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聊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这俩人,咱先说句大实话:同一张饭桌上坐过,但终究没真“掏心窝子”过。一个成了新俄罗斯的“开国元勋”,另一个呢,是苏联大厦的“最后看门人”。你说这俩人,单拉出来都够写一本书,可要真往一块搅合,故事还真层层叠叠、比电视剧还精彩。谁又能想到,后
要聊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这俩人,咱先说句大实话:同一张饭桌上坐过,但终究没真“掏心窝子”过。一个成了新俄罗斯的“开国元勋”,另一个呢,是苏联大厦的“最后看门人”。你说这俩人,单拉出来都够写一本书,可要真往一块搅合,故事还真层层叠叠、比电视剧还精彩。谁又能想到,后来叶利钦遗体入土的时候,戈尔巴乔夫站在人堆里,一句“我的兄弟”飘出来,仿佛之前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都成了没关系的小事。但人心没那么容易翻篇,不信你就往下瞧。
其实叶利钦后来的风光,真离不开戈尔巴乔夫的那只“推手”。198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已经熬成了苏共中央里的红人,站在镜头前,总喜欢带着点公式化的微笑。叶利钦当时嘛,顶多算是个嘴硬心热的边疆干部。你说得清这俩人初见面时是什么场面?反正据不少在场的老同志回忆,叶利钦第一次去莫斯科开会,一脚泥土味,手还抹着额角的汗,见面没几句就把“地方难事”全抖落出来,句句直戳老问题。按理说,这种人在体制里是要吃亏的,可戈尔巴乔夫偏就欣赏他油盐不进那股劲。
也许那时候的苏共高层正缺几张“鲜活点的面孔”,又或者戈尔巴乔夫早就想在一潭死水里丢颗石子。总之,叶利钦很快被拽进了莫斯科核心,前后不过三年,戈尔巴乔夫亲自批条子让叶利钦当了建筑部长。这一任命没在报纸上大张旗鼓,但在党内却起了不小的波澜——一个地方上来的“闯将”,老资格干部心里都犯嘀咕,可戈尔巴乔夫笑得很敞亮,连拍了三下叶利钦肩膀,话里有话地说,“首都的楼就得你带人盖。”
接下来一年,叶利钦跳得更快,被指派为莫斯科市的实际“一把手”。这份事业可真难干——莫斯科是苏联的心脏,地盘儿大,旧事儿多。叶利钦偏不信邪,他出名的“地铁夜查”就是那会儿干出来的事:晚上十点多,市民都散了,他带着几拨干部下地铁,围着线路走几圈,问材料、查工程款,明里暗里点名批评几个“只喝茶不干事”的工程队。那几年,莫斯科砍掉了二十来个豆腐渣项目,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啧啧称赞“有个不怕得罪人的新书记。”
可跟着走近了,矛盾就来了。叶利钦骨子里有急性子,一看苏联搞的经济改革越弄越乱,干部会上他等不及了,当场给戈尔巴乔夫提意见,“不该这么拖沓”,态度很冲,不给上司留面子。1987年那次,算是把话说绝了——他不仅在代表大会上批评政府改革“迷上了表面文章”,还直言莫斯科有太多人混日子,这下,可把戈尔巴乔夫逼到了梁上。你要知道,苏联的官场从来讲究一个“团结”,公开叫板主席,这在当年绝对是大新闻。叶利钦被撤了职务,莫斯科的会场气氛一度结冰,有目击者回忆,戈尔巴乔夫散会后在办公室里沉默了整整五分钟,谁劝都没反应。
