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梳子一壶水”,古代的这种酷刑,几乎没有女犯人能熬得过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11:03 1

摘要:其实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说“梳洗刑”,还是在老一辈讲明朝贪官污吏的故事时。说老话嘛,人要脸树要皮,古人尤其讲个名声和生死。可偏偏有种刑罚,用的东西拿出来竟是家家都有的梳子和一壶水,只听名儿就让你心里发麻。可这看似稀松平常的两样东西,到了那个年代却成了让人把求生欲望

其实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说“梳洗刑”,还是在老一辈讲明朝贪官污吏的故事时。说老话嘛,人要脸树要皮,古人尤其讲个名声和生死。可偏偏有种刑罚,用的东西拿出来竟是家家都有的梳子和一壶水,只听名儿就让你心里发麻。可这看似稀松平常的两样东西,到了那个年代却成了让人把求生欲望都磨灭的狠招。你说,世上怎么就会有这么怪的刑?到底是谁发明了这个“梳洗”?又有谁,在黑乎乎的牢里,颤着手眼瞧过那一壶水、一把梳子,心里打着什么算盘?今天咱们就和你唠唠这桩事。

其实翻开史书,也不难发现,中国古代这刑法的事儿,和咱们这茶米油盐里头的琐碎烦忧说起来有点一样——总是有人想得特别绝,特别狠。可是有谁愿意做“黑手”?说到春秋战国,老百姓日子不易,女子更难,好端端个人可不能说犯点小错就能平安无事。那会儿的刑罚啊,不只是打打屁股,很多女性一进去就被要求众目睽睽之下扒去衣裳,遭受一顿鞭打。这不是简单的疼,还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羞辱,哪怕只受一两下,那种没了体面的滋味,咱们听着都怕。谁还记得鲁国有个姑娘,逃婚被捉了,结果一顿杖罚,后来终身未嫁,听说天天对着河面发呆。哪怕家里人天天安慰,她还是觉得再活不过去了,因为身体和名声一起毁了。

刚才说的,不过是最寻常的刑罚——杖笞。你知道吗?这东西在当时虽说不致命,却能让一个女人在家里抬不起头来。再厉害点的,伤到骨盆,命还能保,可生育能力没了,在那年代等于绝路。就像如今有人被判了“社会性死亡”一样,没有人再愿意娶她,甚至亲娘都敢让她自己养活自己。不是每个人都能扛过去,有的女人落下病根,有的直接寻了短见。那种日子,谁听到都心发凉。

咱们就这么细细讲下去,到了秦汉时期,酷刑能比这更让人害怕。什么剥皮啊,腰斩、凌迟,“炮烙”也有人见过——其实就是把人活活烤了。当时,官吏要的是“震慑”,便没顾及百姓疾苦。但既然是人,也有合情合理的时候。到了汉武帝后,开始有人喊“仁治”。但这个“仁”,多半是靠儒家士人在朝里争出来的,可好景不长。谁都知道“案头仁治,后院酷吏”,明面上一套,私底下又是另一套。

可说到明朝,那便是另一个路数了。朱元璋,咱们讲了无数回,他进了南京城当了皇帝,可心里是苦的。老朱青年丧亲,说起来不少人家里有“朱元璋式”的过去——父母饿死,没人施舍。他当了皇帝,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要把世上的贪官活活“清干净”。他做了件事,把民间家用的铁梳、大瓷壶请进了刑房。你没听错,不用什么刀剑,偏要用这些东西把贪官“揪下水”。明初南京,有官员贪了二两银子,被判“梳洗刑”,那一天,监狱里外全是围观的百姓,有人甚至举着娃来看,说以后要长记性。执行梳洗时,犯官被剥衣仰俯铁床,热水一壶接一壶浇下,各种铁梳头子往肉里划。有旁观者说:“比宰猪都狠。”江南一带茶楼里的说书人,把这腥风血雨讲得滑稽:“贪官这下真干净!”可其实,不少老百姓明里叫好,心里打了个哆嗦,因为刑场是真的恐怖,还时不时传出女人也被牵连。

有一点你大概没注意,朱元璋用这刑其实盯上的是那些“手脚干净的女人”——比如贪官家眷。案卷里有个王氏,原是官员之妻,被牵连时,根本没见过银子,一样被“请饮梳水”。受刑之后,活下来的没几个,家里人再去找申冤,也没人肯理。民间传说里不少主妇夜里做梦都梦见热水和铁梳,一觉醒来满头大汗,吓得饭都咽不下去。谁还敢说“贪官夫人好当”?

其实这个“梳洗刑”,并不算纯明朝发明。唐宋早有点苗头,唐朝那会儿,武三思斗政敌,曾经用“竹槎拖尸,铁刷刮皮”玩过一出。宋朝也有个大理寺丞陈宜中,审案时把竹刷子蘸热水,往犯人背上一刷,人就全招了。可是明朝才正式变成规矩,还定条款、有明文。朱元璋甚至让御史每年查“梳洗刑”用多少铁梳、热水,官吏们都心惊胆跳。明中期嘉靖年间,有一次刑房里铁床用了八年竟换了七张,工匠都是晚上才敢修。你见过这么怕人的刑具么?

而其实用刑的场面,并不是你想的三言两语就能道尽。门口守着的是御林军,屋里有御医,每次受刑后,抬出去的不一定死,但全身皮肤像剥了皮的羊。前几年,有博物馆展出过明朝刑床和古铁梳,人多到排队,有大爷低声念叨:“朱元璋那个狠,连梳子都变成杀人的工具。”也有专家补上一句:“这种刑,精神压力大过肉体伤害。”那意思是受刑的人,如果活下来了,也一辈子阴影。哪个老百姓会愿意沾这个边?谁家要是出了个贪官亲戚,连年夜饭都让人指着碗笑。

梳洗刑厉害极了,却越来越罕见。明末清初,社会上已经开始讲道德治国。慢慢地,这种把人剥皮的招就被新规矩淘汰了。其实咱们不是说法治多伟大,也不是哪个皇帝心肠特别软,还是老百姓自己有了社会底线。新帝上台时,朝堂上那些老御史,经常背地里嘀咕:“肃贪要有度,酷刑不能滥。”比起烧铁梳、洒沸水,大家更怕“心软管不好世道,心狠灼伤百姓。”有的案子,甚至自己法官都避嫌,把卷宗推来推去,生怕沾染上名声。

你看这几百年过去,梳洗刑这种法子,早就在法律里清理干净。可大街小巷有了新的议论——别再让人的生死与“处死工具”挂钩。曾经的酷刑,如今留下的,只有铁床、铁梳进了博物馆,还有说书人的“吓头”。但说到底,那种让人身心俱碎、撕裂人格的酷刑,是咱们每个人心里都不愿再见的旧事。

有时候你看历史,觉得这些往事离我们很远,但有些“刀子”,其实早就在现代人的话里悄悄藏着。我们常说,法治社会要“依法办事”,可如果没有一点良知,没有对旁人的善意,那再多规矩也抵不过一句“为私欲改了天条”。今天咱们能追忆这些刑罚、能讲清那些受难者的命运,不只为说一句“历史进步了”,而是要提醒自己:别让铁梳和热水那样的物件再次变成害人的利器。

也许有些事讲不明白、讲不完。哪还会有人愿意受这种刑?可是历史的料,总不嫌多。明日黄昏,你在家里梳头喝水的时候,也许会突然想起:这世界上,除了温柔,别的东西都能慢慢被忘掉。有些酷刑消失了,有些记忆还在,但人心里,总会有点善良留着。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