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面,他娶了晋王李克用的侄女,因此当朝皇帝李存勖就成了他的堂舅。有了这样的亲戚关系,他在后唐也算是皇族一员了,这一辈子肯定能享受高官厚禄,稳稳当当的。
在后唐时期,孟知祥的处境有点微妙。
一方面,他娶了晋王李克用的侄女,因此当朝皇帝李存勖就成了他的堂舅。有了这样的亲戚关系,他在后唐也算是皇族一员了,这一辈子肯定能享受高官厚禄,稳稳当当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身份大大影响了他的官场发展,毕竟跟李存勖那种复杂又微妙的关系,让他注定没法真正掌权。
所以在后唐还没建立的时候,孟知祥当过的最大的官就是马步军都虞候,这个职位在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后面,算是第三把手,手里的权力不怎么大。
孟知祥在这个位子上待了十五年,直到五十岁,而在他三十五岁之前呢,他是左教练使,任务就是训练士兵,就像禁军的教练一样,其实也是个没啥大权力的职位。
古代人到了五十岁,就说是懂老天安排的时候了。啥是懂老天安排?就是说这辈子会咋样,自己心里都明镜似的。孟知祥呢,也没啥好惊讶的,他这辈子估计也就这样定下来了。
真没想到,李存勖竟然偷袭汴梁得手,把后梁给消灭了。
李存勖选洛阳做了都城,那就得离开起家的地方太原。在搬家之前,因为孟知祥这些年一直都很努力,李存勖就让他当了太原尹,负责守着太原。
至此,孟知祥才算有了一些实权,但远远不如主政各地的节度使。
幸亏孟知祥挺明白事理,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了。他也没想到,自己前半辈子平平淡淡,过了五十岁后,竟然一帆风顺起来了。
在太原尹的职位上还没待满三年,他又要高升了,这回,他要成为节度使啦。
前一年,李存勖让他的心腹大将郭崇韬当上了招讨使,还让他和魏王李继岌一起出兵去打前蜀。
孟知祥在不被重用那会儿,就主动和大家交朋友,在后唐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说来也巧,郭崇韬就是那时候他结交的朋友之一。
就是说,做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在郭崇韬准备出征的时候,他跟李存勖提议,孟知祥最适合在平定四川后去镇守西川。这其实就是给孟知祥以后到四川去提前做了个铺垫。
郭崇韬带兵打仗一帆风顺,只用了六十多天的时间,就把前蜀给打败了。
前蜀已经被摆平,接下来就该孟知祥去上任了。在出发前,李存勖特意把孟知祥叫到宫里,表面上跟他说:“我听说蜀地非常富饶,跟这里差不多,因为你是亲信中的能人,所以我把蜀地交给你。”但实际上,李存勖私下里却嘱咐孟知祥:一到蜀地,就马上把郭崇韬干掉。
孟知祥心里猛地一震,心想郭崇韬一向忠心不二,况且他已经打下了前蜀,这可是大功一件啊,怎么能随随便便就说要杀他呢?
但李存勖非得让他动手不可,孟知祥没办法,只好说,等他进了成都,会偷偷留意郭崇韬,要是发现他有不轨之心,就当场杀掉;如果没有,那就夺了他的兵权,再把他送回来。
老实说,这时候的李存勖对蜀地的情况一窍不通,只是道听途说,便采纳了孟知祥的意见。
现在蜀地到底是个啥情况呢?为啥李存勖要把郭崇韬给杀了呢?
