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我今晚加班,不回来吃饭了。”电话那头我匆匆说完便挂断,没听见母亲在另一端轻声呢喃的“记得吃饭”。这样的场景,在我和父母之间早已习以为常。我们总以为日子还长,却不知每一次的敷衍,都在悄悄拉开彼此的距离。小时候,母亲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熬粥,灶火映着她的脸,白
“妈,我今晚加班,不回来吃饭了。”电话那头我匆匆说完便挂断,没听见母亲在另一端轻声呢喃的“记得吃饭”。这样的场景,在我和父母之间早已习以为常。我们总以为日子还长,却不知每一次的敷衍,都在悄悄拉开彼此的距离。小时候,母亲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熬粥,灶火映着她的脸,白瓷碗里飘着几颗红枸杞,热气腾腾中是她忙碌的身影。那时的我,总嫌她唠叨,可如今住在离家三百公里的城市,每次视频,她盯着屏幕里的我左看右看:“是不是又瘦了?最近睡得好吗?”而我总是不耐烦地回一句:“妈,我都三十岁了,能照顾好自己。”直到去年冬天父亲突发心梗住院,我连夜赶回老家。推开医院走廊的门,看见母亲蜷在冰冷的长椅上,手里攥着半块冷硬的馒头。她抬头看见我,第一句话却是:“你吃饭了吗?”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她背着发高烧的我走了三公里山路,鞋底磨破了也不停歇,在诊所门口守了一整夜。我们总是把最温柔的一面留给陌生人,却把最不耐烦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父亲嘴上总说“家里一切都好”,却悄悄把降压药藏在米缸后,怕我们知道他血压又高了;母亲每次视频都把镜头对准满桌饭菜,却从不让我看到她因关节炎而僵硬变形的手指。这些没说出口的牵挂,像无声的细雨,一点一滴浸透岁月,最终汇成无法忽视的深情。朋友小林也曾对父亲大吼:“我不需要你的钱!”那时父亲默默把存折放在他桌上,密码是他生日。可小林却觉得那是施舍。直到父亲去世后,他在遗物中发现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今天儿子说不需要我……可他小时候发烧,我抱着他在医院走了一整夜。”字迹颤抖,像是写的时候泪流满面。小林在父亲坟前跪地痛哭,悔恨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父母的年岁不等人。小时候母亲总把鱼肚子上的肉夹给我,自己啃着鱼头说“最爱吃这个”;父亲雨天送我上学,伞总是倾向我这边,自己淋湿了也不说一句冷。那些当时觉得理所当然的爱,如今回想起来,每一幕都让人心头发烫。上周在超市,我看见一位老人在保健品柜台前反复比较,导购不耐烦催促,他却小心翼翼掏出钱包,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他儿子小时候穿开裆裤的模样。后来听说,他儿子在国外多年未归。亲情最怕的不是距离,而是沉默与等待。现在每次回家,我都抢着帮母亲择菜,听她讲邻里琐事,哪怕重复十遍也不打断;陪父亲下棋,哪怕他总耍赖悔棋,我也笑着配合。我发现,母亲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都变得温柔了,父亲的背也似乎没那么驼了。原来,亲情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一句早安,一声晚安,一顿共进的晚餐,就足以温暖余生。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关心,从来都不是负担,而是父母用一生写下的情书。从今天起,给父母一个拥抱,说一句“我爱你”,别让等待变成永远的遗憾。因为这世上最经不起等待的,就是父母渐渐老去的身影。多陪陪他们,就是对岁月最好的回应。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