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全面提高丹江口市柑橘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立足产业链思维,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全力推进柑橘全产业链发展, 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丹江口市大力推进武当蜜橘产业链建设。
揭秘!丹江口市武当蜜橘产业链的成功秘诀!
林庭波等
为全面提高丹江口市柑橘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立足产业链思维,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全力推进柑橘全产业链发展, 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丹江口市大力推进武当蜜橘产业链建设。
1 产业链建设现状
一是规模大,效益好。 柑橘总面积 2 万 hm 2 ,年产量 30 余万 t ,惠及近 3 万农户, 10 余万农民。 随着柑橘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餐饮、运输、产后商品化处理加工、营销等相关产业的繁荣,使年综合收入达到 12 亿元以上,可以说是“一业兴,百业旺”。
二是产业化水平较高。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基本配套,交易市场健全,功能较为完善。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强,有柑橘专业合作社 160 余家,其中: 全国示范合作社 2 家。 2015 年,由市政府与京东集团、十堰新合作超市三方共同成立了我市第一家电商公共服务中心。 柑橘深加工能力强大,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每年可加工 5 万 t 柑橘。 科技支撑厚实,建设有国家柑橘产业体系试验站—— — 丹江口市柑橘试验站。
三是精品名牌战略初见成效。 2000 年获得中华名果和湖北省十大名果称号, 2006 年通过了武当蜜橘绿色食品认证, 2009 年丹江口市被评为湖北省水果(柑橘)大县,同年武当蜜橘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2 年 “武当蜜橘” 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 2020 年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 武当蜜橘 》湖北省地方标准。 2016 年武当蜜橘的市场评估值达到15.34 亿元,多次出口俄罗斯等国。 2020 年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
四是产业新业态拓展稳中向好。 建设智能化橘园 6.67 hm 2 ,截至目前,全市已培植休闲农业示范点87 个,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5 个,市级休闲观光示范点 6 个。现有农家乐 480 多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 2 家、四星级农家乐 2 家),休闲农庄 35 处,农业观光示范园 9 处,农业科技示范园 5 个。 2020 年玉皇顶果园场获得 4A 级景观质量认证。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地综合素质偏低。品种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矛盾突出。品种单一和成熟期集中,增加了销售压力。 果园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低,导致产量不稳,果品质量较差。 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潜在病虫害风险较大。
二是市场主体不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新型市场主体服务能力不高,服务方法单一,服务标准参差不齐。 营销型市场主体不足且营销能力不高。
三是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武当蜜橘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地理标志产品 武当蜜橘》 湖北省地方标准推广普及较慢, 武当蜜橘品牌宣传语言及包装不够简练明快。 武当蜜橘品牌运营及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
四是产后处理严重滞后。 贮藏保鲜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产品未经分级、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就直接上市,附加值低。 深加工虽有所突破,但加工能力不足,依旧没有解决主销鲜果的单一销售方式。
3 重点工作
基地素质提升工程 一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集中连片 20 hm 2 以上的橘园, 每年解决 667 hm 2橘园的灌溉设施, 完成 20 km 直达橘园地头的不低于 5m 宽的硬化道路,达到“旱时能灌、雨时能排”的标准。不断完善橘园贮藏保鲜库建设。二是品种结构优化。通过补植补栽、高接换种、毁园重建等方式,不断提高早熟、特早熟温州蜜柑(“十一”前成熟)及脐橙等品种的比重,逐步减少中熟品种(尾张)的比重,以均衡供应市场。逐步调优品种结构,每年实施品种改良 133 hm 2 , 到 2030 年实现特早熟 ∶ 早熟 ∶ 中熟品种 ∶ 其他(脐橙、椪柑、杂柑等)搭配为 2∶3∶3∶2 。 建立新品种引进、筛选、区试、推广体系,充分发挥新品种的增产增收潜力,大力提升产业收益,促进农民增收。每年引进新品种 3~5 个; 主动开展对现有品种的挖掘,发现新品种,推广新品种,提升产品增值能力。每年举办武当蜜橘优质果品鉴评活动。三是市场建设。选择适宜的地方新建 1 个年交易 5 万 t 以上的大型产地批发市场, 5 个年交易量 2 万 t 以上中型交易市场, 33 个果园田间地头简易交易市场。 新建柑橘电商集散中心 2 处,推进电商进村入户入园。通过招商引资或政府搭台、项目支持、企业主导、合作社参与的形式推进市场建设。 加强对现有交易市场的改造力度,不断完善交易市场功能。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保证公平交易。 四是提升果园的现代化装备水平。 利用农机补贴政策,鼓励橘农引进、采购果园病虫害监测、施肥、开沟、施药、粉碎机械,大力推广枝干粉碎还地。大力发展果园轨道运输系统,解决坡地橘园内部的“畅通”问题。 积极扶持果园水肥一体化智能化建设,提高果园智能化水平。每年支持建设水肥一体化橘园 67 hm 2 。加大无人机在果园使用范围,改进喷药喷肥质量。 推进果园 5G 网络建设,解决果园智能化应用的短板。配备果园病虫害监测系统,做到精准施药,尽力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护库区水质。 优先在库区水源 1 km 范围推广应用,每年试点建设 33 hm 2 。五是良种苗木繁育。改扩建现有育苗基地 9.3 hm 2 。 对市良种场现有苗木繁育基地进行改扩建,配套 6.7 hm 2 水肥一体化设施和 6.7 hm 2 温室大棚, 建设成为 6.7 hm 2 高标准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 对蔡家渡果园场现有的苗木繁育基地进行改扩建,配套 2.7 hm 2 水肥一体化设施和温室大棚,建设成为 2.7 hm 2 高标准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 建设3.3 hm 2 的新品种引进、区试、展示园和一级采穗圃,完成 9.3 hm 2 的标准化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完成 20 hm 2 标准化无病毒采穗园, 年提供优质苗木140 万株、提供接芽 100 万个。 加强苗木管理。 严格按照《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规程》及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要求对苗木繁育调运的管理, 完善苗木及接穗调运、检疫检验制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乱引乱调。对购买当地定点繁育基地的苗木给予适当补贴。