其实现在蜀地还算安宁,就是打了蜀地之后,盗贼多了起来,郭崇韬只好派人去平定叛乱,所以没能马上带着军队回去。
其实他只要给李存勖写封信说一下就行了。
可糟糕的是,郭崇韬真是不该,他得罪了李继岌还有那个监督军队的宦官。
李继岌虽然是带头的将领,但实际上郭崇韬才是发号施令的人。所以打下蜀地后,大家都去巴结郭崇韬,李继岌那边却冷冷清清,没几个人搭理,这让他心里挺不是滋味。
当然,郭崇韬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他还跟李继岌讲,等以后他当了皇帝,要把那些一直跟着监视他们的宦官都给除掉。
这话现在能讲出来吗?要讲也得等到李继岌当了皇帝再说吧。
说来也巧,这些话偏偏让监军宦官李从袭给听到了,他当时又怕又气,心里直琢磨着要立马除掉郭崇韬。
不过郭崇韬现在势力正盛,咱们只能先等等看,找机会行事。
没想到,机会真的来了。同光四年(926年)二月份,魏博军又一次闹起了事,还引得河北各州都跟着叛乱。但这时候,后唐最厉害的部队都让郭崇韬给带走了,所以赶紧下令让郭崇韬带着兵回来平定叛乱。
可是一直等啊等,郭崇韬就是没回来,这时一群宦官就在旁边嚼舌根,说郭崇韬想自己当老大。
现在,李存勖因为叛乱的事情,本就对武将不太放心,这下子更是起了疑心。这一疑心,就像种子一样,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大树。
于是,孟知祥在出发前私下里交代了一番。
虽然孟知祥拍了胸脯保证,但郭崇韬心里到底怎么想的,谁又能猜得透呢?孟知祥离开后,李存勖还是不放心,又派了自己的亲信马彦珪去蜀地,想让他暗中探探虚实。
说实话,李存勖这时候还在纠结呢,可刘皇后觉得,这样试探来试探去的,时间拖得太久了。现在形势这么紧迫,应该赶紧把人给处理了,然后让儿子带着兵马回来。
刘皇后担心李存勖不答应,就先自己做了决定,偷偷让儿子直接把那个人给杀了。
孟知祥这时候还蒙在鼓里,等他好不容易赶到成都,才发现郭崇韬已经被害,啥也来不及了。
说到李存勖,因为郭崇韬已经死了,他有没有别的念头也不打紧了,总之人都没了,随后他还下令把郭崇韬的全家都给杀了。
当郭崇韬被处死且家族遭殃后,那些宦官生怕郭崇韬的朋友们会来找他们算账,于是就编造谎言,说李存乂和河中节度使朱友谦也想造反。
郭崇韬虽然立了大功,但最终却丢了性命,全家遭殃,这让不少人心里都很难过,特别是那个最先进入蜀地的将领康延孝,更是感到悲痛不已。
康延孝的手下全是河中来的士兵,他们心里头怕受到连累,索性就起兵造反了。
孟知祥刚一到蜀地还没站稳脚跟,就马上拉着同行的行军司马任圜和东川节度使董璋一起发兵,没几天功夫,就把那股势力给平定了。
经过好几次大战,就算蜀地再富裕,也承受不住这样的折腾了。
孟知祥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怎么管好蜀地。幸运的是,他以前当过太原尹,有很多管理地方的经验,所以他马上行动起来,减少了大家的税钱,安抚了老百姓,严惩了贪官,还提拔了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员。
另外,孟知祥还派出大批军队去攻打那些土匪,不管土匪势力大小,一律消灭干净。
孟知祥对百姓很好,让他们过得安心,同时又对土匪严厉打击,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心,在蜀地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另一边呢,李继岌还没赶回洛阳,李存勖就先一步去世了。
之前派去的元行钦平定叛乱没成功,李存勖手头没人了,只好让被关起来的李嗣源带兵去平叛。
李嗣源一到魏州,就被众人推举当了皇帝,随后领着大军往南冲,直接把李存勖的皇位给抢了过来。
李继岌见事情已经没希望了,再加上手下的士兵们心里都不踏实,于是自己上吊死了。
才短短数月时间,后唐竟然就换了个天地。
当消息抵达成都时,孟知祥又诧异又开心,他心里明白,这回轮到自己大展身手了。
孟知祥并没有因为一时冲动就以为占了西川就能自己称王,先不说旁边的董璋,等李嗣源稳稳当当地坐上皇位后,他肯定会派人来接管西川,而不会让自己继续掌权。
