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颠覆200年传统认知的新研究,揭示冰面打滑的真正原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08:00 1

摘要:冬天,如果你因为一脚踩在结冰的路面上而不小心摔倒,你可能会认为——这是鞋底的压力或摩擦让冰表面融化,从而变得湿滑。但最新的物理学研究却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导致冰面湿滑的关键并不是压力和摩擦,而是分子层面上的“偶极子相互作用”。

冬天,如果你因为一脚踩在结冰的路面上而不小心摔倒,你可能会认为——这是鞋底的压力或摩擦让冰表面融化,从而变得湿滑。但最新的物理学研究却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导致冰面湿滑的关键并不是压力和摩擦,而是分子层面上的“偶极子相互作用”。

近日,德国萨尔大学(Saarland University)马丁·米瑟尔(Martin Müser)教授团队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发表的研究成果,直接挑战了人类对冰滑现象长达近两个世纪的主流解释。他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鞋底分子与冰晶分子之间的偶极子取向相互作用,会破坏冰面本来有序的晶体结构,使其在接触区域失序并形成一层极薄的“液态层”。正是这层液态层让冰如此难以站稳。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机制在极端低温下依然存在。按照传统观念,人们认为在 –40℃ 以下,滑雪几乎不可能进行,因为冰面不再能形成润滑液膜。但新研究显示,即使接近绝对零度,偶极子作用依旧能够生成液态界面层,只是此时它的黏稠度比蜂蜜还高,几乎无法感知为“水”。

这项成果不仅颠覆了教科书中关于冰滑的解释,也为冰雪运动、低温物理学乃至材料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正如米瑟尔教授所说:

“真正让冰面湿滑的,是分子偶极子的作用,而不是人类以为的压力与摩擦。”

关于“冰为什么滑”的问题,自 19 世纪以来就有两大经典解释——压力融化说摩擦加热说

汤普森兄弟的“压力融化”假说

故事要从 1850 年代说起。詹姆斯·汤普森(James Thomson),也就是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的兄弟,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当鞋底或冰刀压在冰面上时,压力会降低冰的熔点,从而使接触区局部融化,形成薄薄的水膜。这个“压力融化说”几乎立刻风靡,被写入教科书,也进入了全球中小学的物理课堂。

这个假说还有一个优雅的验证:冰刀下的压力极高,确实能使冰面部分融化,看似与实际经验吻合。于是,在很长时间里,几乎没有人去怀疑它。

摩擦加热的补充

但随着更多现象被观察到,人们发现光靠“压力”无法解释一切。例如,滑雪时所受的压力远小于冰刀,却同样能在冰面上顺滑滑行。于是科学家又补充了“摩擦加热”机制:物体在冰面上滑动产生摩擦热,使表层冰升温融化,形成润滑水膜。

这样,压力和摩擦便被合并为经典“双解释”,在教科书和科普文章中流传了将近两个世纪。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冰之所以滑,是因为外界施加的压力和摩擦导致了“局部融化”。

然而,随着实验条件不断改善,疑问也逐渐浮现。首先,计算表明,人体重量施加的压力远不足以在 0℃ 以下显著降低冰的熔点。其次,在极寒环境(–40℃ 以下),滑雪仍然可以进行,而按照“压力 + 摩擦”的逻辑,此时根本不可能形成润滑水膜。

物理学家们意识到,这一老旧的解释模型虽然直观,却并不完备。冰为何滑的问题,似乎还隐藏着更深的物理机制。

萨尔大学团队的研究,为“冰为何滑”这一经典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答案:真正的幕后推手是分子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鞋底或冰刀上的分子偶极子会扰乱冰晶表面的有序结构,使其转化为一层极薄的、无序的“液态膜”。正是这层膜,让冰在我们脚下变得危险而不可捉摸。

这意味着,人类在近两个世纪里所依赖的“压力—摩擦—融化”框架,并不是冰滑现象的根本原因。它们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发挥作用,但真正普适、根源性的解释来自分子层面的偶极子效应。

科学史上,这样的范式转折并不罕见。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每一次转折都提醒我们:常识与经验未必就是自然规律的终极答案。冰的湿滑看似寻常,却蕴含着复杂的物理学奥秘。

未来,这一发现可能带来多方面影响:

低温物理学研究:推动对固体表面行为、相变过程的重新认识;冰雪运动与装备设计:帮助研发更安全、更高效的滑雪板、冰鞋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偶极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或许能延伸到其他固体界面,为润滑技术、超低温工程提供灵感。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