科技支撑工程 一是建立院士或专家工作站。依托丹江口市柑橘试验站建设院士工作站,依托市蔡家渡果园场建立柑橘专家工作站,依托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建设柑橘深加工专家工作站,建立柑橘精深加工研发中心。 加强与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合作,深耕厚植加工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构建产学研科技推广体系。依托农业科技“五五”工程、院士专家团队服务农业产业发展“ 515 ”行动,搭建“院士领衔产业 + 团队牵头服务 + 专家对接主体 + 部门协调沟通 + 技术示范推广 +产业提质增效 + 农民增收致富” 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 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不低于总数的三分之一。 建立基层农技人员与职称对应的考试考核机制, 突出业绩能力优先。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逐年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招聘数量,稳定壮大基层农技队伍。加大对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业务骨干的培训力度, 逐步建立对其能力应用的跟踪考核和评价机制体制, 切实提高培训成效。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对新品种、新模式在我市武当蜜橘产业发展中应用的评价体系,引导产业健康安全发展。筛选影响武当蜜橘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有的放矢引进相应的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 60% 以上。 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鼓励和引导青年人入乡发展和就业创业,加强农业农村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新技术的应用率,夯实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
一是采后处理, 积极推广采后预处理技术, 加快采后处理的仓储冷链物流等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产品的商品率。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采购柑橘分级设备, 利用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对现有柑橘分级设备的升级改造。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产后冷藏设施, 支持龙头企业及镇政府, 在柑橘主产区建设 3~5 个区域仓储冷链物流中心, 形成区域柑橘批发交易市场和配送中心。 二是武当蜜橘深加工,提高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 加工能力, 使年加工能力达到 10万 t 。 加大武当蜜橘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发展橘瓣罐头加工、橘子酒加工,提取香精油、黄酮、果胶等功能性成分,提高加工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柑橘产业的良性发展。
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一是稳步推进经营性市场主体的培育。按照市场规律,通过股份制以江之洲农产品销售公司为主组建出口导向型武当蜜橘销售股份有限公司,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当年出口总量超过 0.5 t 时, 在办理出口柑橘基地备案及复检、冷链物流仓储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 以丹江口市蔡家渡果园场、丹江口市玉皇顶果园场、习家店镇铧厂洼果园场为主组建武当蜜橘销售型股份公司,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当年销售总量超过 1万 t ,在新型市场开发拓展、营销网络构建、直销网点建设等方面给予不低于 5 万元的补贴。 二是强化新型市场主体的带动能力建设。规范引导实力强、带动能力大、 辐射广的专业合作社按照优势互补的方式进行合作,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在柑橘的产前、产中、产后及金融保险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严格各级示范合作社的申报、评比,相关项目优先支持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省级示范合作社。 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管, 指导新型市场主体做好业务和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健全对新型市场主体的档案管理,推进新型市场主体的健康快速发展。 每年举办一次新型市场主体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奖评比活动, 对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予以 1 万 ~3 万元不等的奖励。 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的评价指标。 建立社会化服务的各类质量标准,逐步完善柑橘修剪、喷药施肥等技术标准,推进规范化服务。完善社会化服务的收费标准,使社会化服务价格公开公平公正,推进社会化服务有序开展。建立社会化服务平台, 将社会化服务组织纳入规范化备案管理,有利于保护双方的权益。
