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将:从南北朝到南宋,从罗艺罗成到罗延庆,罗家的二十代传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02:28 1

摘要:说起罗艺这个人,说实话,大部分人只在电视剧里或者评书段子里听过他的名字,真要盘他一盘史书上那些事,还真是见不得多少高光时刻。这人吧,性格狠得很,眼珠子滴溜转,但打仗却果决利落,真要上阵,也算个狠角色。隋朝末年那会儿,天下乱成摊烂泥,谁的拳头硬谁就是道理。罗艺就

说起罗艺这个人,说实话,大部分人只在电视剧里或者评书段子里听过他的名字,真要盘他一盘史书上那些事,还真是见不得多少高光时刻。这人吧,性格狠得很,眼珠子滴溜转,但打仗却果决利落,真要上阵,也算个狠角色。隋朝末年那会儿,天下乱成摊烂泥,谁的拳头硬谁就是道理。罗艺就顺势杀出来,自个儿在幽州闹腾了个头目出来,把那一片地界攥在手心。后来唐朝一统风头越来越猛,他见机行事,赶紧投奔了李渊。皇帝也没亏待他,封了个燕王,还赐了“李”姓,罗艺见风使舵的本事这时候算是显出来了。

说着容易,真正在北地折腾过的人才懂其中难处。当年幽州那地方兵马混杂,农民军、地方豪强、旧朝残部,三教九流啥都有。本地地头蛇不好对付,外来军又如狼似虎。罗艺早期是咋生存下来的?他那股狠劲和变通头脑不是空穴来风。他杀伐果断,有一次,幽州出事,几个作乱的旧部活活被他扎死,连本地宗族都不敢多吭声。坊间还有人说,罗家大院,夜里灯火不熄,是警觉也是威慑。这种地方枭雄,得能玩得起狠,才能在乱世立稳脚跟。

不过啊,你再厉害,也架不住“站错队”。罗艺最让人唏嘘的不是死得快,是他押宝押错了。那时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兄弟争斗已露端倪,罗艺押了太子一边,甚至还抬手教训过李世民的人马。你说能有啥好结局?等到李世民登基,虽然看似客气,封官许诺都给到位,但老罗艺心里明镜似的——这账,迟早要算。真到了反叛那天,他是又惊又怕,带着些许侥幸,诡计百出,可惜棋差一招,很快身死道消。

你以为故事就到这结束了?现实里,罗艺的风头也就那几年,家里门楣很快就没了传人——但你只要随便逛逛集市,或者翻开民间评书,罗艺不但没完,反倒是子孙满堂,一脉传了好几十代。评书里那套“罗家将”谱系,长得让人瞠目——什么北地枪法、世袭英雄、几辈子都还能往外蹦个名将。真要按故事编排,这罗家跟开挂似的,简直比那些咱熟的“杨家将”、薛家折腾得还厉害。

细细说来,罗家将的头一代,在评书口传里其实不是罗艺本人,而是他爹,罗云。活在南北朝快打烂的时候,那时候谁都不知道明天朝廷姓啥,庄户人日子过得仿佛踩薄冰。罗云会几手好拳脚,原本想图个好前程,奈何上头换皇帝跟换脸一样快。那会儿,他就带着老婆四处跑江湖,卖艺养家糊口。说白了,武功再高,也难遇明主。一家人行走四方,小罗艺也是跟着父母颠簸,早早见惯江湖里的冷暖人情。

这点你要换在北方旧事里头,比起贺兰山脚下那些窝里横的庄头,罗家其实就是辛苦老实卖艺户。但是,罗云虽不混大事,没混出个名气,可家里的武功却是实打实地流传下来了。评书先生还说得来劲——罗云练枪的力气,能在冬天把冰渣子挑飞几丈高,一时让庄头小儿都跑来瞧。

再说到罗艺。他作为“罗家将”评书的正宗,本名的来由就特别生活:爹妈没啥高雅情趣,就是卖艺出身,儿子就叫“艺”了,图个好记。小时候父母拖家带口,他天南地北跟着转,到七八岁才算在老家落了脚,那会儿能蹦出份课业出来。其实罗艺读过几年书,本以为日后能走个文武兼修的路。青年丧父母,泥腿子出身的他,别无长技只能捡起家里两杆破枪,重新游走江湖。

