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决战的结果会如何?美智库警告:美军可能像二战日军那样饿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9 13:24 1

摘要:1942年8月7日,瓜达尔卡纳尔岛(简称瓜岛)战役拉开序幕,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这场持续六个月的战斗中,日军经历了人间地狱般的苦难。由于海上补给线被美军海军和航空兵彻底切断,日军陷入极度饥饿的绝境。

中美如果爆发战争,会是什么后果?对此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主任克罗普希却警告:若中美爆发大规模战争,美军可能因后勤崩溃,重蹈二战日军在瓜岛饿死的覆辙。

1942年8月7日,瓜达尔卡纳尔岛(简称瓜岛)战役拉开序幕,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这场持续六个月的战斗中,日军经历了人间地狱般的苦难。由于海上补给线被美军海军和航空兵彻底切断,日军陷入极度饥饿的绝境。

历史学家约翰·托兰(John Toland)在《上升的太阳》(1970)中生动描述了这一惨状:战役初期,日军士兵每天仅靠100-150克大米或几片野菜维持生存,随着补给船被击沉,粮食迅速耗尽,士兵们被迫挖掘树根、捕食昆虫甚至啃食老鼠。

到1943年初,饥饿达到顶点,士兵们开始分食阵亡同伴的尸体,甚至出现活人被杀以充饥的极端案例。日本官方《战史丛书》(1968)统计,日军在瓜岛部署约3.1万人,其中1.2万死于饥饿和疾病,远超战斗伤亡的9000人。士兵们称战场为“饿鬼地狱”,士气彻底崩溃,最终在1943年2月被迫撤退。

与日军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的“丰衣足食”。从1942年8月登陆瓜岛起,美国第1陆战师及后续增援部队始终保持充足补给。历史学家塞缪尔·莫里森(Samuel Eliot Morison)在《美国海军史》(1947)中写道:“美军的胜利不仅靠枪炮,更靠后勤。”

二战期间,美国动员18家造船厂、171个万吨造船台,以每月47艘的速度生产了2771艘7176吨级的“自由轮”货船,总运力高达2.168亿吨。这些船只横跨太平洋,将弹药、燃料、食物源源不断送至前线。美军士兵每天消耗约2000吨物资,包括罐头牛肉、饼干、巧克力,甚至在1942年11月感恩节收到火鸡大餐和啤酒。

《美国陆战队战史》(1948)记载,一艘“自由轮”平均装载5000吨物资,每周抵达瓜岛,确保部队火炮有弹可发、车辆有油可开。美军在丛林中搭建临时食堂,甚至用便携收音机收听国内广播,士气高昂。

在二战的其他战场,美军从来都是一副吃着巧克力、喝着可乐、大嚼牛排鸡腿的形象,与其他参战国忍饥挨饿、吃糠喝稀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能力。日军因补给断绝而饿死,美军因运输充足而获胜。美国强大的海上运输船队,不仅保障了瓜岛战役的胜利,更奠定了其在二战中的霸主地位。

然而没成想,仅仅十多年过去,美国强大的运输业却急速衰落。

二战结束后,美国运输船队曾是全球霸主。1945年,美国商船总数超过5000艘,总吨位占世界59%,75000艘商船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运送物资,支持盟军击败轴心国,美国不仅维持了自己军队的后勤,将很大程度支撑了英国、苏联乃至于中国的武器和后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民主兵工厂”。根据美国海事局数据,从1941年至1945年,美国通过大西洋运出2.168亿吨物资,即便德国U艇击沉2.15亿吨舰船,美国仍能迅速补充船只,维持补给线畅通。

然而,冷战结束后,这一优势迅速瓦解。到1960年,美国商船减至500艘,2025年更缩至约60艘,运力仅300万载重吨,占全球不足1%。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MSC)现仅拥有130艘军用船,包括33艘油料舰、30艘海上预置舰和48艘预备役船,平均船龄超过43年,多为蒸汽动力,维护困难且船员匮乏——美国海事局登记的预备役船员仅11768名,战时难以全员征召。

海湾战争(1990-1991)已暴露美军运输能力的瓶颈。美军动员385艘船,耗时半年运送468万吨物资,支持50万部队作战,其中37%的装备和部队依赖临时租赁的187艘外国船。《海湾战争后勤报告》(1992)指出,战争初期,运输力不足导致第24机步师装备延迟两周抵达,幸亏伊军抵抗薄弱,才未酿成大祸。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进一步凸显问题:167艘船仅运200万吨物资,23.5万吨消耗已让美军捉襟见肘,作战部队不得不削减口粮以维持战斗。

如今,若中美决战,根据美国智库计算,首批物资需求高达2600万吨,而当前船队单次运力仅约200万吨,缺口超过12倍。

美国后勤能力为何大不如前,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国造船业的严重衰退,2024年仅剩3家大型船厂(纽波特纽斯等),年产不足20万吨,远不及二战年均1435万吨的辉煌。

面对这一空缺,美国或需依赖盟友补救。日本2025年拥有约500艘商船,运力约2000万载重吨,韩国约300艘,运力1000万载重吨,理论上可提供部分支援。然而,这些商船多为民用,未经军用改装,且需穿越中国海军的威胁区。中国2025年拥有3艘航母及大量驱逐舰舰队,以及东风-26弹道导弹(射程4000公里),可轻松打击第一岛链内的运输船队。

