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28年,刚刚登基不久的崇祯皇帝就面临着陕西农民起义这一棘手的问题。崇祯皇帝派了总督武之望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武之望到了陕西却无所作为,最终选择自杀了事。
1628年,刚刚登基不久的崇祯皇帝就面临着陕西农民起义这一棘手的问题。崇祯皇帝派了总督武之望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武之望到了陕西却无所作为,最终选择自杀了事。
此时的起义队伍还算不上军队,他们占山为王,聚啸山林,打劫富户,也有攻打县城之举,虽然实力在逐步增强,但整体的实力并不强。参加起义的人员比较复杂,但大致主要由逃亡的边兵、流民、驿卒、强盗等构成。
面对起义军,朝廷中也有两排意见:一些主张武力剿灭,一些主张招抚。
主张招抚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杨鹤,他打了一个比喻,现在我们的国家就好比一个人,若想把国家治理好,最重要的是培植元气。现在国家因为年年用兵,不断地对下边加派税赋,老百姓的元气受到了伤害。自从辽东、贵州、四川等地发生叛乱后,尸横遍野,国家边疆的元气受到了伤害。自从朝廷里的大臣结党,彼此相互倾轧后,宦官胡作非为,士大夫的元气受到了伤害。现在我们的国家就如大病初愈,身上的经脉还没调养好,很容易重新染病,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在于培植元气,让国家休养生息。说白了就是主张不动用武力,以招抚的方式来解决农民起义的问题。
但这中间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招抚需要钱啊,朝廷一贫如洗,就连边军的军饷都欠下了不少,又哪有钱来办招抚一事呢?杨鹤的回答是,若是剿灭同样是要花钱的,只怕比招抚更花钱。
崇祯皇帝被他说动了,因为即便是这些贼寇,原本也是大明的子民,他们现在只不过是活不下去而不得已为之。就拿那些边兵来讲,兵科给事中刘懋就曾上奏说他们有的甚至被欠高达30个月的饷银。这种情况下他们加入起义纯属身不由己。
而且更深次的原因在辽东局势不稳,皇太极在崇祯二年打到了北京城下,很显然,大明真正的敌人是皇太极。
崇祯帝在杨鹤的奏章之上批注了“培养元气,今日要务”几个大字。封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让他匆匆赶往陕西任职。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招抚,比如大将杜文焕。当时较大的义军有两支,一支是神一元,一支是王嘉胤。神一元在攻占新安、宁塞、柳树涧等城堡时,将杜文焕的多数族人杀了,杜文焕又岂会同意招抚。御史吴甡则激烈反对招抚王嘉胤,因为这支队伍洗掠了延安、庆阳等重镇,是为罪魁祸首,对首恶者当然不能招抚。招抚还没有开始,陕西的高层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但杨鹤还是坚持他的招抚,这是他在崇祯皇帝面前夸下的海口,此时已经是骑虎难下,不得不继续推行。
但杨鹤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招抚需要钱,但他根本没有,朝廷直到崇祯四年才拨下了10万两白银,加上藩王和一些富户凑了一些银子,总共也不足20万两。这点钱,面对百万流民和数十万起义军,杯水车薪。我们可以算一下,想让一个流民回归耕地,至少要提供种子、牛,还要至少数月的粮食,这样才可以维持到播种的粮食成熟。杨鹤手上的钱根本不足以办这个事,于是他转而去招抚起义军首领。
杨鹤的首要目标是时招抚神一元(已经战死)的弟弟神一魁,事情进行起来也比较顺利,神一魁以5千骑兵投降。杜文焕得知此事,极为愤怒,带着族人离开了。
而洪承畴也命令贺人龙进行杀降,神一魁的部下有320人被杀。而神一魁的手下茹成名特别桀骜不驯,杨鹤令一魁诱杀了茹成名,神一魁的部下本就不愿意投降,见茹成名被杀,兔死狐悲之下遂胁迫神一魁复叛。与杨鹤本就不对付的巡按御史吴甡立即向朝廷报告了此事,崇祯帝大怒,立即将杨鹤丢入监狱。
杨鹤的招抚失败。
当我们回头来看杨鹤的招抚和赈灾的失败,一些人会认为原因是朝廷的赈灾款不够,其实并非如此。民变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晚明各项矛盾的集中爆发。剿灭当然会加深矛盾,但招抚和赈灾实际上也不能解决问题。且不说朝廷没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力量来赈灾,即便赈灾完成,吏治腐败的土壤没有去除,沉重的赋税依旧还在,农民依旧没有活路。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民田一亩值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也就是一亩田的产出才七八两,而税收就高达十两。当农业产出小于或等于赋税的时候,回归土地的农民依旧无法生存下去,民变只会再次发生。那如此高的税赋是如何产生的呢?实际上,由于辽东的沉重的军费开支,朝廷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加饷。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死循环:后金在辽东进攻,明朝调集军队迎战,军费激增,然后在国内一次又一次的加税赋,农民无法生存逃离自己的土地沦为流民,起义开始爆发,明朝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明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如此看来,明末的困局,无解。
来源:溪风夕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