所以现在最要紧的事儿,就是赶紧操练士兵,增加人马,让军队变得强大,这样才能在乱世里有发言权。
926年,也就是同光四年的六月,新皇帝李嗣源一上台,就把年号改成了天成,还提拔孟知祥做了侍中。
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稳住孟知祥,毕竟李嗣源刚当上老大,现在最重要的是巩固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急着挑起战斗。
不过孟知祥也得留个心眼儿,琢磨半天后,他琢磨出个“耗光资源”的招儿,让太仆卿赵季良去当三川制置使,负责管两川的税收,打算把蜀地的钱袋子攥在手里,来个釜底抽薪。
另外,他还听说孟知祥在蜀地筹集了六百万串钱来犒劳军队,已经花了四百万串,还剩下两百万串没用,于是他就赶紧让孟知祥把那两百万串钱送过来。
这时候孟知祥心里明白,自己目前还不是李嗣源的对手,于是就答应给二百万缗钱。但说到其他的税,他说蜀地刚打完好几仗,老百姓都累了,盗贼也多,为了能让百姓安心,这些税是绝对不能交的。
因为孟知祥愿意出钱,李嗣源就先放过他一马,想着先用这笔钱把局势稳住再说。
可李嗣源身边的宠臣枢密使安重诲察觉到了,孟知祥这时候心里头打起了小九九,想要占地为王。于是,他赶紧派了之前去过前蜀的李严去当西川的监军,目的是盯着孟知祥的一举一动。
之前李严去前蜀做使者时,因为说话太过分,还提出了消灭蜀地的计策,结果被蜀地的老百姓深深记恨。
孟知祥怎会顺他的意?李严一到那里,立刻就把他给杀了,接着还把赵季良给扣了起来。他老早就清楚赵季良是个有大本事的人,所以把他扣下,就是想让他帮自己管好蜀地。
老实说,让李严去当监军,其实是安重诲自己搞的小动作,因为李嗣源之前为了稳住那些藩镇,已经说过要“取消各道的监军”了。
现在安重诲不遵守皇帝命令,自己私下做主,这就是假传圣旨了。不过安重诲是李嗣源非常信任的大臣,他也怕孟知祥把这事闹得太大,让其他藩镇误以为朝廷还要派监军来。所以,他就把孟知祥留在凤翔的家人送到了成都,这样孟知祥就没话可说了。
早先孟知祥去蜀地时,家人都没带上,这让他在自立时有些犹豫。现在李嗣源把他的家人送来了,孟知祥就没了后顾之忧。
但是,既然李嗣源这么懂事,孟知祥也就顺水推舟,同时提议让赵季良担任西川节度副使,这样一来,赵季良就成了孟知祥身边最重要的出谋划策的人。
当孟知祥和李嗣源关系越来越僵的时候,孟知祥和东川节度使董璋之间也是冲突不断,两人都把对方看作是阻挡自己称霸天下的绊脚石。
但是两边现在都忍着没动手,毕竟真要打起来,不就正好让李嗣源得逞了吗?
所以,他们之间最大的争斗,没想到是在经济上,特别是董璋,他派盐商去西川卖盐,既想捞一笔,又想独占西川的盐业市场,但这事儿没多久就被孟知祥给察觉了。
孟知祥二话不说,立马加了重税,东川那些卖盐的商人一看赚不着钱了,就一个接一个地跑了。
说到李嗣源,他也没闲着,在天成四年(也就是929年),在阆州成立了保宁军,还吩咐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去遂州加强军事准备,他的目的很明确。
面临强敌,原本互相敌对的董璋主动找孟知祥和好,想联手对抗朝廷。孟知祥起初不太愿意,但赵季良说了句“人家没了嘴唇,咱的牙齿就会觉得冷”,这一下子让他醒悟了,于是赶紧把女儿嫁给董璋,两家就这样结成了联盟。
结盟以后,两边都抢先动手,董璋先去攻打阆州,孟知祥则去打遂州,接着他们在剑门关布置了大量军队,把石敬瑭带领的朝廷军队挡在了蜀地的大门外。
长兴二年,也就是931年,遂州被打下来了,其实在这之前,阆州就已经被董璋占领了。董璋占领阆州后,把阆州刺史李仁矩一家老小都给杀了。这事儿把李嗣源气坏了,他立马下令,把董璋留在洛阳的家人也给杀了。
到了这个地步,董璋跟朝廷算是彻底结下大梁子了,没完没了了。
可是这时候的朝廷见战事对自己不利,就不想再纠缠下去了,想和两川讲和。但董璋一家子都被杀了,他铁了心要造反。而孟知祥呢,心里其实是想和谈的。
可是董璋就是不愿意谈判,他只能决定继续跟朝廷对着干,毕竟东川掌握在董璋手里,总比落在李嗣源手上强吧。
等李嗣源占领了东川,孟知祥的好时光就算是彻底结束了。
虽然孟知祥拼尽全力帮助董璋,但董璋的心思也挺复杂,他一边接受孟知祥的帮忙,一边又提防着他。当听说董璋要打重要的利州时,孟知祥就说他愿意出兵帮他守住剑门关。
