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世界上哪一场矛盾让人看着心里堵得慌,怎么过了半个多世纪还纹丝不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这摊事,算是一等一的“心结”。翻开新闻,三天两头就看见那边天上打飞机,地上炸房子;联合国劝,也没个停。更扎心的,是最近社交圈甚至有消息说:大批犹太人准备离开以色列,像
要说世界上哪一场矛盾让人看着心里堵得慌,怎么过了半个多世纪还纹丝不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这摊事,算是一等一的“心结”。翻开新闻,三天两头就看见那边天上打飞机,地上炸房子;联合国劝,也没个停。更扎心的,是最近社交圈甚至有消息说:大批犹太人准备离开以色列,像是要彻底放弃这三千年血脉写下的土地。这条消息混杂着唏嘘与震惊,像是给这块早已千疮百孔的土地多添了一刀。
其实,巴以纠葛这盘大棋,远比电视剧还要狗血、反复。别看现在新闻里说得轰轰烈烈,真要往回头捋,得从19世纪末就说起。那时候英法几次瓜分中东,背地里签了圣约,地皮一画,到处都是“别人的地”。巴勒斯坦本地的阿拉伯人,大多是农民,祖祖辈辈在地中海边种橄榄,谁也没想过突然有一天,半个地球外的人要“回家”。
犹太人“复国”的设想,其实最先起点在欧洲。你想想,一群流离失所、一说起血统就背叛过半个世界的犹太人,开始把曾祖辈口中那个失落的圣地又摆到桌面上。西欧有钱的犹太银行家,倾囊相助,有人甚至卖掉自己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家产,买下巴勒斯坦沿海的一块荒地,就为“等祖国”。那会儿的巴勒斯坦本地人,说实话,对这些远处来的新邻居,也就是诧异夹杂点好奇,没想到时间一长,矛盾一层盖一层,直到彼此相看两生厌。
紧接着,二战结束的尘埃还没落地,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你要是站在那个夏天的特拉维夫,看犹太难民拖箱拎包进城,再想想数不清的阿拉伯农民为了保命往南迁徙。这就是“以色列真正的第一天”。但新生的国家没让人“坐等风来”,四面八方的阿拉伯国家组了大联军,想痛痛快快“把犹太人打回海里”。可意外的是,以色列人硬是靠人口少武器差,顶住了第一波火力。用现在以色列老人常说的话,就是“那年祖母拿饭铲,我们也得上前线”。有的城镇甚至组织起“妈妈团”,为士兵做饭、缝军服,留下了不少眼泪,也埋下了后来的仇。
第一仗没赢,阿拉伯联军气不打一处来。可偏偏越打,越没底气。到了1956年,围绕苏伊士运河的第二次大战,又把英法拖了进来。战争表面像是争地盘,实际上就是石油和航运的较量。那年,埃及普通市民会早起蹲在收音机旁边,听最新前线消息,一边没收拾完家里谷仓,一边盘算回头国家到底打回了哪里。战事终了,苏伊士运河暂时落在以色列一方,中东版图没彻底改样,但那种“谁也不服谁”的劲头,算是根深蒂固。
这之后的大几十年,第三次、第四次中东战争像钟点工一样准时爆发。1967年那一场,咱得说个细节:以色列军给每个士兵发的小饭盒里,夹着母亲亲笔写的纸条,提醒他们“如果回不去了,你是我们最勇敢的孩子”。当时大马士革街头、以色列海法的中学教室,无不是为这片土地牵动着心弦的小人物——有的少年坐在堆满沙袋的篮球场里听老师讲解历史,有的穆斯林老者索性提上家当,跟家人一起撤退。
以色列趁机占下西岸、加沙、戈兰高地,这下,把“地主家”巴勒斯坦人直接推向了难民营。那是历史照片最扎眼的一页:成千上万的家庭随身只带着药箱、老照片,排着队通过联合国维和士兵布置的铁丝网,没回头路。整个马哈米亚难民营,从那会儿就留下了“明天会回家”的横幅,半个多世纪都还挂着。
