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第十六 第13章【A】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12:00 1

摘要:【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学诗知言 通达事理

这一章记录的是孔子的弟子陈亢和孔子的儿子伯鱼之间的一段对话。

陈亢,字子禽;伯鱼叫孔鲤,孔鲤出世的时候,鲁君送了一条鲤鱼,给孔子祝贺。孔子为了感念君恩,所以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都有鱼字在里面。这也显示出孔子的厚道,以及对君上的那种知恩报恩之心,这都是给我们很好的表法。

陈亢“问于伯鱼”,孔子的儿子与这些弟子们也在一起学习,孔子就这么一个儿子,大家知道他一定是老师的宝贝,所以都有这种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教化,有没有给自己儿子开小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心传。

“子亦有异闻乎?”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引马融的批注说,“以为伯鱼,孔子之子,所闻当有异”。陈亢以为伯鱼会因为是孔子的儿子,而得到孔子特别的教导,“子”是陈亢对伯鱼的尊称,“您有没有听到特别的道理?”陈亢很好学,当然他也有好奇心,想要了解一下。

“未也。”伯鱼回答说,没有听过特别的道理。但是父子在家时总要说话,不可能不讲话,所以伯鱼告诉陈亢在家时的两件很平凡的小事,“尝独立”,“尝”是有一次,“独立”是孔子独自站立在堂,“鲤趋而过庭”,伯鱼快步走过庭中。鲤是伯鱼自称,凡是对人自称名,这是表示非常的谦恭。别人称我们称字,我们自称称名,这是很谦恭。“趋”是快走,因为见到长辈立在堂前,所以不可以慢慢吞吞、大摇大摆的走,这是傲慢。孔子最讲究礼,孔子的儿子岂能不讲礼?从孩子童蒙时代就要学礼,“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趋”是快步走上前,看见长辈没有什么话说了,赶紧退下去,这是表示谦恭。孔鲤快步走过去的时候,孔子问他,“学诗乎?”你有没有学诗?诗是《诗经》,收入的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流传下来的这些歌谣,里面含有很多“做人的道理”。

孔子删订《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是孔子选择会集的,孔子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思无邪”。整部《诗经》,不会让人产生邪思,所以,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学习,特别是在国与国之间互相来往、使节见面、正式谈话,及日常应对答话时,他都常常引用《诗经》,当时是有这样的一条礼仪,能显示这个国家很有文化。

孔鲤回答父亲孔子说,“未也”,没有学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告诉儿子,如果不学诗,便不知道“言语之道”,不懂得怎么说话。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引皇侃的批注说,“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也”,“比兴、答对、酬酢”,“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比”是比喻,用一个比方来说明一个道理;“兴”是借喻,借一件事,兴起一翻议论,阐明一个道理;“答对”,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答、应对;“酬酢”,是宾主之间在宴会上的对答,现在讲的应酬,该怎么说话。这些在诗中都能学到。

“语言”承载着文化,如果我们不学习诗、文,言语就会非常干涩,不知道该怎么说话,而且也不懂得进退、应对的道理,所以孔子非常重视言语的教学。孔门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德行之后就是言语,言语怎么学,孔子说必须得学诗。我们会讲话,德行才不会亏欠;如果我们不懂得讲话,失言了,往往会导致德行上也有亏失。

譬如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说话不谨慎,随便的承诺,就会“进退错”,会让自己很两难,这是什么?没有学习“进退应对”。

如果在这方面有所缺失,常常会好心想帮助别人,答应了别人,到时候因缘条件变化了,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会觉得非常愧疚。所以,言语真的很重要,说出来的话,一定要兑现,人格才高大,“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虽然我们不会主动的去欺诈,打妄语,但是没有留神、没有用心,讲了话没有办法兑现,就属于很大的过失。所以,“处事之道”,应对非常重要,“慎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朱子在《集注》中讲了一句话,讲得很好,“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学《诗》能帮助我们“通达事理”,凡事后面都有一个理,“有其理,必定有其事”。我们对于“事”和“理”都能通达,我们就是一个明白人,自然就能“心平气和”。“心平气和”,说话就会非常有分寸,进退、应对就会很得体,这叫“能言”,讲的话恰到好处。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讲话不需要用很华丽的辞藻,我们能够讲得恰当、贴切就行了,没有过分渲染,也没有叙述不足。这需要智慧,“智慧”怎么来?“心气和平”才能有智慧;如果心浮气躁,智慧出不来,因为“智慧”是“由清净心产生的”。所以,朱子的提示很重要,我们在与人交往、讲话时,要保持“心气和平”,不要浮躁,更不能有嗔怒;如果人有嗔怒,讲出来的话肯定会刺伤人,与人结怨,所以“心要正”,我们的“言语才正”。

