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乡村守护人”“三农”题材短视频的情绪价值研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07:58 3

摘要:摘要:“三农”题材短视频凭借贴近生活、真实质朴的特点,在网络空间中占据一席之地。抖音平台的“乡村守护人”群体积极创作,利用情绪价值激发情感共鸣。本文通过探究“三农”题材短视频的情绪价值的发生机制和作用原理,结合具体账号案例的分析,提出有效提升策略,助力讲好乡村

摘要:“三农”题材短视频凭借贴近生活、真实质朴的特点,在网络空间中占据一席之地。抖音平台的“乡村守护人”群体积极创作,利用情绪价值激发情感共鸣。本文通过探究“三农”题材短视频的情绪价值的发生机制和作用原理,结合具体账号案例的分析,提出有效提升策略,助力讲好乡村故事、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为农村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短视频平台凭借其直观性、互动性和传播效率,成为展现乡村风貌的重要窗口。抖音“乡村守护人”通过真实记录农村生活、传承非遗、展现乡土人情,不仅构建了城乡情感连接的桥梁,更以情绪价值为核心,推动乡村文化“破圈”。

情绪价值强调个体或事物能够引发他人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并对他人情绪状态产生影响的能力。短视频通过内容创作、视觉呈现和情感传递,唤起受众的情感反应(如喜悦、感动、怀念等),进而建立情感连接。情绪价值是短视频成为爆款的核心要素之一,包含情绪价值的作品更具传播力与商业价值。抖音平台通过“新农人计划”“乡村守护人大会”“山里DOU是好风光”等活动扶持乡村创作,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抖音新增10.8亿条乡村短视频内容,87亿人次在评论区参与乡村内容的讨论[1]。可见,“三农”短视频不仅传递农村信息,更通过情绪价值重构城乡文化互动生态。

按照传统媒介理论,信息需要经过“把关人”的甄别处理才能传播到大众之中,客观中立的新闻是专业媒体的立身之本。然而,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瓦解了专业媒体一元输出的霸权[2]。技术环境的改变、平台的扩展,众多没有接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素人”跑步进场,成为短视频的主角。

以拥有700多万粉丝的“乡村守护人”@彭南科为例,他做过记者和教师,创办过公司,47岁才开始拥抱新媒体,2022年走上了乡村非遗短视频创作这一赛道,成为“乡村守艺人”。榨菜籽油时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的喜悦、手工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浪漫、阿胶古法制作“水火相济,阴阳平衡”的体悟,让@彭南科在很短时间里就吸引了大量粉丝,成为情绪价值的输出者。

在短视频平台上,粉丝关注机制与评论、点赞与分享等功能,让粉丝可以快速聚合成一个社群,情绪呈现更为直接,一个评论区就能够迅速引发舆论风暴[3]。在此过程中,算法机制会捕捉受众情绪倾向,进而推送更多同类型、同情绪属性的短视频,提高相关事件的曝光度,同时也能造成情绪价值的累积。

例如@彭南科众多视频中点赞108万的《古法手工蓑衣制作》,单条就拥有5.9万条评论,“想起了小时候在村里的生活”“记忆中爷爷奶奶就是这样做的”“真是无所不能的全才,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网友留言是对视频唤起的情绪的回应,实现了情绪价值的二次传播。其他网友对评论的阅读、点赞更成为情绪价值的再传播者。

从话语形态来看,社交媒体正在改变传统媒体大切口、仪式化的传播语态,转为接地气、亲民化的话语方式。情绪化的语言表达最能体现这种变化。而情绪话语的呈现受具体媒介特点影响,有着特定的呈现方式,比如抓人眼球的话题标签、“出格”的装束打扮、招牌口号或者动作等。

如“乡村守护人”@陈丽容,她在抖音的自我介绍就用话语形态的反差感吸引了众多目光:90后新农人,初中文化,自学英语四年。视频中她头戴草帽,衣着朴素,一口混合着粤语口音的流利英语,向受众热情介绍家乡的土特产。这种反差也是一种“情绪文本”,助力短视频传播。随着技术的发展,表情符号、特效音、字幕等形式都可以成为情绪传播的介质。

要具有创新意识、找准特色、打造具有差异化的IP,视频账号不但要带着创作者的真情,更要注重受众的“情”——满足粉丝的心理与情感需求[4]。抖音“乡村守护人”@马斯诺,其视频策划的内容形式是用英语旁白来解读家乡的生活,展现西海固这片土地独有的魅力,通过反差感传递了独特的情绪价值。在@马斯诺最早一条名为《王者归来》的视频当中,他行走在乡村的土路上,路的远方是西北的旱作梯田,镜头外的配音则完全是标准的“伦敦腔”。评论区内有人感慨“这音乐、这旁白,与这景象是如此地割裂又如此地融合”。

在创作过程中,“三农”短视频还要精心设计故事结构,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故事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善于运用情感元素,将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融入故事,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主播作为短视频账号的灵魂,在情绪价值传递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许多“乡村守护人”的视频充满了幽默和趣味元素,给受众带来了愉悦的情绪体验。

例如“乡村守护人”@禽一刀养猪课堂,博主陈飞峄养猪20多年,在讲解养猪知识时会以风趣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让原本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轻松易懂。“头孢加一物,猪病都让路”“猪场不消毒,养猪白辛苦”“刀哥刀哥,冬天这么冷,能不能让母猪在白天生小猪?”粉丝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快乐。

“不求一夜暴富,但求细水长流”“做人就是要勤劳一点,积少成多、水滴穿石”“做生意就是这样子,多动脑勤思考,做人做事亦是如此哈”——这些“金句”出自“乡村守护人”@白菜GG。拥有700多万粉丝的@白菜GG原名林万华,她在记录摆摊卖东西的同时,还不断分享人生感悟。从单纯介绍特产上升到人情世故、人生体会,她的视频内容拥有更丰富的维度,成为吸引网友停留的重要锚点。

“三农”短视频创作者应该从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生活经历出发,挖掘独特的创作元素。可以通过搞笑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讲述农村故事;也可以走温情路线,以细腻的情感和温馨的画面展现农村生活的美好。同时,要注重个人品牌形象的维护,通过统一的视频风格、标识和口号等,让受众在众多短视频中能够快速识别和记住自己。

评论区为受众构造了一个特有的交流情境,受众在此过程中能够达到一种“集体兴奋”[5]。随着参与人数增多,各种意见得以表达,情绪价值得以释放。视频创作者应该加强与粉丝的互动与沟通,建立良好的用户关系。要及时回复粉丝的评论和私信、关注粉丝的反馈意见,根据粉丝的需求和建议进行内容调整和优化。@白菜GG众多“三农”短视频中的人生格言就来自评论区。对此,@白菜GG表示,把他们(粉丝)悟出来的人生道理嵌入视频里面,就相当于和粉丝共创了。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如直播问答、粉丝见面会、农村体验活动等,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和情感连接,提高粉丝的参与度和忠诚度,进一步加深受众对“三农”短视频的喜爱和认同。

“三农”题材短视频在新媒体时代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影响力。通过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内容创新与策划,提升创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能够让“三农”题材短视频更好地发挥其情绪价值,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为农村文化传播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略

来源:爱农者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