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博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中小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如何脱颖而出、实现破壁“出圈”,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今年7月,“一江碧水千年融合——江淮与巴蜀地区青铜文化对 话”展览在安徽芜湖市博物馆开展,为期3个月。展览由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安徽博物院联合主
9月2日
《中国文物报》刊登文章
《中小文博场馆如何“热力出圈”》
聚焦芜湖市博物馆“一江碧水 千年融合”展览
原文如下
在“文博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中小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如何脱颖而出、实现破壁“出圈”,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今年7月,“一江碧水千年融合——江淮与巴蜀地区青铜文化对 话”展览在安徽芜湖市博物馆开展,为期3个月。展览由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安徽博物院联合主办,芜湖市博物馆承办,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支持,众多珍贵文物联袂亮相,为观众开启一 段跨越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探索之旅。开展以来,引发社会关注,日均客流量超1.2万人次,周末客流连续逼近2万峰值,不断刷新开馆10年的客流纪录。笔者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探讨中小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特色,提高博物馆影响力。
“一江碧水 千年融合——江淮与巴蜀地区 青铜文化对话”展览
精心策划布展,打造丰富业态体验
在前期策展时,策展团队对长江流域文化主题 进行深入研究与筛选,策展方向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以江淮与巴蜀青铜文化进行对话展示。在文物选取上,经多轮研讨,从各地博物馆的藏品中,遴选出110件(套)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藏品。例如,引入三星堆铜人头像,其独特的造型在大众认知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神秘色彩,能极大激发观众的兴趣;李三孤堆楚王墓青铜豆,其精湛的工艺,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制作水准,为研究江淮地区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展览按照先秦历史脉络分为“多元肇始”“青铜融合”“九州归一”三个单元,生动地折射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配套设施方面,展览设置VR体验区,让观众 仿佛穿越时空,可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青铜文化 的魅力;文创商店推出一系列与展览相关的特色文创产品,从精美的青铜文物单肩包到融入青铜元素的文具、冰箱贴等,满足不同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博创市集则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和售卖传统手工艺品,增添文化氛围;博物馆一楼长街业态活化,在展览期间也配合推出青铜头像糖画、糖人等产品,进一步丰富观众的文化体验,形成了从观展到互动、休闲、消费的完整体验链。
科学布局传播,持续发力热度攀升
传播策略是此次展览成功“出圈”的重要因 素。宣传策略主要有三个步骤:开展前,进行广泛的预告和“神秘开箱”活动,激发游客的兴趣和热情;开展后,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报道,并向周边 城市进行覆盖式宣传推广;同时引导自媒体博主和游客在网络社交平台动态“打卡”传播,让“网 红”变“长红”。
展览筹备阶段,芜湖市博物馆联系本地多家政务新媒体、传媒中心等多渠道发布展览预告,吸引公众注意力,激发大众的好奇心与期待值。同时,邀请重点自媒体博主代表,现场见证珍贵文物“开箱”,通过图文和视频记录文物从运输到布展的全过程,带领观众提前感受展览的神秘与庄重。多条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引发网友关注与讨论。此外,许多“网红”博主也自发前来参观“打卡”,并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优质的参观体验内容。他们凭借自身的流量优势,为展览带来了大量曝光,使得展览的宣传范围不断扩大,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展览的留言墙也成为一大亮点。观众纷纷在留言墙上写下自己的观展感受与体会,这些 留言真实反映了观众对展览的喜爱。观众也通过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进一步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据统计,此次展览相继被人民网、安徽日报、 安徽文旅、凤凰网等媒体关注并报道400余篇次, 游客分享约300条次,预估全网传播超4000万人 次,其中市外流量约1500万人次。博物馆公众号粉丝量也随之突破10万。
保障优质服务,游客参观体验良好
展览开展至今,收获了零投诉零差评的好成绩,这离不开芜湖市博物馆在服务保障方面的努力。考虑到暑期参观人数众多,博物馆实施延迟开放至21∶00,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不同参观需求。物业及工作人员全员在岗,全力维持场馆秩序,为观众答疑解惑,提供贴心服务。
面对展览的“爆火”,芜湖市博物馆提前预案,以从容姿态应对汹涌人潮。在人流管控上,部署了大量入馆人流分隔栏,有效避免了入口处的拥堵混乱,让观众能够有序排队、平稳入馆;还精心制作了大量展览指示牌,方便观众轻松找到各展区;考虑暑期天气炎热,在馆外广场上搭建了多顶遮阳帐篷并配有电风扇,馆内自助饮水机随时供应清凉饮用水,休息区还摆放了桶装凉茶,力求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舒适、愉悦的氛围中参观展览,享受文化滋养的同时充分感受博物馆的人文关怀。
观众参观
文旅融合促消费,多业态丰富体验
此次展览不仅在文化传播上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文旅消费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展览的影响力,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芜湖,带动了全市各大旅游景点的人气。笔者见到,在博物馆大门左侧,文旅景区和优惠政策类宣传海报一溜排开,在进门口右侧,报夹整齐放置各类宣传单页,充分展示芜湖文旅吃、住、行、游、购、娱等丰富的业态。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报夹上的宣传单页每两天就要更新一批,首批8000余份仅一周就被领完。
构建媒体传播矩阵,以“市博物馆看展”为主 题推出各类旅游线路超140条,传播量超400万人次,内容涵盖重点景区、美食店铺、老字号、重点商圈等,引导游客“多吃一餐、多玩一景、多住一晚”。游客在参观展览后,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购买特色纪念品,有力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江碧水 千年融合——江淮与巴蜀地区青铜文化对话”展览的“出圈”,为中小博物馆的破壁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在策展时对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与体验场景的立体构建,让沉睡的文物在当代语境中苏醒;传播中以新媒体为桥,打通专业叙事与大众话语的壁垒,让文化声量穿透圈层;服务时始终怀揣“以观众为中心”的宗旨,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个观展细节;在消费转化中打破馆舍边 界,以文化IP激活区域文旅生态,形成“展览引流 —消费反哺—文化增值”的良性循环。
面向未来,芜湖市博物馆将继续以“自媒体博主孵化”与“游客内容共创”为抓手,持续深化传播效能,推动博物馆从“网红打卡地”向“文化常驻地” 转型,让一时的流量热度沉淀为持久的文化吸引力,让偶然的参观体验升华为深度的文化认同。最终实现的,不仅是“网红”到“长红”的跨越、“流量” 到“留量”的转化,更是让地方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文化绿洲。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