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5G技术的普及与移动终端渗透率持续提升,短视频平台在媒体传播中的地位显著上升。特别是在媒体融合战略背景下,短视频新闻逐渐成为主流媒体与用户之间连接的重要桥梁。相较于图文与传统视频形式,短视频具备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强、互动形式多样等优势,迅速改变了新闻内容的
随着5G技术的普及与移动终端渗透率持续提升,短视频平台在媒体传播中的地位显著上升。特别是在媒体融合战略背景下,短视频新闻逐渐成为主流媒体与用户之间连接的重要桥梁。相较于图文与传统视频形式,短视频具备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强、互动形式多样等优势,迅速改变了新闻内容的传播路径与用户接受方式。研究认为,推动短视频新闻传播向专业化、规范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是当前融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能力提升的关键路径。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特点
时效性强。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短视频新闻显著缩减传统新闻生产传播的时间成本,“新闻生产—编辑—分发”流程实现高效联动。智能手机、便携拍摄设备配合剪辑App的普及,新闻生产门槛持续走低,传统“中心—边缘”传播模式加速向去中心化转型。此外,技术门槛的降低催生全民记者现象,普通用户借助移动终端记录分享新闻事件,受众转型为内容共创者,新闻采集范围得以扩展,报道维度呈现多元化。
互动性强。相较于传统单向传播模式,短视频传播机制更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抖音与快手配备点赞、评论、弹幕等交互功能,形成多向沟通的舆论场,信息接收过程伴随话题建构与情感表达。UGC(用户原创内容)与PGC(专业内容生产)的协同发展成为平台普遍策略,这种机制推动新闻传播形态完成从单向输出到多元共建的生态转型,其内容生产不再局限于机构主导,而是转变为动态循环的共创体系。
传播效果好。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优势具有多维特征,覆盖广度、信息触达效率、情感共振强度构成其核心表现维度。在内容生产环节中,情感化叙事架构与人物驱动型内容设计形成传播增效器。当短视频新闻锚定社会共识的价值坐标时,其公共传播势能呈现指数级扩张趋势,该传播裂变效应往往突破传统媒介的线性传播局限。
主体更明确。融媒体生态中,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演进趋势,传统新闻机构、内容创业者、自媒体与普通用户构建共生关系,形成动态平衡的内容生态格局。专业媒体机构主动开放民生线索投稿渠道,主流媒体依托短视频账号矩阵展开平台化运营,如澎湃新闻“温度角”栏目的民间内容占比突破40%,有效拓展新闻线索采集范围,增强内容的地缘关联度与事实还原度。主流媒体依托短视频账号矩阵展开平台化运营。如央视新闻抖音号与《人民日报》快手号构建权威传播网络,巩固新闻产品的可信度与传播效能。
融媒体时代对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影响
扩大公共议题参与。短视频凭借低门槛、快响应、广覆盖的特征重构社会话语场域,公众介入公共事务的路径发生结构性转变,社会监督机制获得全新实践形态。在传播学视域下,短视频支撑的逆向舆论流动消解精英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新闻议题呈现多源生成特征,公众在舆论生态中的主体意识显著提升,表达空间获得实质性拓展。碎片化传播与即时性反馈交织,舆论生态的民主化进程呈现非线性演进态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的交互作用持续改写公共话语的生成逻辑。
提升地域文化能见度。短视频平台广泛应用为区域文化传播与认同创造关键机遇,地方融媒体中心借助短视频形式聚焦地域特色、人文资源及风俗传统,传播内容更具体系、贴近生活,本地文化的外显度与公众接受度显著增强。传播过程推动地方文化突破地域限制,主流意识形态同本土文化认同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主流媒体向用户中心转型,媒介的文化构建功能得到深化。
技术赋能叙事创新。短视频新闻叙事方式创新依托前沿技术驱动,融媒体环境中,5G、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技术深度整合,新闻呈现形式与交互体验获得多维拓展。