七十年代以后,中东战火仍不断。1973年的那场赎罪日战争,连以色列普通家庭都提前练习好了防空演习;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开罗电视里誓言“收回失地”,那口吻现在回播依然铿锵。其实,就算是巴勒斯坦普通百姓,有的人不相信电视里的新闻,每天傍晚守着村头的小巴扎,等着远方打工的亲人托人带口信回来——这个失地,无人不想要,却无人能真拿得回。
时间来到八十年代,以色列的空军首次深入黎巴嫩。那年六月,贝鲁特西郊,从地下室出来的孩子们学会了辨认刚落下爆炸声响的方位。约旦河西岸的妇女联合起来,白天手工编织,晚上集体讨论自卫计划。以色列军方称这是“预防性打击”,巴勒斯坦人却觉得这是在“割断自己的命脉”。而此时的国际新闻,还在分析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中东的苦难远不止战争。耶路撒冷——三教圣地,每一块石板都沾着泪。对犹太人,是祖宗七代饮血捍卫的信仰核心;对穆斯林和基督徒,同样是先知脚下踩过的“诸神之门”。耶路撒冷旧城里,穆斯林的阿克萨清真寺和犹太人的哭墙,不过咫尺之遥,可要争起来,分毫不让。就在前年,我听在那边做志愿者的朋友讲:有个本地小商贩,早上卖橄榄油煎饼,正赶上圣殿山暴力冲突,只能连锅甩给邻居,举家躲进杂货铺后门。那种日常随时变战场的恐慌,是和平国家很难真体会的。
日积月累的仇和伤痛,哪还有个“简单”的解决办法?以色列那边看自己理直气壮,说“祖传地皮不能丢”,哪怕是近十年还要不断扩建新定居点,哪怕联合国来、欧盟来都照样干。一边的巴勒斯坦人则坚称“世界上没有什么自古以来的所有权”,土地是世世代代的根。反感、失望、抗议、对峙——几十年了,这些词怎么改都还在。
站在国际社会的高度看,英美这些年拉偏架也不是秘密。美国总统换了几轮,但“坚定支持以色列安全”的誓言样样排在前面。每年美以之间的援助款项,数字跳个不停。每一轮战火,世界各国的反应都分成了泾渭分明的阵营。有人私下说:“以色列是美国的大门牙。”这样的话在阿拉伯世界茶馆里能引来一片哄笑——可谁都明白,该国的安全、金库、枪炮全指着“遥控器大哥”支撑。
巴以问题越搅越乱,谁也没捋清过。去年的新一轮大冲突,让整个加沙地带再度化为废墟。医院白衣天使徒手抢救被掩埋的伤患,聋哑孩子的学校变成废墟。我还记得有一段录像,一个小姑娘拉着胳膊上包着绷带的弟弟,说:“什么时候天黑,再不打仗了,妈就能做甜菜汤。”这话听着实在让人心碎。
每一次大规模暴力之后,都会有国际组织站出来说:得对话,别打了。可究竟怎么个对,谁也没底。偏偏最新的一个现象让人感到大事不妙——以色列正出现几十年来罕见的“人才大出逃”。往常犹太移民是不远万里回“以色列国”,如今却反着来,年轻人甚至工程师、医生这些高技术人才,带着家人往欧美跑。据说最疯狂的时候,一个星期就走了几万人。业内人士私下传,“看不到希望——我们不是输给邻居,是输给崩坏的生活。”
数据真说出来听着让人咂舌。2022年,仅仅一年之内,近五十万人离开了这个不足一千万人的小国。在特拉维夫机场,常能看到父母抱着孩子、推着箱子,回头望眼城市的天际线,眼里酸涩。有人走得决绝,有人却一边上车,一边念叨:“我会回来吗?”没人能回答。
巴以问题闹到现在,“和平”这词简直像是只停在半空的蜻蜓,风一吹就飘远了。也许要等到两个民族都不再拼命证明“谁是这里的唯一”,才能真正开始谈安宁。几十年战火,一个接一个家庭被撕裂,这种痛不是用数字能说清的。
有时候我们坐在电视前,总觉得世界很大、很远,可突然看到孩子被抱出废墟,就是心头一紧。说到底,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题,是数不清的生死离别、一顿完整的晚饭、一次安静入睡的夜。愿有一天,这片苦难大地能多一点平实的声音,少一些无谓的口号。愿那些漂泊在外、不敢回头的移民们,终有归期。
来源:儒雅风筝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