可世界就是这么巧——叶利钦被撸掉市长没多久,依旧留着手里的议员头衔,甚至还保住了去全苏大会的资格。这背后有没有戈尔巴乔夫的遮掩?老干部们饭后都爱议论,“戈尔巴乔夫嘴里说冤,心里怕不是还念着一份老情分。”后来叶利钦东山再起,竞选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时,同批竞选者里还有不少“钦点”干部被莫名冷处理过。坊间传闻是戈尔巴乔夫自己说了一句话,才让叶利钦以微弱优势胜出。这事到底有几分真?没人肯挑明,但圈儿里传得神乎其神,倒成了那几年莫斯科政坛的饭后谈资。
可该来的分道扬镳还是来了。到了苏联解体前夕,叶利钦不但没“感恩戴德”,还带头对戈尔巴乔夫“说不”。有意思的是,那时候反对者内部有人批评叶利钦“拆台”,可他偏要“破釜沉舟”。印象最深的一幕,是1991年“八一九事件”期间,叶利钦顶着坦克爬上苏维埃大厦,敞着嗓子喊口号,连背后那件米色风衣都成了新一代俄罗斯人的记忆。有人说那会叶利钦脸色发白,嗓子都哑了,可他还是没低头,直接把戈尔巴乔夫逼到了死角。
说白了,戈尔巴乔夫这时候已经悔青了肠子。他私下里对助手说过很多次,“我要是早知道他这脾气,当年就不该提拔。”一些老友后来转述,“老戈那一年老了十岁。”可就算后悔,棋子还是落了地。苏联的旗帜在克里姆林宫降下,叶利钦则在全国直播上宣布“俄罗斯新时代”,场景跟之前的铁腕风格一样激烈,但人群的掌声已经分成了两派。
等一切尘埃落定,叶利钦还干了一件大伙都看不懂的事——99年大雪还没化,他突然宣布把手里的权杖交给普京。电视镜头切到叶利钦的时候,他一脸倦容,说话时语调里有点难掩的疲惫,以及说不清的歉意。他自嘲了两句:“没让俄罗斯走上辉煌,有点亏欠。”俄罗斯人那一年大都愣住了。你说把未来交给一个当年还穿海军制服的小伙子,多少让人心里犯嘀咕。可叶利钦就是这么干了,嗓子里最后一句,“对俄罗斯未来有信心”,留了一半给自己,也留了一半给所有在电视机前瞪大眼睛的人。
换了谁,经历这么多波折回头看,也都该歇歇了。叶利钦退休后的日子,说实话过得挺滋润。外面都爱传他“守着钱堆过日子”,其实更多的是身边亲友、下属、老部下轮番来陪着,他也时不常吆喝一群人出门散心。庄园很大,外面的警卫有时会拦下突发闯入的前记者。叶利钦有一回心情好,还让人带小孙子们在高尔夫球场上“撒个野”。但他终究不喜欢完全被束缚,一年内背着保镖跑了意大利、巴基斯坦,还在中国坐了大巴、尝了青岛的啤酒,有新闻照片为证。跟他一起的随行翻译说,叶利钦每到一个新地方,都爱跟本地的普通人搭话。甚至有一回大连的医生给他号脉,他居然学着用筷子夹花生米,逗得大夫直乐。
不过,人生哪有绝对的赢家。叶利钦可以安然享受天伦,戈尔巴乔夫却再没了避风的港湾。他把最后的名气用在了国外讲课,英国、德国这些地方对他另眼相看,说起来像是喝彩,但俄罗斯那边却有不少人咒骂“把国家卖了”。戈尔巴乔夫私底下甚至向几位亲信吐槽,“外国的掌声越多,家乡的冷漠就越刺心。”有人说他晚年还拍了部纪录片,当镜头扫过自己当年办公室的空椅子时,他盯着看了将近一分钟。时光过去,他还是想回头,却早就无路可退。
这样的人生轨迹,看着眼熟,其实很少有人能受得了。俩人表面上断了来往,谁都没主动联络对方。直到2007年叶利钦去世,戈尔巴乔夫不打招呼现身追悼会。那天莫斯科的天阴着,排队进会场的人多得踩断了地毯角。戈尔巴乔夫黑西装和别人一样,一声“我的兄弟”,话落地却没有人再接话。身边有老人掉眼泪,也有孩子抱着鲜花发愣。让人摸不准,究竟是为这个终结一代的领袖悲伤,还是为那段悄然消散的旧时代心酸。
人和人之间,有时候最难的不是翻过过往的恩怨,而是在落幕后还能不能认出来——当年那个一同搅动风云的人,其实只是你生命中唯一懂得你真实处境的“兄弟”。可惜,多数人都等不到这一句,连自己也不知是不是该释怀。你说呢?
来源:自由露珠q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