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军和他的部队》是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该作品通过正面人物将军科布里索夫形象的塑造,凸显出在战争这一特殊情势下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暴露了战争的残酷真相,描写了士兵们在前线战场英勇拼杀的悲壮与伤亡的惨烈,展示了苏军在战争中的溃败和逃亡,控诉了战争对人生命和心灵的戕
本期导读
《将军和他的部队》是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该作品通过正面人物将军科布里索夫形象的塑造,凸显出在战争这一特殊情势下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暴露了战争的残酷真相,描写了士兵们在前线战场英勇拼杀的悲壮与伤亡的惨烈,展示了苏军在战争中的溃败和逃亡,控诉了战争对人生命和心灵的戕害与摧残,谴责了个别高级将领对待士兵生命的麻木不仁、草菅人命。描述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从而引发我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深度思考。
信任感的缺失
卫国战争, 作为 20 世纪上半叶苏联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许多作家思考生命价值和审视人性善恶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荒诞而残酷的战争这一严酷的生存环境下,在强大的集权主义社会秩序的控制下,人的个性受到压抑, 人性发生裂变与扭曲,人异化为没有个性和情感的冷酷的动物,之前隐藏于人性深处的恶在战争这一极端的生存情境下被难以遏制地无限放大和激化,告密与沉默等行为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常态,成为人性之恶的集中体现形式。告密是 20 世纪 90 年代俄罗斯小说中普遍关注的一种人性之恶。在反映 20 世纪上半叶俄国社会生活的作品中,关于告密的描写俯拾皆是,在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攻克伊兹梅尔》《集邮册》《审讯桌》《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阶梯》等中均有体现。
将军科布里索夫的身边出现了副官、司机这样的告密者,尽管他们并非自愿为之,而是为情势所迫。将军智勇双全,善于用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革命事业披肝沥胆,在前线浴血奋战、忘我拼杀。然而,无论是人品还是指挥才能均无可挑剔的将军却遭到锄奸部人员的无端猜忌与怀疑,成为锄奸部斯威特洛奥科夫少校全面监视的对象。少校对将军身边的人,包括副官顿斯科伊、司机西罗京和传令兵舍斯杰里科夫等挑拨离间,撒播不和睦与仇恨的种子。他利用攻心术,对他们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投其所好,将副官和司机征服,迫使后者为其效力。少校暗地里找将军的司机西罗京谈话,布置任务,命令西罗京随时汇报将军的行踪和思想动向。打着为将军负责的幌子,实则是对将军实行全方位监视,用少校的话说,就是“使指挥员一分钟也别从监护下消失” 。西罗京迫于威压,不得不从命,且签字保证。对于副官顿斯科伊,少校夸赞他举止得体,态度谦虚,以此赢得副官的信任,继而利用副官对自己的好感,借机唆使副官监视将军的一举一动,毫不松懈地时刻留心着他。接着约谈将军的传令兵舍斯杰里科夫,拐弯抹角地试图从他那里窥探到关于将军“不忠”的蛛丝马迹。
就这样,在少校的精心布置和安排下,将军的司机西罗京、副官顿斯科伊先后入彀,成为少校安插在将军身边的眼线,时刻监视着将军的一言一行,并准备随时向锄奸部报告。将军的一切行动都被怀疑,遭到嫉妒和暗算,最后差点因此而殒命。对将军一向忠心耿耿的传令兵舍斯杰里科夫虽然没有像前两个人那样成为卑鄙的告密者,但对于少校的不耻行为,舍斯杰里科夫选择了保持沉默。“这样的沉默其实就是对丑恶行为的纵容,每个人的退缩就是对恶的间接助长”。至于斯维特洛奥科夫少校其人,则是一个集权主义体制造就出来的不折不扣的政治工具,他主动将自己变成为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对于司机西罗京来说,这位锄奸人是“其权威几乎让炮弹停飞”的全能的预言家;对于副官顿斯科伊而言,他是“无穷无尽的、升到了难以企及之境的神秘力量”;在传令兵舍斯杰里科夫的眼中,这不过是个“游手好闲”之徒。这种权力,它要“在你不容许它们接近你的心灵的地方、在你不能用微笑回答微笑的地方穿过”。他将他那敏锐的嗅觉伸向四面八方,不放过任何可疑的对象。最后,在少校的特殊授意和安排下,将军差点葬身于炮火之中。
高级将领之间的权力之争
战争成为考验人性善恶的试金石。战争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算计与较量。某些人的人性被战争所吞噬,其心灵变得畸形而丑陋,显露出自私与猥琐的一面。尽管置身紧张而危险的战火之中,但丝毫不影响一些高级将领们私欲的不断膨胀。将军的副官顿斯科伊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他渴望出人头地,不甘屈居人下,他“要成为什么人,而不是属于什么人”。他宁愿当一个旅长或是团长也不愿在将军手下当一名副官,因为一切都是由将军决定,而他这个副官“只有服从没有你的参与便决定的命运了……”他每次想到这里便怒火中烧,满肚子委屈和愤懑。他暗自将自己置于将军的地位上,他“为自己清晰的侧面轮廓、‘刚毅’的薄嘴、‘金属色调’冷眼而骄傲”。他思忖着,无论是外表还是能力,与将军相比,他都毫不逊色,甚至感觉自己比将军“更明智,更机敏”。然而,造化弄人,自诩“沉着冷静、谦和有致”的副官却偏偏“时运不济”。他怀着愤怒和屈辱竭力想要弄明白,“成为注定要发号施令的人真是这么复杂吗。
