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开玩笑,也不是故弄玄虚。最近几年,不少研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原本大家避之不及、但又每天都得面对的事——排便。有人说,一天一次刚刚好;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活得久不久,竟然能从厕所里窥见一二。
不是开玩笑,也不是故弄玄虚。最近几年,不少研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原本大家避之不及、但又每天都得面对的事——排便。有人说,一天一次刚刚好;
也有老年人觉得“早上一拉通体舒畅,一天都精神”,仿佛拉得越勤越健康。可真的是这样吗?大便这件事,真的能透露一个人还能活多久?
咱们慢慢说。
医生们其实早就注意到大便这事不简单。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管着吸收营养、代谢废物,还操心着不少激素的合成。换句话说,肠道出问题,整个人都得跟着遭殃。
那排便次数是不是越多越好?或者说,排得顺畅就说明肠道好、身体棒?
过去大家对这个问题没那么在意,直到一些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出来,才让人开始认真看待这个“厕所里的信号”。2022年有一项研究,追踪了超过4万人,时间长达13年,发现那些每天排便次数适中、粪便形状正常的人,寿命普遍更长一点。
啥叫“适中”?不是早晚都得蹲一次马桶的那种勤快,也不是三五天才去一次的“便秘星人”。恰到好处,是每天一次,最多不超过两次。
超过两次或少于三天一次的人,整体健康风险都在上升。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种说法听起来像是老中医口口相传的经验,但其实是有研究支撑的。下面这张表格,是一项由美国哈佛大学和中国协和医学院合作的研究中提取出的数据,样本来自亚洲地区的老年人,分析他们的排便频率与寿命关系:
从表里可以看出,每天排便一次的人,不管是寿命还是慢性病风险,表现都比较理想。而那些排便次数太频繁或者太少的人,健康状况就明显差一些。
这不是巧合。排便频率太高,可能是肠道过敏、炎症性肠病或甲亢的信号;排便太少,大概率是肠道动力差、饮食纤维缺乏、甚至肠道菌群紊乱。
什么样的拉屎叫“正常”?这个问题说出来可能让人发笑,但在临床上它真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排便的频率并不是唯一标准,还要看形状、颜色、气味和感觉。有个叫布里斯托大便分类的系统,把大便分成了七种形态。健康的大便一般是第3型或第4型:像香肠一样,表面光滑或有裂纹,软硬适中,不费劲也不太急。
如果你每天都去厕所,但每次都是拉稀水,或者拉得像羊粪蛋,那也不算健康。反过来,三天一蹲,但每次都排得干净、舒服,也不算问题。关键看的是规律性、轻松感和排便后的满足感。
说白点儿,你和马桶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舒服的、稳定的。
排便频率和寿命有关,说到底还是绕不开肠道菌群的问题。肠道里住着上万亿的细菌,它们比我们脑子还聪明——决定你爱不爱吃甜的,控制你的免疫反应,甚至影响情绪。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多样性越高的人,寿命普遍越长。这也是为啥很多长寿村的老人,吃得不复杂,却都活得长。
东西活着。你吃的食物越多样、纤维越多,它们就越开心,帮你分解毒素、合成维生素,还能抑制坏菌生长。一旦你吃得太精细、太油腻,它们就失衡了,排便也就“不听话”了。
每天一次的排便,其实是肠道菌群运作良好的一个外在表现。健康的大便,是这些“肠道居民”送给你的日常礼物。
很多人觉得便秘不过就是“拉不出来”,不影响吃饭睡觉就没事。但长期便秘是慢性病的“温床”。毒素吸收、肠道发炎、肠癌风险升高,都是慢性便秘悄悄带来的麻烦。
特别是老年人,如果三天都没拉一次,整个人都像气球一样胀胀的,睡不好、吃不下,严重的甚至还会诱发脑血管意外。
便秘是很多慢病的“共病”表现,比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帕金森病等。别小看这“拉屎”这点事,它可能是你身体最先发出的报警声。
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因为活得久,所以才排便规律?而不是因为排便规律所以活得久?
这个问题说得很有道理。但从目前的研究看,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肠道维持良好状态,从而排便规律;而规律的排便又反过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降低慢病风险。
所以说,不是单靠“拉得好”就能长寿,而是整个生活状态的综合反映。你吃得健康、动得合理、心态放松,身体自然就顺畅了。顺畅了,大便也跟着规律,长命百岁也就不是梦。
想让排便变得规律,不光靠吃药,更得从根上改善。最重要的,是三件事:饮食、运动、心情。
饮食上,粗粮、蔬菜、水果是必须的,尤其是膳食纤维,它是肠道细菌最爱的“食物”。每天喝够水,也别少了。
运动方面,不用太激烈,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都能刺激肠道蠕动。那些天天坐办公室的人,一坐就是十小时,怎么可能拉得顺?
情绪也别忽视。焦虑、抑郁、压力大,都会让肠道变得“神经质”。有些人一紧张就拉肚子,有些人越焦虑越便秘,都是肠脑轴在作怪。
还有一点,别憋便!已经想上厕所了还死撑着,是对身体的极大伤害。长期憋便不仅会让排便反射减弱,还容易增加痔疮、肛裂等风险。
人这一辈子,吃喝拉撒睡,没有哪样是不重要的。大家都在追求如何活得长、活得好,其实答案早就藏在每天的生活细节里。
你每天吃什么、怎么睡、心情如何、便不便秘,都是身体给你的“反馈”。如果连最基本的排泄都出问题,那身体其他部分也不可能好到哪儿去。
“每天一便”,听起来很小,但背后藏着的是饮食、作息、肠道菌群、免疫状态的系统表现。这不是玄学,也不是老年人才需要关心的事,而是每一个想活得更好的人,必须重视的健康信号。
厕所这地方,虽然不登大雅之堂,但它知道的事,可能比你想象得还要多一点。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肠道运动频率与死亡率:中国老年人群前瞻性队列研究。老年学杂志:医学科学版,77(3),456–463。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长寿:当前证据的综述。自然·衰老,1(5), 432–447。
国家卫健委.(2020).《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