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馆陶县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将村规民约故事讲述活动作为关键抓手,深度挖掘基层先进事迹,用“身边人”带动“身边事”,一批批扎根乡土的典型人物、一个个直抵人心的鲜活事迹不断涌现。
转自:邯郸日报
本报讯(安小龙)近年来,馆陶县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将村规民约故事讲述活动作为关键抓手,深度挖掘基层先进事迹,用“身边人”带动“身边事”,一批批扎根乡土的典型人物、一个个直抵人心的鲜活事迹不断涌现。
该县南徐村乡前李八寨村的张凤英是村里“好家风”的典范。作为儿媳,她数十年如一日侍奉公婆;作为婆婆,她待儿媳如亲生,包揽家务、帮忙带孩子。她常说:“真心换真心,哪有处不好的?”她的故事经村规民约故事讲述活动传播后,邻里纷纷效仿。在她的带动下,村里100多户家庭参与“文明家庭”建设,婆媳矛盾减少,互助氛围渐浓。
如果说张凤英的故事是“小家”对“大家”的温暖辐射,那么馆陶镇尚沿村的风尚变迁,则是村规民约凝聚集体力量的生动注脚。
尚沿村曾是“困难村”,如今却以“孝善”闻名。每年重阳节,村里都会举办“孝老爱亲饺子宴”,老年人欢聚一堂,年轻人和志愿者包饺子、话家常。村里还表彰评选出“好儿媳”“好儿子”“好公婆”,用身边榜样引领文明风尚。
饺子宴的温度,延伸到村规民约的深度。尚沿村发动每家每户定家风家训,“尊老爱幼,诚信为本”等话语贴在家里显眼处;还利用“老年人助餐点”办起“村民夜校”,每周五晚上,乡亲们聚在这里学《弟子规》悟德行,听法治案例明底线,学安全知识保平安。
“村规民约不是挂在墙上的条文,是融进日子里的规矩,大家照着做,村风自然就正了。”尚沿村党支部书记尚丙钦感慨。如今,尚沿村打架的少了,读书的多了,治理模式成为乡村善治的“馆陶样本”。
柴堡镇东孔堡村的“美丽庭院志愿服务队”主动义务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房寨镇孩寨村村民们靠传承百年的桃酥技艺“抱团”创业,王桥镇徐万仓村的徐俊峰20年义务守护850米卫运河堤……这些事例,经村规民约故事讲述活动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最生动的“文明教材”。它们或许平凡,却以“看得见、学得到”的力量,让勤劳、孝善、互助等品质从抽象的倡导,变成村民们的日常选择。
今年以来,馆陶县已举办9场村规民约故事讲述活动,覆盖全县各个乡镇,广大村民踊跃参与,在讲述与倾听中,村规民约从条文转化为身边可感的鲜活实践,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