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恩怨难解,东欧“二兰”背靠背置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7:36 1

摘要:波兰最近开始厌烦乌克兰,烦得不得了。波兰前总统杜达说:从一开始,乌克兰就试图把波兰拉进俄乌冲突,不仅是波兰,北约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乌克兰的目标,能拉一个是一个,这符合乌克兰的利益。如果能把站在俄罗斯对立面的国家都拉进来,对乌克兰来说最好!

波兰最近开始厌烦乌克兰,烦得不得了。波兰前总统杜达说:从一开始,乌克兰就试图把波兰拉进俄乌冲突,不仅是波兰,北约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乌克兰的目标,能拉一个是一个,这符合乌克兰的利益。如果能把站在俄罗斯对立面的国家都拉进来,对乌克兰来说最好!

杜达一番话,揭穿了泽连斯基的良苦用心:用欧洲安全,来绑架所有北约国家,来北约来为俄乌冲突买单。

作为乌克兰的重要邻国,波兰从冲突爆发后就不遗余力地支援乌克兰,慷慨地向乌克兰提供了约35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培训了30万乌克兰预备役人员,接受了100多万乌克兰难民。可以说,波兰是支持乌克兰的国家中最坚定、最积极、付出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是波兰似乎突然“醒悟”,觉得乌克兰是一匹“喂不熟的狼”,根本不值得同情。

站在反俄的统一立场上,波兰支持了乌克兰。但是乌克兰纵容法西斯主义、美化纳粹分子的行为,却让波兰痛心,尤其是班德拉问题,成为两国历史恩怨的焦点。

说到班德拉,就不得不提“沃伦大屠杀”。

就是这个人,在二战期间,领导所谓乌克兰起义军(UPA)在沃伦、加利西亚地区对波兰平民实施系统性屠杀,其手段包括村庄焚烧、活埋、集体处决等,被国际史学界定性为“种族清洗”。1943至1944年间,约10万至13万波兰人及犹太人遇害。这一事件成为波兰集体记忆中的“沃伦悲剧”,波兰将其定为“沃伦悲剧日”。

班德拉出生在今乌克兰西部的一个希腊天主教牧师家庭,自幼受民族主义熏陶。1934年因组织暗杀波兰内务部长被判死刑,后改终身监禁。1939年德波战争后获释,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OUN)革命派领袖。1941年6月,班德拉协助纳粹在利沃夫建立傀儡政府“乌克兰国”,并在《独立宣言》中宣称“与纳粹德国紧密合作”。但因主张完全独立,被德国关入萨克森豪森集中营。1944年获释后,他组织反苏游击队,又继续与苏联对抗。二战后他流亡西德,领导OUN海外分支,1959年遭克格勃特工毒杀。

说白了,班德拉就是乌克兰版的“汪精卫”。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却被乌克兰视为“独立斗士”,其形象与乌克兰民族主义、反苏斗争绑定。乌克兰独立后,部分政治势力将班德拉符号化,用于凝聚反俄共识,尤其在2014年“颜色革命”后,其纪念活动频繁,如火炬游行、树立雕像等。2010年,时任总统尤先科追授其“乌克兰英雄”称号,引发波兰、以色列抗议,后于2011年撤销。

而波兰,因为历史的巨痛,将班德拉视为“纳粹合作者”和“屠杀刽子手”,波兰总统杜达多次公开谴责,称其“双手沾满波兰人鲜血”。以色列因大屠杀历史,对班德拉的极端民族主义持批判态度。2022年俄乌冲突后,大量乌克兰难民涌入波兰。部分难民在波兰举班德拉旗帜(纳粹合作组织标志),引发波兰民众愤怒。波兰新总统纳夫罗茨基上台后,停止对乌援助、驱逐难民,清算“沃伦大屠杀”旧账。2025年,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推动立法,将班德拉符号与纳粹、共产主义符号并列禁止,这才引发乌波外交摩擦。

因为现实需求,乌克兰将班德拉作为“抗俄”象征,而波兰则通过历史清算强化自身“反纳粹”立场,双方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间展开了公开博弈。西方部分媒体选择性淡化班德拉的暴行,将其简化为“反苏战士”,而俄罗斯则利用其争议强化“乌克兰法西斯化”叙事。

除了“沃伦大屠杀”与班德拉问题,波兰与乌克兰还存在领土纠纷。二战后,苏联调整边界,强行将部分波兰东部领土划归乌克兰,形成现乌西地区。乌西地区受波兰文化影响很深,波兰心里一直惦记着这片土地。

作为乌克兰邻国,波兰成为西方对乌援助的关键通道,承担武器转运、情报共享及难民中转功能。一旦波乌关系恶化,乌克兰的处境将更加艰难,搞不好就会急剧瘦身,乌东被俄罗斯占领,乌西被波兰吞并。

能不能正视历史,是国家间关系的基础。面对波兰,乌克兰很难做出回答,最终可能还得由北约或欧盟出面,给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来源:七郎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