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月八日》和《再无他乡》的上映,中东冲突正在票房上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5:56 1

摘要:两部热门影片,吸引了截然不同的观众群体。本周某个下午,走进圣莫尼卡市中心Laemmle剧院莫尼卡电影中心的三号放映厅,你将看到《再无他乡》的放映。这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以鲜明的负面视角,记录了以色列政府试图将巴勒斯坦人驱逐出西岸南部马萨费尔·雅塔社区的过程,并对

两部热门影片,吸引了截然不同的观众群体。本周某个下午,走进圣莫尼卡市中心Laemmle剧院莫尼卡电影中心的三号放映厅,你将看到《再无他乡》的放映。这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以鲜明的负面视角,记录了以色列政府试图将巴勒斯坦人驱逐出西岸南部马萨费尔·雅塔社区的过程,并对以色列国防军持批判态度。然而,若你待到下一场放映开始,将会看到一部截然不同的电影——《十月八日》。这部新片讲述了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在以色列南部制造的大屠杀事件,以及犹太学生在美国校园遭受欺凌的故事,对学术左派持有明确的负面看法。

放映厅内的这场“相遇”,生动展示了电影作为“票箱”的现象:两部好莱坞主流不愿触碰的纪录片,各自以其鲜明的观点和受众群体成为票房黑马。“我们相信,市场上需要各类电影的存在,”Laemmle公司所有者兼总裁Greg Laemmle向《好莱坞报道者》解释放映这两部电影的决定时说。“公众可以通过观看这些电影,了解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增进自我认知。”进入初春,一场低调的较量在全美独立院线与连锁影院间悄然展开。

尽管无法与2004年那场以《华氏911》对决《耶稣受难记》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大片之争相提并论,但此次《再无他乡》与《十月八日》的对垒,同样映射出时代的动态。众多亲犹太与支持以色列的影迷涌入观看《十月八日》,而许多同情巴勒斯坦的人则纷纷支持奥斯卡得主《再无他乡》。在好莱坞大公司竭力回避的背景下,《再无他乡》与《十月八日》的成功,堪称电影界对我们时代核心地缘政治与社会议题的一次有力发声。

两部影片的受欢迎程度——合计售出约25万张票且未见放缓迹象——表明市场对中东题材内容的强烈需求。然而,它们分别吸引不同观众群体的现象,却令专家乃至其中一部影片的创作者感到忧虑,认为这进一步印证了文化的分裂态势。在“站队”思维主导下,人们关注你追随的网红、观看的新闻、佩戴的徽章以及支持的观点,如今又新增一道选择题:你会去观看哪部中东纪录片,又对哪一部避之不及?

“若能吸引大量跨观点观众,那将十分理想,但我怀疑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十月八日》导演Wendy Sachs对《好莱坞报道者》坦言。“现实是,若你对《再无他乡》感兴趣,很可能对《十月八日》无感,反之亦然。”两部影片均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呈现,足以令观众全神贯注并激发强烈情绪,只是它们触动的是截然不同的观众群体。

《再无他乡》由包括巴勒斯坦西岸居民Hamdan Ballal、Basel Adra与以色列和平活动家Yuval Abraham、Rachel Szor在内的四人团队执导,自去年在柏林电影节首映以来,凭借其深入揭示以色列政府在长期法律斗争后逐步将巴勒斯坦社区居民逐出家中的冷酷现实,屡获殊荣。Adra的个人遭遇为抽象的冲突赋予了人性面孔,增添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然而,在中东政治纷争的敏感环境中,影片在美国本土找不到发行商。于是,制作团队自行将《再无他乡》推上美国银幕,并借助纽约Cinetic Media的营销支持及独立电影展览顾问Michael Tuckman的帮助。自一月底在奥斯卡提名期间于纽约一家影院首映后,影片在奥斯卡周末扩展至100块银幕,并在颁奖礼后数周内保持热度。上个周末,其票房收入仅次于奥斯卡后首周,成为自那以来表现最佳的一周。

本周末,《再无他乡》累计票房预计将突破200万美元,约售出17万张票——这在2020年代对任何纪录片而言都实属罕见,更遑论据Cinetic消息人士透露,“未投放任何广告”的影片。(自行发行的风险可见一斑。)Cinetic发言人表示,四位制作人目前身处或长期逗留西岸,无法接受媒体采访(Adra与Abraham的奥斯卡致辞仍是该团队的标志性形象)。影片仍在寻求美国的电视或流媒体平台合作。负责影片销售的Cinetic销售部门代表Jason Ishikawa未回应置评请求。

《再无他乡》的知名度提升得益于一系列新闻事件。上周,迈阿密海滩市长Steven Meiner试图将放映《再无他乡》的影院驱逐出市政物业,虽未成功,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关注。周二,Abraham透露,其联合导演Ballal在家门外遭以色列定居者袭击,随后在寻求救护车治疗时被士兵拘留。以色列国防军称此次冲突由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挑起。(关于该事件的详细报道,可参阅《好莱坞报道者》的相关文章。)正是大制片公司避之不及的争议性,恰恰助推了影片的流行。

