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曲黄河挥毫泼墨,“几”字弯环抱处,昔日煤海正书写绿色产业传奇。近日,中建安装承建的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一期260万吨/年煤制烯烃和配套40万吨/年植入绿氢耦合制烯烃项目第三套MTO装置投料试车成功,至此,项目三套MTO核心装置全部顺利投产。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
九曲黄河挥毫泼墨,“几”字弯环抱处,
昔日煤海正书写绿色产业传奇。
近日,中建安装承建的内蒙古宝丰
煤基新材料一期260万吨/年煤制烯烃和
配套40万吨/年植入绿氢耦合制烯烃项目
第三套MTO装置投料试车成功,
至此,项目三套MTO核心装置全部顺利投产。
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
是目前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
全球唯一规模化用绿氢替代化石能源生产烯烃项目,
建成后将推动煤基新材料产业
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助力建设现代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
发展示范“国家级产业核心区”。
中建安装旗下苏杭公司承建3套百万吨级MTO装置、
C4装置、烯烃循环水站建安工程,
中建五洲承建21台大直径非标设备的制作安装工程。
可复制的“宝丰模式”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生产
塑料及精细化学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用煤炭替代石油生产烯烃,
主要通过三步转化:
煤/天然气→合成气→甲醇→烯烃。
其中,MTO装置是
将甲醇转化为烯烃的关键设备。
自承建宁夏宝丰能源项目
全球首套百万吨级甲醇制烯烃装置投产后,
中建安装团队挺进内蒙古荒漠深处,
再度挑起大梁,在这里首次实现
同时建设三套百万吨级MTO装置。
相较于宁夏宝丰能源项目,
内蒙古宝丰项目面临“双重困境”:
主装置数量增加60%、
设备单次吊装最大重量超千吨。
首套装置的成功投产,是经验,也是指南。
项目团队建立“首套装置数据库”,
梳理出百余项技术参数与风险控制清单,
总结研发MTO化工装置建造关键技术,
将成熟施工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宝丰模式”,
获国际先进评价,
也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师古而不泥古,
在深度复制并内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项目团队不断求索,勇于突破,
在内蒙古宝丰项目首创煤化工行业
千吨设备“双机抬吊”工艺,
采用两台1600吨履带吊整体吊装
总重超1000吨的MTO装置反应器设备,
刷新了MTO行业百万吨级设备
最快制造封顶速度、最大吊装重量等多项纪录。
风沙肆虐中,1700余名建设者
协同攻坚、“流水线式”作业,
将3套装置划分为独立施工单元,
同步推进土建、安装、调试等环节,
以 “空间换时间”;
同时,标准化模块在工厂内预制,
减少现场作业时间,整体工期缩短30%。
最终,三套百万吨级MTO装置
在漠风呼啸中拔地而起、巍然屹立。
“双线驱动”制造模式
在内蒙古图克工业区的制造现场,
上百吨的“庞然大物”被拆解成一块块“积木”:
异型锥体被分片压制、组装;
数十吨钢板一遍遍“翻身”,
10米立车在钢花中精雕细琢……
与此同时,1500多公里外的南京车间内,
工人们为巨大的“滚筒”喷上白漆,
设备内焊花飞溅。
这是中建五洲“现场+工厂”两线制造模式
在宝丰项目的再度应用。
凭借着全国领先的大型塔器、
反应器现场制造水平,
项目团队完成了内蒙古宝丰项目反应、换热、
分离及储存容器等91台重要设备制造与安装。
其中,为了满足分离装置塔器的
塔盘支撑平面度,
位于南京的项目团队
在塔器制造和组对过程中,
对每个筒节都使用
防变形工装进行撑圆及固定,
确保每6米筒体直线度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
最终合拢时,
再使用整体工装再次测量整体直线度,
有效保障了设备制造的高精度。
受运输限制,
部分大体积设备的主体制造及总装
则在内蒙古项目现场完成,
然而,这些设备的最小直径也达到了8米,
项目团队应用特大型设备现场分段制造、
立式热处理、立式运输、
百米高空组对等多项新技术,
并通过细分流水段、合理组织劳动力、
调动施工资源等措施,
按时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经现场业主勘察,
关键工序施工合格率为100%。
沙海里的“造舰突围”
从毛乌素沙漠的苍茫到现代化工装置的巍峨,
狂风裹挟着砂砾的呼啸中,
一套套装置在此拔地而起。
“第一次站在工地时,风吹流沙,
将人全身裹挟其中,连测量仪器都会被吹跑。”
项目团队面对的不仅是技术挑战,
更是自然法则的考验。
春季沙墙压境,随着内蒙古气象台
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
沙粒击打面罩的噼啪声中,
工人们迅速压重压实现场材料,
钢缆捆扎固定脚手架,
关键设备被套上防风罩,
螺栓紧固声与对讲机指令此起彼伏……
“气象预警-设备防护-快速响应”三级体系,
让项目团队早已将应急预案刻入肌肉记忆,
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应对工作。
等天空重现湛蓝,项目团队又钻进设备丛林,
扫过每道焊缝,清理黄沙、全面检查,
确保沙尘过后24小时内,
生产现场恢复运转。
北国冰封,低温施工如同“在冰上跳舞”。
零下30℃的极寒天气下,
钢材脆化、混凝土冻结,
传统焊接工艺在寒潮中“罢工”。
保温棚化身为覆盖工地的“气候舱”,
配合低温焊接预热系统,
项目团队以精准控温技术将焊缝温度
稳定在15℃以上,
为管道铺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仅有15人的工艺管道团队
分工明确、动态调度,
10个月内啃下来了140多万吋的管道工程量。
来源:ZB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