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读的书,十年后真的会正中眉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08:00 6

摘要:看到这里,我脑子里也突然蹦出了一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些文字,小的时候背诵,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文字背后的悲欢离合,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直到自己长成了大人,经历了聚散,才猛地被这些穿越时空的诗句“击中”,发现原来它们早已是埋在心里的子弹,也一下子理解

小寻

你有被一句古诗,突然“击中”过吗?

看过一个视频,一位语文老师收到了一个提问,“我们在学生时代背的古诗,真的会在十年后正中眉心吗?”

老师没有说话,只是沉默片刻后一笔一画在黑板上写道: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李商隐的《锦瑟》。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是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是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看到这里,我脑子里也突然蹦出了一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些文字,小的时候背诵,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文字背后的悲欢离合,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直到自己长成了大人,经历了聚散,才猛地被这些穿越时空的诗句“击中”,发现原来它们早已是埋在心里的子弹,也一下子理解了这个视频下的一段回复:“原来语文不是滞后,而是超前。它早在我们未来的人生路上,埋好了无数伏笔。等你经历起伏,脑中骤然闪过的几句诗词,会严丝合缝地映照出你此刻的心境。而这种脱口而出的契合感,像是刻进了我们的文化基因,这时你才惊觉,自己早已与千年前的古人心意相通。”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或许只有在汉语里浸淫长大的我们,才能深刻体会。

前些天,有一个让我很难过的消息,著名学者傅国涌先生去世了。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金庸传》。但可能不知道,他的后半生只执着于一件事,就是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能触摸到我们的母语——汉语之美。

美,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傅老师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让这种美,变得可看、可听,甚至可感。傅老师曾说,他少年时读李贺的诗,总是忘不了一句“羲和敲日玻璃声”。他说,那敲打太阳发出的清脆声响,只能用心灵去听。这个世界的色彩、光影、姿态,也唯有心灵才能捕捉。于是,他做了一个无比浪漫又艰难的决定:开启“与世界对话”的课堂,用他的余生去上好这堂课。这堂课不是关在教室里,而是在山水之间。他带着孩子们行走于名山大川、古城小巷、乡野田畴,一边游历,一边认识古今中外的一千个灵魂作者——从《诗经》《楚辞》到李白、杜甫,从鲁迅、沈从文到泰戈尔、叶芝。他把这些作者的好文章,那些最美的文字,讲给孩子们听,在他们心里种下母语之美的种子。他在等,等这颗种子长成一座桥——一座让孩子与万物自在对话的桥。

《与云对话》,从崔颢“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苍茫,讲到穆旦笔下“一团一团/像我们的心绪”的轻盈。

《与雨对话》,讲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寂寥,也讲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与墙对话》,不止是与长城、哭墙、柏林墙的厚重历史对话,也要和生活里普普通通的一面墙对话。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的遐想,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机;从“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警醒,到“我们当中还没有人越过墙壁出去过”的隐喻。

《与门对话》,是打开科学与艺术的门、文学与哲学的门,也轻叩心灵的门——“门外忽而有轻轻的一叩,是旧时的燕子归来……或是那淡去的幻梦又来敲我闭上的心扉?”

《与猫对话》,神游万里,阅猫无数。那些猫有的睡着了,“它在梦里长得太大,大得像老虎的祖先,它就会穿过屋顶,云层,火山,跃入黑暗”。有的“坐在墙上晒太阳……金黄色的毛闪闪发光”。

《与叫卖声对话》,是仔细聆听那响彻在千年的市井烟火里,也从未消散的吆喝声。和陆游一起听“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和鲁迅看“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百年前,王国维先生离开前留下了一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百年后,傅国涌先生只改一字:“五十之年,只欠一生。”一死一生,同样决绝,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意味。傅老师立誓,要为传播母语之美再活一次。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傅国涌老师在知天命之年,毅然投入到漫长又似乎“无声”的母语教育里呢?直到傅老师走后,我翻开他根据课堂内容整理成的这套书,看到书里的一句“少年时代读什么书,决定了人一生的底色”,我好像有些明白了,曾经“击中”过我们的美丽文字——那些让我们恍然大悟的瞬间,正是它们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方式。而在日渐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我们的语言与鲜活生命体验也随之割裂,冲刷着我们对文字美感的细腻感知,让我们渐渐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失语者”。也许贯通古今的傅老师,早已洞见这一点:一个中国孩子,在儿时能读到多惊艳的母语,将会深深影响甚至决定他未来思想的深度、心灵的广度和感受世界的温度。于是他用后半生的全部热忱,去守护着这份能听见敲日玻璃声的纯粹感受力和想象力,守护能照亮孩子们一生的来自于母语的璀璨。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些美好的文字啊,小时候读是纸上的文章,长大后再品,字字句句都成了我们自己的人生。而母语的美,就像一朵朵梅花,轻轻地落在我们心上,散发着跨越时间的芳香。

傅国涌老师离开了,但他亲手建造的这一座座“桥”还在。桥很坚固,横跨古今中外,连接天上地下,它承载着的母语之美会恒久地陪伴着我们穿越风雨,倾听雷鸣,乘一叶舟,过万重山。(作者为书评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