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这片幽静的墓地中,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中国角落——五座朝向东方的中式墓碑,格外引人注目。
在英国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有一座普通的圣约翰墓园。
但在这片幽静的墓地中,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中国角落——五座朝向东方的中式墓碑,格外引人注目。
它们与周围的英式墓碑背向而立,墓碑上清晰可见"大清故勇"的字样,这是中国北洋水师这五位水兵分别是陈受富、顾世忠、袁培福、连金源和连成魁。
他们的墓碑不同于墓园中的其他西式墓碑,完全依照中国传统样式建造,朝向东方——那是7000多公里外家乡的方向。
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这些墓碑默默见证着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墓碑上的铭文详细记录了水兵们的身份信息。
其中三块墓碑上分别写着:"大清故勇安徽庐州府庐江县顾世忠之墓"、"大清故勇山东登州府荣成县袁培福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闽县陈金源之墓"。
在墓碑右侧写着这些人去世时立碑的时间,左侧则标注着"宣统三年"——即1911年重修的时间。
这片特殊的墓地在法律上属于中国政府所有,是名副其实的"飞地"。
据英国北部华人企业家协会在纽卡斯尔市档案馆查询的资料显示,五座墓地中的三座是在1887年6月30日,由一位署名为"FongYahJang"的人士购买,共花费15英镑。
档案明确记载,这片墓地属于中国政府所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励小捷在2016年表示:"墓地是当时清政府出资兴建的,属于中国政府的'飞地',是中国留存海外的珍贵文化遗产,由中国募捐维修,可谓顺理合情。"
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认为,根据时间判断,购买墓地的时间应该是第二次前往英国接收"致远"舰和"靖远"两舰时。
"当时又有三名水兵去世,购买墓地的署名者很可能是当时清政府住英国大使馆的官员。"这一推断与历史记录相符合。
这些墓碑的存在不仅是实体的文物,更是历史的见证。
这些水兵的故事要追溯到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建设现代海军的时刻。
1881年,北洋水师派出了由丁汝昌带领的接舰团队,前往英国接收两艘先进军舰——"超勇"和"扬威"。
这是中国海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赴外接舰任务,共有两百多人远渡重洋前往英国。
其中,袁培福和顾世忠是这支队伍的成员。
然而,由于当时远洋航行条件艰苦,加之中英两国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等差异巨大,这两位水兵在英国期间因水土不服不幸去世。
根据1881年参与接舰的文案池仲佑在《西行日记》中的记载,当时接舰团一行抵达英国后,成为当地人关注的焦点。
"士女来船观者日以加,甚有不相识而以物及影(照片)相赠者","沿途观者肩摩肘掣,拥挤不开,土人各以手挥帽作礼"。
这段记载生动展示了英国民众对这支来自东方的团队的好奇与友好。
六年后的1887年,北洋水师再次派出官兵前往英国,这次是为了接收"致远"和"靖远"两舰。
在这次任务中,连金源、陈成魁和陈受富三位水兵同样因不适应异国环境而去世。
他们的离去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中国海军现代化道路上付出的代价。
这五位水兵的生平资料已经所剩无几,但他们的墓碑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墓碑上清晰记录着他们的籍贯:顾世忠来自安徽庐州府庐江县,袁培福来自山东登州府荣成县,陈金源来自福建福州府闽县。
这些信息展现了当时北洋水师的兵源分布,也让后人能够了解到这些水兵的家乡。
最感人的故事莫过于英国姑娘Annie(中文音译为"意腻")的承诺。
池仲佑在《西行日记》中记载,接舰团在即将离开英国时,他委托Annie照看袁培福、顾世忠两位水兵的墓。
Annie是池仲佑在英国结识的恋人,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许多与Annie交往的故事。
令人感动的是,Annie后来虽然嫁了人,却一生信守了那个"在中国水兵墓上种一些花"的诺言。
根据记载,Annie为中国水兵们种植的是一种黄色的花,寓意是"给那些永远不能还乡的人"。
这个跨越文化和国界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善良。
进入21世纪后,一位名叫李玉生的留学生来到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墓地,发现这些墓碑依然存在。
通过寻访,他才得知Annie的故事。
这段情谊跨越了一个多世纪,成为中英民间友好交往的美丽见证。
1911年,时任海军将领的程璧光率领海圻舰进行环球访问,并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
在参加完官方活动后,程璧光特地前往圣约翰墓地吊唁这五位水兵,并主持重修了墓碑。
当时拍摄的照片显示,墓碑已经修葺一新。
这次重修的时间被刻在墓碑左侧,标注为"宣统三年"。
这五位水兵虽然不是在战场上牺牲,但他们同样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是中国早期"走出去"战略中的无名英雄,在异国他乡默默奉献,最终长眠于遥远的英国土地上。
梦起纽卡斯尔从1911年重修算起,到2016年已经过去了105年,风雨侵蚀使得墓碑的状况日益恶化。
2016年6月,央视推出五集纪录片《甲午》,摄制组前往纽卡斯尔拍摄这些墓碑时,发现连金源、袁培福、顾世忠三人的墓碑已经倒塌在地。
据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介绍,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三块墓碑就已经倒下。
"因为水土流失等原因,墓地的土壤已经松软,不仅墓碑倒了,墓室也发生坍塌。"陈悦解释道。
当时,这五座墓碑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位、断裂、风化等状况,亟需修缮。
面对这一状况,2016年11月3日,在"更多参与,更好保护——首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上。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励小捷透露了一个好消息:英国纽卡斯尔市的华人组织主动提出,要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募捐修缮墓地。
这成为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启动的首个海外文物修缮项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同年11月30日,文保基金会正式发布了"英国北洋水师水兵墓修缮公募项目公告",明确了项目的目标:"项目旨在修复已倒塌的三座水兵墓碑、维修保养另外两座水兵墓碑避免发生类似损坏。"
公告中写道:"一百多年前,墓碑有的倒塌、有的断裂,急需维修,以示炎黄子孙血脉相承,以予为国献身这的应有尊严。"
这次修缮工作非常注重对文物原貌的保护和尊重。
公告明确指出,修缮将保持文物的历史真实性,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有形貌及结构,不刻意修复石质文物的残缺。
具体修缮内容包括对所有墓碑的基础加固,以及对倾倒破碎的三块墓碑进行补配、修补、归安等工作。
为了确保修缮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文保基金会与纽卡斯尔市政府文化遗产部门进行了接洽。
并在2016年9月底派文物修复专家赴纽卡斯尔实地勘测,形成了符合中英两国文物保护标准的修缮意见。
这一修缮项目的预算总计47936.26英镑,约合409797.50元人民币。
公告还表示,"北洋水师水兵墓修缮"公开募集项目接受媒体和社会各界监督,将向社会公示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来源:鉴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