《大学》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够得到“心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好乐”是“贪”,“忿懥”是“嗔”,“忧患、恐惧”是“痴”,把“贪嗔痴放下”,我们的“心就正了”。如果心里面夹杂着贪嗔痴,心气怎么能平和?说话就不可能中正。孔子给孔鲤这么一提示,“鲤退而学诗”,孔鲤很孝顺,他就遵父亲的教导,开始学《诗》。

学礼立身 规范德行

孔鲤又说,“他日又独立”,又有一次,孔子也是一个人站立在堂中,“鲤趋而过庭”,伯鱼又快步走过庭院,孔子问,“学礼乎?”你有没有学礼?伯鱼回答说,“未也”,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立”是“立身”,如果不学礼,就不知道如何立身。

孔子的教育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要博学,而且要反复熏习。在“行门”上用“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不用学得太复杂,“约之以礼”,要“简约”。“行门”要懂得“专精”,用“礼”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如果不学礼,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无礼,就很难成功,而且会处处令人讨厌。如果一个人不懂礼貌,就会让人看不起,所以,“学礼”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的德行提升。孔子教导颜回,一生奉行四勿、非礼的就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如何才能做到“立身”?朱子在《集注》中说,“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品”是品性;“节”是节操,也可当节文来讲,就是礼节;“详明”,是我们能够非常明白;“德性坚定”,是我们照做,才能德性坚定,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违礼。“不违礼”,就“不违仁”。孔子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在一顿饭这么暂短的时间里,都不违反仁道,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才能叫“立身”。我们学礼,关键是照做,不是只学些文字,要做到。而且天天都要省察自己,看看有没有违反礼,“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就是“君子之道、圣贤之道”。

“礼的精神”就是一个“敬”字,《孝经》里讲,“礼者,敬而已矣”。我们行礼,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恭敬,“敬人、敬事、敬物”,这就是“礼”。用“礼”来“培养自己的恭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没有诚敬心,就得不到利益。我们学习圣贤文化,为什么有的人得的利益大,有的人得的利益少?原因在哪儿?就在我们自己对圣贤教育有没有诚敬心?对教学的老师有没有诚敬心?对教学的内容有没有诚敬心?从这里能看出一个人的收益有多大。所以,在一个课堂里的同学,一堂课下来,每个人的收益不一样。

为什么收益不一样?“心态”不一样。老师讲的内容是一样的,他不会对某个人多说一点,对某个人少说一点。就好像天降大雨,雨水是均匀的下落,但是,大树吸收的水量多,小草吸收的水量少。我们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接受能力不一样。讲根性有点抽象,讲得具体一点,是每个人的“诚敬心”不一样,诚敬的程度不一样。具足十足诚敬的人,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它吸收的水量就很丰富,能够滋养整棵大树生长;小草只吸收一点就满足了,所以,“敬”很重要。

我们不仅要学敬,还要学礼。“礼”,看似规范“身”,实际上也规范我们的“心”,通过“调身”来“调心”。“礼的效果”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礼之用,和为贵”,“作用”就是“和谐”。我们想与人和谐相处,就要讲究礼节,不能够失礼,失礼会让人起烦恼,甚至会产生对立。所以,君子连小小的礼节都不敢违失,这是对人的恭敬,他的心愿是和谐。我们现在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提倡礼教,教导大众礼节。现代人有很多基本的礼貌都不懂,所以待人、处事、接物常常碰钉子,自己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然后去怨天尤人,埋怨别人为什么对自己这么无礼,没想到是自己先对人无礼。这都是我们教育中缺失的部分,现在要把它补足。

李炳南老先生编了一本非常好的小册子,叫《常礼举要》,专门教我们如何待人、处事、接物,如何遵守基本礼貌,如何应对,等等。这本小册子,大德非常重视,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与《弟子规》合起来看。《弟子规》是讲最基本的礼节,注重在我们个人修养德行方面;《常礼举要》注重在待人、处事、接物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徐醒民老先生的《常礼举要》的笔记来学习。

孔鲤听到父亲对他这么讲,“退而学礼”,于是退下去开始学礼。这个儿子非常孝顺,他是给我们做好样子,“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他的一举一动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事亲以礼。“趋而过庭”,动作非常恭敬,对父亲有问必答,“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的教诲,非常恭敬的听受,这是在给我们表演孝道。

来源:邱学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