日本和韩国若参与运输,其船只可能在东海或南海被击沉,损失风险极高。此外,两国自身防御需求将限制支援能力——日本需保护本土,韩国需应对朝鲜,难以全力支援美国。兰德公司2023年推演显示,即使盟友全力协助,美国海运能力仍只能满足进攻中国所需物资的20%,远无法填补2600万吨的巨大缺口。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海权中心”主任克罗普希(Bryan Clark)在2024年文章中警告:“美国海运衰退已无可逆转,盟友支援不过是杯水车薪。”

反观中国,其造船与海运能力已傲视全球,成为战时后勤的坚实保障。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达4232万载重吨,占全球43%,拥有735家造船厂、56座10万吨级船台、30座30万吨级船台和6座50万吨级船台。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这一产能相当于二战美国5年总和的3倍,超过当前美国年产量的270倍。

2025年3月,沪东中华船厂交付首艘国产大型邮轮(13.55万吨),标志着中国高端造船技术的成熟。战时若启动总动员,中国可迅速将民用造船转为军用,每年生产大量运输船,轻松满足跨洋作战需求。

中国的海运船队同样无可匹敌。截至2025年,中国拥有数千艘远洋商船(具体数量为公开数据中的较大规模),运力达1.8亿载重吨,占全球10%以上。中远海运集团2024年运力超300万TEU(标准箱),集装箱运输量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海运年鉴》(2016)显示,中国拥有2207个万吨级泊位,与全球1200多个港口通航,年吞吐量79亿吨,散装船队运力4.2亿吨,位居世界第四。

中国《国防交通法》(2017)规定,战时可征用民船作为运输主力。以此计算,动员部分运力,首批可运送数千万吨物资,别说在台海、南海作战,即使进攻美国本土也绰绰有余。

一旦中美决战,中国将是“粮弹充足、丰衣足食”的一方。工业能力是关键支撑:中国2024年粗钢产量10.5亿吨(世界钢铁协会),占全球5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以上(世界银行)。战时,中国可迅速转产武器装备,结合造船优势,确保前线补给无忧。

反之,美国资源将以极快速度耗尽。美军当前军用船队仅能运200万吨物资,预置舰(30艘,62700吨级)仅支持3-4个旅(5万人)30天作战,商船60艘难以扩充。弹药库存仅够一个月高强度作战。

克罗普希在2024年文章中哀叹:“美国现在将无力支持美军在高强度战争中与中国作战,前线美军可能面临像二战日军在瓜岛活活饿死的遭遇。”中国后勤的压倒性优势,将让美国陷入困饿的深渊。

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1950年11-12月)是中美后勤差距的缩影。当时,中国志愿军第9兵团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作战,每天仅靠几颗冻土豆或一把炒面果腹,弹药补给极度匮乏。

《志愿军战史》(1956)记载,第9兵团15万人携带弹药仅够7天,步枪每人平均50发子弹,轻机枪不足300发。

美军第1陆战师却截然不同:士兵们在感恩节享用火鸡、蛋糕和热咖啡,每天消耗约3000吨物资,包括炮弹、汽油和取暖设备。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通过仁川港,每周运送数万吨补给,确保美军火力全开。

《朝鲜战争美军后勤》(1955)记录,美军在长津湖投下超过5000吨炸弹,平均每分钟一发炮弹,志愿军阵地被炸成焦土。尽管志愿军以顽强意志迫使美军撤退,但却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了冰雕连的悲壮事件。

中国在那时,算是真正见识到了美国人的强大。毛主席曾评价美国“钢多气少”,中国“钢少气多”。一方面指出了美军在勇气和正义感上的不足,但另一方面也承认了美国在工业和后勤上的绝对优势。

然而,70年后,这一对比已彻底翻转。2025年的中国,工业实力今非昔比。到了战时,强大的工业能力可以帮助中国动员大量现役军人和平民,工业与意志兼备,成为“钢多气也多”的强军。

反观美国,运输船队衰弱至极,工业严重衰退,弹药库存难以支撑长期战争。美军飞行员年均飞行时数(约150小时)低于中国,士气和训练水平下降。美国从“钢多气少”变为“钢少气也少”。试问,当美军失去后勤优势,士兵们能否像志愿军那样忍饥挨饿,与敌人奋战?

答案是否定的。美军习惯依赖充足补给作战,二战中士兵每天消耗3-5磅食物,海湾战争中每人配备两份野战口粮(MRE)。一旦物资断绝,美军士气将迅速崩溃,正如瓜岛日军因饥饿失去斗志。

若中美开战,美军将首次品尝饿着肚子打仗的滋味。中国防空网(包括多部雷达、大批战斗机和先进导弹系统)可拦截轰炸机,美国航母若靠近,将被东风-26击退。美军补给线一旦被切断,前线部队将弹尽粮绝,而中国可凭借造船和海运优势,持续投送最高达到2600万吨的物资。莫欺少年穷,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实现了对美国的追赶和部分超越。如今中国已经“钢气兼备”,霸权主义已经时日无多了。

来源:陶陶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