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毛泽东的伟大:这3人曾和毛泽东亲密无间,后来渐行渐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03:32 1

摘要:1927年在井冈山时,有很多从一开始跟随毛主席的战士们,后来都成才了,比如陈毅,罗荣桓,朱良才等,都是开国功臣,但是也有人怀疑和反对毛主席,最后落得不好的下场,比如井冈山时期的苏先俊。

1927年在井冈山时,有很多从一开始跟随毛主席的战士们,后来都成才了,比如陈毅,罗荣桓,朱良才等,都是开国功臣,但是也有人怀疑和反对毛主席,最后落得不好的下场,比如井冈山时期的苏先俊。

那么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还有那些人和毛主席分道扬镳了呢?曾经和毛主席关系很好,后来渐行渐远的几个人,再后悔也没用了!

张国焘便是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张国焘出身不凡,是正儿八经的高材生,毕业于北京大学。1918年,当毛主席前往北大时,二人得以相见。但初次接触,毛泽东便敏锐地察觉到张国焘身上那股目中无人的傲慢,甚至对自己也怀有轻视之意。

不过,在革命初期,两人的关系总体还算和谐,携手为革命事业共同努力。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二人在诸多关键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显现,且日益加深。

这种发展方向的差异,在长征期间达到了矛盾的顶点。在红军的前进方向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毛泽东坚定地主张北上抗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民族大义,团结更多力量,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张国焘却固执地坚持南下。最终,两人的关系彻底恶化。

1938年,张国焘因强烈反对国共合作,被党组织罢免职务。令人痛心的是,他非但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做出了脱离中共、投靠国民党的背叛之举。曾经在革命队伍中拥有重要地位的他,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萧子升同样是一位与毛主席有着深厚过往,却最终走向不同道路的人物,而他的选择也让毛主席深感遗憾。萧子升若能与毛主席始终并肩作战,凭借其才能,在革命事业中本可大有作为。

萧子升,字旭东,1894年出生于湘乡。他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东山学堂相遇,从此结下了同窗之谊,开启了一段深厚而复杂的情谊。在湖南师范读书期间,特别是1915年到1918年这段时间,他们的关系尤为亲密。

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广交有志青年,萧子升对此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其中。毛泽东率先剪掉象征旧时代的辫子,萧子升毫不犹豫地紧跟其后,展现出他们在追求进步思想上的一致步伐。

1917年暑假,他们更是大胆地进行了一次“穷游”,前往周边县城考察社会现状。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饿了就帮当地百姓干活以换取食物,夜晚没有住处就借宿在寺庙之中。这段独特的经历,给毛泽东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他日后的回忆中,仍常常提及,感慨万千。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未持续下去,当萧子升从法国回国后,他与毛泽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1920年回到上海的萧子升,思想上与毛泽东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分歧。

萧子升主张通过温和的方式进行革命,他认为从教育入手,逐步改变社会现状,幻想以此建立一个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而毛主席则有着更为深刻且符合中国国情的见解,他主张先进青年应积极加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通过有组织、有纪律的革命斗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使得曾经亲密无间的二人最终分道扬镳。

萧子升性格中有着倔强的一面,这在他后来的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他还发表了一些与中国人民对抗的不当言论,彻底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此后,他投身国民党怀抱,后来又远走国外,定居乌拉圭。

胡适也曾与毛主席有过一段早期的交集,起初两人关系尚可。据史料记载,毛泽东在北大期间,对知识充满渴望,积极拜访胡适、周作人等名师,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不过遗憾的是,毛泽东唯独没有见过鲁迅),而胡适等人对这位来自湖南的青年也颇为看好,认为他才华出众,潜力无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适的选择逐渐偏离了革命的道路,他长期围绕在蒋介石身边,为国民党政权服务。1959年3月,胡适在自己的日记中,对毛主席的诗词《蝶恋花》做出了极为片面且不恰当的评价,他声称毛主席的诗词不押韵,“没有一句通的”。

作为曾经在文学领域有一定声誉的学者,胡适此举无疑显得过于吹毛求疵,缺乏应有的客观和包容。更为离谱的是,不知出于何种心态,胡适还无端质疑毛主席当年没有考进北大的能力。然而,对于胡适的这些言论,毛主席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宽广胸怀,并未将其放在心上,只是一笑置之。

来源:红色风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