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工资表时,表格结构是“员工信息行→补贴行→员工信息行→补贴行”(比如行1是张三,行2是张三的补贴,行3是李四,行4是李四的补贴),需要算出所有补贴的总和。如果一个个找补贴行加,不仅慢,还容易漏算。
做工资表时,表格结构是“员工信息行→补贴行→员工信息行→补贴行”(比如行1是张三,行2是张三的补贴,行3是李四,行4是李四的补贴),需要算出所有补贴的总和。如果一个个找补贴行加,不仅慢,还容易漏算。
条件区域:判断“是否为补贴行”的列(比如A列,包含“员工”“补贴”等类别);条件:需要求和的“关键词”(比如“补贴”);求和区域:需要求和的数值列(比如B列,包含补贴金额)。具体例子:
假设A列是“类别”(行1:员工,行2:补贴,行3:员工,行4:补贴……),B列是“金额”(行2:100,行4:200……),那么求所有补贴的总和,公式为:
=SUMIF(A:A, "补贴", B:B)
公式输入后,瞬间算出所有补贴的总和(比如100+200+…=500),再也不用翻着表格一个个加。
隔行提取数据:如果想从身份证号列(A列)中提取所有“女性”的身份证号(第17位是偶数),可以用=SUMIF(MID(A:A,17,1),"*偶数*",A:A)?不,其实应该用=FILTER(A:A, MOD(MID(A:A,17,1),2)=0),但SUMIF也可以用于文本条件,比如提取“张三”的所有记录:=SUMIF(A:A,"张三",B:B)(求和张三的所有金额)。参考案例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