话,说明他不想在这个日子里激化矛盾,也想把对抗的程度降低一些。
很多人担心美国会不会把阅兵当作“挑衅”,至少这一次,特朗普把这个可能性排除了。他明确表示“不是威胁”,避免了双方陷入“你越强我越硬”的死循环。这可不意味着美国就放弃竞争了,只是把竞争拉回到了一个可控的范围。他不想让一场纪念活动变成新的矛盾点,这一点很重要。对于中美这样的大国来说,有时候一句话、一种语气,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反应。他这次没有进一步激化矛盾,这已经是一个信号了。
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特朗普的“可能年底访华”还只是个可能性,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这种模糊性,其实就是他一贯的手法,他需要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访问成果,不会为了走个过场就去访华。
中国通过这次阅兵,把自己的能力和态度清楚地展示了出来,没有过度渲染,也没有遮遮掩掩。特朗普收到了这个信息,选择在公开场合用正面的词汇回应,同时又通过一个小规模的动作稳住国内舆论。这两步看起来相互矛盾,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考虑。
他没有把话说得太死,我们也没有把话说满。局面稳住了,后面的事情才有操作的空间。对于中美这样的大国互动来说,这种“稳”,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国关老衲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