说来命运还真有点意思。靠着吃饭的“把式”,他居然碰巧遇到个姜家老人,看中他的根骨,把五虎断魂枪全盘传授了。要不是那趟机缘,或许罗家的枪法就早断了。后来再机缘巧合下,罗艺混到南陈大将之位,改换战旗,风头一时无两。甚至一度在幽燕边地称王称霸,隋朝要招抚,答应他自立北平王,弄得北边大小诸侯都得看他眉眼。

不过咱得说一句,这些个故事在现实历史里压根没影,真真假假,全是评书先生加的油和料。可妙就妙在,群众喜欢听这样的故事。这些“吹牛”劲里,也藏着一丝老百姓对“人人都有一技傍身”的盼头。尤其罗艺这种“草野出身、逆袭成王”的路数,谁都愿意自己家出个这样的人物。

罗家传到第二代,按那些过年大集上摊主嘴里说的,罗松和罗成是分头扬名。罗松沉稳不争,藏在乡野,外人只知道他们家“枪法过人”,但连亲邻都说他一到夜里就钻进院子练,膀子上都起老茧。反倒是罗成,枪出如龙,明里暗里闯下无数大名号。比如那什么“一字长蛇阵”,就是他一个人杀出来的。后传说他被讹陷杀死,也有民间说法,说周西坡淤泥河边还埋着他那柄枪。那会儿,朝中文官武将谁都知道,罗艺家“传子不传婿”,枪谱只传亲儿孙,外姓都不行,搞得神神秘秘。

再往下,故事越来越像评书台子上的“家族连续剧”。罗通十三岁称雄,边打边长,这年纪搁今天怕是还在念书。他做先锋扫北,单骑闯阵,坊间老太太都说“罗家娃自小是有出息的”。这股传承味,一代一代,总得有闪光点。

说起罗仁,他是罗成部下过继过来的儿子,说是“扫北第一人”,有一回用一对银锤砸死骑铁雷八宝,乡间里头不少孩子都学着他的锤法耍。结果这位落得早死,坊里年长者摇头说:“命硬难成大业,终是一场空。”罗家的荣光,常常就在这种戏剧张力里时隐时现。

后头几代如罗章、罗英、罗昌,故事里不断有新难关新敌人。“白虎关”、“金锁连环阵”这种专有名词,评书先生一讲,娃娃们都拿竹棍子模拟拼杀。有的长子性子倔强抱恨,有的次子温文尔雅明大势,连家族分歧、兄弟各走各路都被写得有血有肉。甚至连“罗英用兵权调兵遣将,开山破阵”,这些细节都让人觉得,这不像是单单武艺厉害,更像是个“高智商大管家”。

慢慢地,时局翻了好几拨人主,罗家还没断线。故事讲到罗洪、罗增、罗灿、罗琨这批人,背景就拉到了唐末。罗增被奸臣陷害,儿子们亡命鸡爪山,江湖义士聚会,各帮人马一起攻入京城。这种情节,让人咋听咋过瘾。旁白都不缺,“罗家五钩枪,救场有奇功。”

再往后,还有传得更玄乎的。到了郭子仪那一辈,“燕山金枪”“玉美人少保”,女将男将齐上阵,罗赛金还直接嫁了杨家将,“梅花枪”就这样跟社戏似的渐渐融到更大的家族故事里。到了宋代,小孩们还在胡同里玩“罗家枪打金兵”。

可惜,这么一门风风火火的罗家,到了后来已经只剩下英雄末路的遗憾。南宋时的罗延庆,没等到好日子过上,就气郁而亡。罗鸿、罗惠之辈,留的故事也渐稀稀拉拉——群体大伙闲聊的时候,说起这些人,往往语调里多半一声叹息。

讲了半天,评书里的“罗家将”传承,真放到现实一查,不见得有半点族谱文据。但是民间不以为意,谁还不想自家祖上有个大英雄?一代一代串下来,可不比《三国》的赵家枪、或杨家将来得短。二十多代,几乎串起了一个民间的“荣耀谱系”——一点点夸张里,其实是咱普通人一种两代人的期望。

有时候,想起那些冬天大雪初霁的晚上,老人在火盆旁慢悠悠讲:“咱北地也就罗家枪过得了瘾——就是现在没见着真能练这套枪的了。”是不是罗家真的传了那么多代?也许早不是重点,留给后人的是几分说不清的英雄气和人生起落的故事。我们一直在改写着谁的传奇,有时也擦着自己的影子。

来源:运筹帷幄艺术家K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