精品名牌打造工程 一是建立武当蜜橘核心示范区。 依据自然禀赋条件、产业基础,推进建设武当蜜橘基地核心示范区, 保证武当蜜橘产品固有的品质特征。 沿汉江北岸建设 3 333 hm 2 武当蜜橘核心示范区,主要包括凉水河镇、习家店镇,所有涉农项目优先向核心区倾斜。 深化对核心区农户的品牌知识培训,增强品牌生产、品牌维护自觉意识。 二是推标贯标。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及大户按照 《地理标志产品 武当蜜橘》湖北省地方标准组织生产。结合武当蜜橘优质果品鉴评活动, 组织开展标准果园评比活动。完善武当蜜橘的标准体系,健全武当蜜橘线上交易的相关标准,规范网上交易。三是加大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力度。 支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申报绿色食品, 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新型市场主体给予 1 万元的奖励。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基地规模,每年新增 1~2 个绿色食品申报主体, 使绿色食品基地规模达到 1.33 万 hm 2 , 绿色食品的产量达到 20万 t ,绿色食品的收益达到 10 亿元。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 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和措施的落实, 将丹江口库区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温州蜜柑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四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浓缩品牌语言。 充分利用各类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 农业农村部举办的中国农交会等营销促销平台,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继续办好两年一届的“库区情·橘乡行”武当蜜橘推介会。加大武当蜜橘品牌在中央电视台 CCTV-17 、《人民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等开展专题宣传推介力度。以水为媒,强化武当蜜橘在京津冀等地的广告宣传及互动宣传, 倾力打造“中华名果、武当蜜橘”。加快建立健全品牌运营管理制度,按照“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思路,建立武当蜜橘品牌运营机制。 研究建立品牌建设与保护机制, 加快制定和完善武当蜜橘品牌权益保护规章制度,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
武当蜜橘产业新业态拓建工程 一是建设智能化橘园,打造全国智能化橘园示范市。继续完善均县镇关门岩智慧橘园软硬件建设, 提升习家店镇柑橘设施栽培的智能化水平,分别在市蔡家渡果园场、果树示范场、 凉水河镇油坊沟村等基地建设 13.3 hm 2智能化果园, 使智能化橘园面积达到 20 hm 2 。 配套建设“五个系统一个平台一个中心” : 即柑橘生长环境在线监测系统、 水肥一体化系统、 可视化管理系统、病虫害绿色防控系统、果园轨道运输系统、数字农业云平台、 大数据管理中心。 根据柑橘的生长特点, 创新采用 5G 物联网技术, 提高果园机械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打造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示范景区。 进一步完善石鼓玉皇顶果园场景观设施建设, 争取在 2025 年通过省级 4A 级景区验收,建成第一个柑橘 4A 景区。 持续依托武当仙山和丹江口水库两大名片、 古均州民俗文化及武当蜜橘厚重的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 集中资源全力打造习家店沧浪橘海休闲观光示范片区、 凉水河镇油坊沟休闲观光片区, 将丹江口市柑橘产业打造成库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典型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示范标杆产业。
4 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成立丹江口市柑橘产业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全市柑橘产业发展,全力抓好调度、协调工作。全面整合资源力量,进一步加大对涉农项目资金的统筹调控力度,为产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领导小组下设柑橘产业发展办公室, 选优配强办公室相关人员,对于表现突出的优先提拔重用。办公室分若干个小组,分工负责。各柑橘主产镇(办、处、区)对应成立柑橘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抽调懂柑橘技术、热爱柑橘事业的专业人员组成工作专班,负责规划的落实及相关项目的初审, 抓好本辖区柑橘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市场营销等工作,定期向市柑橘产业发展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度、工作成效。
资金保障 每年投入 1 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柑橘产业发展,原则上全市涉农总资金的 70% 要用于柑橘产业,产业资金的 70% 要用于柑橘;分配柑橘主产镇的涉农资金中 70% 要用于柑橘产业,产业资金的 70%用于柑橘产业发展。 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按照以上原则实施。 要强化项目支持与实施考核,将柑橘项目纳入乡村振兴项目统一组织实施。市农业农村、财政、发改、移民、交通、水利、商务、文旅、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要加大对柑橘产业发展项目的争取和资金投入力度, 要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智能化果园、橘园基础设施配套、苗木繁育基地等方面建设;市农业农村、科协、科经等部门要发挥部门优势,积极进行科研攻关和柑橘深加工方面的探索; 市委宣传部、市融媒体中心、 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要加强品牌宣传,提高武当蜜橘品牌知名度,服务柑橘产业发展。
技术保障 加强与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构建岗位专家—市(县)专家—乡镇专家—农村土专家及科技示范户的四级科技服务体系,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 加大柑橘深加工新产品、 新工艺的研发,加大柑橘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强柑橘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及企业家(市场主体)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型人才, 形成结构梯队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骨干技术人员、家庭农场主的综合培训,每年扶持、培训、指导 2 000 户科技示范户,使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 70% 以上。 健全完善人才评优、晋升的科学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考核奖惩 加大考核力度,优化营商环境,要根据任务分工,进一步细化责任,明确任务分工,实行清单式推进、台账式管理。 要完善项目考评机制,将柑橘产业发展纳入市政府工作考评体系,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年底对市直单位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时,要将是否有资金用于柑橘产业发展纳入考核内容。 加强督办检查,对工作落实不力、打折扣的进行通报,加快全市柑橘产业转型发展。 建立柑橘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督办机制,加强对柑橘主产镇(办、处、区)的检查督导,半年召开产业链发展工作推进会,年终召开考核总结工作会议,集中展示各类项目和工作亮点成效,营造比学赶超发展氛围。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