但董璋打死也不肯把这条生命线交给孟知祥,不管怎么劝,他就是不愿意。
没想到剑门关防守不力,被石敬瑭给攻占了,这可真要了命了。剑门关一失,去蜀地的路就畅通无阻了。董璋这下慌了神,也不担心孟知祥占他便宜了,连忙请孟知祥来帮忙。
孟知祥丝毫不敢大意,他一边派大军守在剑门关南边最关键的剑州,一边又派兵进驻梓州。梓州是东川北边的门户,拿下这里,就能在地形上占据有利位置。
幸亏孟知祥赶紧守住了剑州,给石敬瑭制造了不少麻烦。眼看剑州攻不下来,石敬瑭就去攻打另一个重要的地方龙州了。
孟知祥提前猜到石敬瑭会从这儿攻打过来,于是早早安排了大量士兵埋伏,结果石敬瑭中了埋伏,吃了不小的亏,只好灰溜溜地宣布退兵。
到现在,两川的麻烦事儿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说真的,孟知祥那会儿要是动手,完全有机会把董璋给解决了,可他偏偏没这么做。
东川是董璋多年的地盘,自己刚到那里,脚跟还没站稳。要是石敬瑭再打回来,董璋的手下万一直接投降了,那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所以孟知祥宁可董璋还留在东川,也不想让朝廷插一脚进来。
当然啦,还是得留个心眼,要是朝廷这个外患没了,迟早得跟董璋干上一仗。
大战还没开打,就得赶紧行动,立马派兵占领了忠州、万州、夔州这几个地方,就是为了防止朝廷的军队从这些路线进入四川,提前做好防备工作。
石敬瑭回到洛阳,啥事没有,反倒是坚持要打他的安重诲被狠狠处罚了,接着范延光就当上了新的枢密使。
范延光和王思同,那个山南西道的节度使,都觉得现在朝廷出兵不太合适,倒不如趁着两川相争,咱们在旁边看看热闹,捞点好处。
李嗣源一听,觉得这话在理,毕竟孟知祥和董璋两人都不买对方的账,早晚得打一仗。
长兴三年(932年)四月,董璋带着一万多兵马,打算直接去攻打孟知祥。不过,陵州刺史王晖却跳出来说,现在出兵不是时候。但董璋很有信心,觉得自己肯定能打赢。
不过董璋打仗有个特点,他老爱把最厉害的士兵放在最前面。结果在鸡踪桥那场战斗中吃了败仗,最前面的八十多名勇猛将士全没了,只剩下几十个人骑马逃了回来。
之前董璋还使了个挑拨离间的招儿,给孟知祥的手下写信,说“多谢你们帮忙”。要是董璋赢了还好说,但现在他败得这么惨,孟知祥哪会相信他的话呢?
董璋带着十几个人逃跑后,王晖见状,觉得董璋败得挺惨,于是他就和董璋的侄子、牙内都虞侯董延浩联手,带着三百人想去找孟知祥谈判,想让董璋加入。但孟知祥没同意,所以他们又派了指挥使潘稠去试着说说情。
最后,潘稠干脆把董璋的脑袋给剁了下来,然后送给了孟知祥。
到这个时候,孟知祥占领了四川地区,接着他给朝廷上书,说自己“帮”朝廷除掉了叛将董璋。
原本李嗣源打算等着看好戏,坐享其成,可没想到才过了没十天,董璋那边作为攻打的一方竟然打了败仗。这样一来,他也只能默认孟知祥同时管辖两个地方。
长兴四年,也就是933年的二月,孟知祥完全占领了蜀地,李嗣源没办法,只好封他为蜀王。
孟知祥欣然接纳了,不过他并没跟着其他那些占山为王的人一样称帝。毕竟李嗣源还在呢,他的威望摆在那儿,孟知祥可不想做出头的那一个。但要是李嗣源不在了,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
那一年十一月,李嗣源去世了,然后由没什么军事功劳的李从厚接了班。而孟知祥一直在旁边看着后唐的权力交接,他心里明白,对这事儿不满的李从珂肯定会想办法抢皇位,后唐肯定会闹内讧。
后来唐朝内部发生了混乱,这正是自己当皇帝的大好机会。
公元934年,也就是应顺元年的一月,孟知祥一切准备就绪后,在成都自己称帝,定国号为“蜀”,后来大家叫这个朝代为“后蜀”。
这一年,孟知祥已经六十一岁了,他来到蜀地刚好十年。想当年,他只是西川节度使,接手的是一个被后唐打得千疮百孔的蜀地。可现在,他已经是蜀国的开国皇帝,走上了人生的最高点。
回想起过去五十年没啥成就,现在的孟知祥肯定是心里最乐呵的。
孟知祥虽有当皇帝的运气,却没享到长寿的福,只坐了六个月皇位,就突然去世了,把这片大好河山,传给了年轻的太子孟昶。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