内容低质化倾向明显。流量导向机制主导下,短视频新闻呈现标题党、情绪化煽动、信息碎片化等特征。部分创作者为刺激用户点击,频繁采用夸张叙事框架和戏剧化视觉呈现方式,甚至进行剪辑失真和断章取义的操作。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被系统性消解。内容质量滑坡直接冲击新闻媒体权威性。算法推荐机制加速信息污染扩散,短视频生态陷入“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建立协同治理框架,强化内容审核标准、优化算法推荐逻辑成为破局关键。
同质化问题严重。短视频新闻采用高速生产模式和平台化分发机制,新闻机构在重大事件报道中逐渐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机械性内容重复现象加剧,多家媒体追逐时效性,重复使用相同素材与剪辑片段,事件背景解构、结构性矛盾阐释、深层逻辑推演等核心维度持续缺位。浅层传播模式削弱短视频新闻在重大议题中的舆论引导效能,公众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理性认知能力受到制约,新闻传播原有的解释功能、教育功能呈现弱化趋势。
隐私侵犯与伦理风险上升。短视频具备去中心化特征和即时性传播优势,拓展了新闻信息来源的广度,隐私侵犯与伦理失范风险随之显现,如用户随手拍与无门槛发布场景下,个体未经授权即遭曝光、剪辑及标签化,公众围观乃至网络暴力频繁发生。
融媒体背景下短视频新闻传播的有效策略
坚持内容为王,提高新闻质量。提升短视频新闻的专业度与社会价值需坚持内容为王,融合深度报道与趣味表达,推动新闻表达从浅表化转向内涵化。可建立“编辑—审核—核查—再发布”的闭环机制,能规避“抢时效”牺牲“核准确”的传播陷阱。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开放、多元特征,价值多元与情绪泛化风险随之显现。主流媒体应坚守正面引导、理性表达、价值输出的原则,发挥舆论定盘星功能。如全国汛情频发期间,央视新闻短视频聚焦群众互助、一线救援等场景,以正能量画面显著削弱灾难情绪的负面传播效应。
优化用户互动环节。在融媒体生态中,短视频新闻传播完成了从“受众接收”到“用户参与”的演进,互动性既是平台获取流量的核心要素,更是新闻内容深层建构与社会议题形成的结构性要素。优化用户互动环节成为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路径,同时促成媒体与受众的协同治理关系。如抖音推出“热点联合创作”项目,为围绕社会热点的用户原创内容提供流量扶持与官方认证标签,激发多角度补充新闻事件的创作动力,地域化素材挖掘、多元化视角阐释、延伸性内容生产等维度均得到有效激发。
创新呈现方式。媒介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受众审美标准的不断提高,催生短视频新闻传播形态的迭代压力,突破信息过载与传播疲劳引发的注意力困境成为核心命题。基于内容质量优化的前提,差异化呈现方式、技术驱动型创新与个性化定制策略,逐步演变为提升新闻传播效能的核心路径。沉浸式传播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多维感知场景,将用户从信息接收者转化为事件参与者,《人民日报》“百年党史”系列采用三维建模复现南湖红船、中共一大会址等历史坐标,观众通过第一视角穿越时空维度体验革命历程。轻量化传播策略通过解构专业话语体系重塑信息传递模式,央视“主播说联播”栏目将时政要闻提炼为3分钟内的口语化解读,植入网络流行语与表情包元素重构表达形态。
强化跨平台传播。在融媒体生态持续演进、单一渠道传播模式渐显局限性、用户信息消费需求呈现高度分化态势的环境下,平台特性适配成为关键策略,需重视内容形态与分发逻辑的针对性建构。多平台传播格局下,用户画像、内容偏好及交互模式呈现差异性特征,短视频新闻需进行跨平台定制化再造。如抖音平台采用15秒快讯形式推送核心画面与信息摘要,契合碎片化、高强度的内容消费习惯;微信视频号则制作3分钟整合版影像,融入访谈实录、专业解读与背景延伸,匹配用户对系统化叙事的需求。
融媒体时代的短视频新闻既是加速器也是双刃剑。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机协同生产(如AI辅助剪辑)与价值观算法(如正能量内容优先推荐),在技术迭代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实现社会效益与传播效率的统一。
文/贵州日报报刊社 何欣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34期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