Tuckman表示,就连影片制作团队也对市场反响感到惊讶。“这超出了所有人的最大预期,”他说。《十月八日》同样经历了意想不到的发展轨迹。该片以10月7日以色列大屠杀事件为起点,探讨了随后18个月内在大学校园及其他地方爆发的反犹太与反犹太复国主义行动——挺身而出者与责任者。影片集结了众多学者、政客、学生领袖与名人(Debra Messing担任执行制片人),主张哈马斯自三十多年前就在美国播撒反犹太主义的种子。该片完全由制片人Teddy Schwarzman与Sachs筹集的捐款拍摄,后者曾执导一部关于民主党国会女候选人的电影。与《再无他乡》遭遇相同,该片无法找到任何工作室或流媒体平台接纳,甚至被所有销售代理拒绝。

此时,影院发行商Briarcliff Entertainment的Tom Ortenberg接手,近年来他接手了多部无家可归的电影,如《学徒》与贾马尔·卡舒吉纪录片《异议者》。如今,《十月八日》已凭借自身魅力成为草根热议话题,目前在约100块银幕上映,包括AMC与Regal等大型连锁影院。周四,即上映第13天,影片票房将突破100万美元——在后疫情时代,几乎没有任何议题导向的纪录片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达到这一数字(除《再无他乡》外)。

对于许多犹太人而言,购买Sachs电影的票已成为一种政治表达方式,他们认为10月7日的暴行被轻易遗忘,美国文化与媒体在反对反犹太主义方面做得不够。美国亲犹太与支持以色列的社区成员纷纷涌入影院观看该片,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的犹太教堂组织集体观影活动。“犹太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既受困于又受益于人们对其规模的高估,”纽约皇后区牙买加庄园青年以色列会(自视为支持以色列的现代正统派犹太会堂)的拉比、叶史瓦大学哲学教授Dov Lerner表示。“通过参与此类活动,向制片公司展示我们的参与度与重要性,是一种方式,”他解释道,将观影行为比作高投票率,以此向当选官员传达特定群体的力量。Lerner表示,其犹太教堂正安排周四晚前往当地影院观看《十月八日》,已有约40人购票。他认为,影片也将满足会众的个人需求。“我们社区的人们此刻正在寻求认同与解释,”他补充道。

与《再无他乡》类似,《十月八日》也因新闻事件获得时效性加持,哥伦比亚大学与特朗普政府达成协议,将更严格监管《十月八日》中描绘的反犹太校园事件。而围绕ICE逮捕哥伦比亚营地领袖Mahmoud Khalil的新闻风暴,某种程度上使两部影片均从中受益。对《再无他乡》的忠实观众而言,这恰恰体现了巴勒斯坦人在影片中遭遇的不公;而对《十月八日》的粉丝来说,这则是美国权威人士应更频繁采取的行动实例,尽管部分支持以色列的美国人对此举持反对意见。

非虚构电影如此鲜明地选边站队,标志着某种转变。过去,许多纪录片致力于探究复杂问题的各方立场——如2006年Tony Kaye的《火湖》,全方位审视美国堕胎问题——但一些观察家指出,与许多当代纪录片一样,《再无他乡》与《十月八日》并无此意。两部影片的制作团队均以激情论辩,而非冷静探索。“有趣的是,如果你同时观看这两部电影,实际上能对局势获得相当全面的了解,”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制片公司高管表示。“但当然,有多少人会同时观看这两部电影呢?”

将购买电影票视为慰藉而非教育机会,对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IFF)与DOC NYC知名纪录片策划人Thom Powers而言,既是可理解的趋势,也令人担忧。“在这个国家,无论你的意识形态如何,每周你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烈地意识到,有50%的人与你意见相左,”Powers说。“这让人感到孤立。所以,坐在电影院里,享受90分钟与你观点一致的思想与人物,会让你感觉不那么孤单。”Powers补充道:“这些电影能带来与观看爱情电影相似的安慰,对于感到缺乏关爱的人来说,它们填补了生活中的某种缺失。”

理论上,两部纪录片可能都准确反映了现实;每个社区都有大量受害者。但在实践中——至少在2025年这个选边站队、摒弃细微差别的时代——事情并非如此运作。若你以为这两部电影引发的较量将在票房上迅速落幕,那就大错特错了。本周末,另一部以中东为主题的纪录片即将上映,名为《营地》,由自称坚定反犹太复国主义者的Macklemore制作。当《十月八日》及其讲述的哥伦比亚大学亲犹太复国主义学生勇敢面对校园欺凌的故事仍在影院热映之际,据宣传资料,《营地》是“一部开创性纪录片,记录了哥伦比亚大学加沙团结营地及其引发的国际学生运动浪潮”。Ryan Gajewski对本报道亦有贡献。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