一小撮人囿于狭隘的民族观念,故意排挤将军;集团军司令捷列先科则为了个人的升迁而跃跃欲试,最后甚至想要置将军于死地,所幸的是将军最后虽然受了重伤, 然而生命并无大碍。正如方面军司令瓦图京所说,“比起同德国人打仗来,我们同自己人斗得更多。如果不是窝里斗得这么凶,恐怕早就打到柏林了……”将军科布里索夫卓越的指挥才能尽人皆知,他指挥军队无可挑剔,但他的“卓尔不群”无疑更加衬托出其他人的无能,无形中自然让其他指挥员们感觉颜面扫地,无地自容,进而使后者在士兵们面前失去威望,丧失其号召力和影响力。用方面军司令瓦图京的说法,“搞了半天你是对的,而我们全错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士兵们会怎么说?方面军指挥,最高统帅部的代表都是一群长眼睛的窝囊废?只有一个科布里索夫走对了路?而士兵需要有对自己指挥员的信任,否则,让他今后怎么战斗?”因而,将军不但受到同行的排挤,同时也难以见容于最高指挥部。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迫于各方利益与压力,只能照章办事,褫夺将军的指挥权。
方面军指挥部的人员为了保住最高统帅的面子, 同时也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明知攻打西别日战斗意义不大,但还是要下达进攻命令:“这里有一个必须遵守的微妙的彬彬有礼,西别日方案是经最高统帅同意的,他已把它放在心上,好像是他自己想出来似的。”难怪科布里索夫伤心慨叹,“我们所有人都在耍滑头”。后来,在准备攻打梅里亚津前夕,将军认为此举代价太大,而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则命令他在四十八小时内提交攻打梅里亚津的作战计划。结果将军并没有听命,而是主动递交了辞职报告。随之,将军被褫夺了三个月的指挥权,美其名曰将军紧张过度,需要休息。
再者,战场上的情况是异常复杂的,士兵们往往因战事有变而无法完全执行命令,而这一点恰恰成为锄奸部成员做手脚的托词和借口,他们往往将其他人的功绩据为己有。“任何一种带政治色彩的诿过总有某种个人的(而且一定是很自私的)利益置身其中。这些大师们在最高苏维埃面前为自己推卸责任并为使自己得到奖赏:可以当之无愧地从任何麻烦中脱身,而美其名曰在战役中苏维埃军队表现出广泛的英雄主义、勇敢和果断。须知这一切也都完全是事实,是有人表现出了英雄主义,是有人团结成了班组、团队,是有人予以敌军顽强的抵抗。但所有其他人就会借着这些人的功绩编排自己的颂歌。”
情感的异化
战争之残酷绝非仅仅体现为它对人的肉体生命的摧残与戕害,更可怕的是它还对人的心灵和人性造成严重摧残。它渗透进人的精神和情感领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原本纯洁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友情、爱情抑或是亲情,一律让位于残酷的战争。人的命运被无情地卷入战争的旋涡之中,人性被扭曲和异化,身心不得自由,就像一架庞大机器上的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一样。文本中将军的司机西罗京,听命于少校安排的安排,与接线员卓娅联系。两人假扮情侣,在众人面前故作亲密状,以遮人眼目。但他们两人单独相处时,卓娅则变得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非常严肃。卓娅一度春风得意,很受斯威特洛奥科夫少校器重,甚至被推荐到首都机关工作。当形势发生变化,上级对她的热情之需要减少之时,她便被赶出了莫斯科,换了一种身份,她以机灵狡猾的女警官的资格继续主宰他人的命运。但是,无论仕途如何风光,真正回首往事的时候,她一定会意识到,她与西罗京之间存在着“某种真正的、理想的、水晶般纯净的、一个人一生中只能拥有一次的东西,这个小伙子是, 并且也永远是她惟一的哪怕是那种未说出口的爱情……”然而,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愫和情感却因战争这一特殊的时代情势而被压抑、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人性被千篇一律地异化为对上级命令的机械服从,冷血、冷酷、呆板、单调等特征成为战争时期人性的标志和代名词。从接受少校安排的任务起, 西罗京便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你的道路同秘密工作的利益交织在一起了的话,那么,无论你如何把握自己,无论你说了什么,无论你放弃的原则有多少,你便任何时候都不会对自己满意了”。
本文摘编自《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探微》,闫吉青著,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
俄语布克奖曾是当代俄罗斯文坛最大的一个非官方文学奖项,与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人们可以通过该奖项的获奖作品了解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状况。本书采用文本细读与理论视角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部分( 22 部)获奖作品,从个体“存在”的困境、知识分子命运的忧思、对苏联的怀旧、战争中的人性拷问、自我的迷惘与求索、生命意义的探寻等主题入手,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审美视角、艺术手法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剖析与阐释。本书是国内学者首次较为系统全面介绍并研究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的成果,对丰富俄罗斯文学史,以及对当代俄罗斯文学教研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学者、师生及广大俄罗斯文学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闫吉青,河南省南阳市人, 1994年6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俄语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任硕士生导师,2009——2013年任俄语教研室主任,2013年任俄语教研室副主任。2013年晋升为教授。长期从事俄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其中主要研究课题为俄罗斯生态文学研究以及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研究居国内学界领先地位。
来源:科学人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