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狗蛋和李四都是直隶乡下的穷孩子。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后推行新式教育,他们抓住机会考入公费师范学堂。1919年毕业后,张狗蛋被分配到北平一所公立小学教国文,李四则凭借数理天赋进入重点中学教化学。
张狗蛋和李四都是直隶乡下的穷孩子。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后推行新式教育,他们抓住机会考入公费师范学堂。1919年毕业后,张狗蛋被分配到北平一所公立小学教国文,李四则凭借数理天赋进入重点中学教化学。
当时教师的待遇,让无数人眼红。据1919年《教育公报》记载,北平小学教员月薪约30 - 50元,中学教员可达60 - 120元。张狗蛋每月45元的收入,相当于普通工人三倍有余,不仅能寄钱回老家修缮祖屋,还能在琉璃厂淘些线装书。李四的薪资更高,每月80元,他甚至添置了自行车和进口钢笔,成了学校里的"时髦先生"。
北洋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在法规中可见一斑。191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令》明确规定,"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不得低于15%"。1917年,山西省长阎锡山更是将教育经费提升至23%,使得山西教师待遇冠绝全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不仅经济优渥,社会地位也极高,被尊称为"先生"。
然而,文科与理科教师的待遇差异,在此时已初现端倪。李四的化学实验室能申请到专项经费,添置进口显微镜;张狗蛋的国文教具,却只有几支毛笔和泛黄的课本。教育部门的解释是"理科为强国之本",时任教育总长范源濂公开表示:"今日不注重科学,中国将永无自强之日。"这种政策导向,让理科教师在薪资和资源分配上更占优势。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进入"黄金十年"建设期。张狗蛋调任中学国文教员,薪资涨到60元;李四则升任教导主任,月薪突破150元。两人合租的四合院,时常飘出涮羊肉的香气。
这一时期的教育投入达到顶峰。1930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计划》规定,教育经费占比不得低于10%。上海的公立学校教师,除基本工资外,还有课时费、研究津贴等收入。1933年《申报》报道,圣约翰大学的理科教授,年收入可达4000银元,相当于普通家庭二十年的收入。
但平静之下,危机已悄然滋生。文科教师的薪资增长缓慢,张狗蛋发现,自己教了十年书,工资涨幅远不及物价。而李四所在的理科组,不仅薪资连年上调,还能获得科研奖励。教育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数理化是升学敲门砖,国文不过是锦上添花。"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1935年理科教育经费是文科的3.2倍。
更糟糕的是,拖欠工资现象开始出现。1934年,河北保定的教师集体罢工,抗议三个月未发工资。张狗蛋所在的学校虽未出现拖欠,但校长时常以"经费紧张"为由,克扣福利。李四凭借教导主任的身份,尚能保证薪资按时发放,而张狗蛋只能靠典当藏书度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张狗蛋和李四随学校南迁。在重庆的防空洞里,他们开始了截然不同的求生之路。
李四凭借专业技能,被聘为兵工厂技术顾问,除了学校工资外,每月还有额外津贴。他在黑市上兑换的法币,能买到稀缺的大米和药品。而张狗蛋的国文课在战时教育体系中被大幅压缩,工资减半,还经常拖欠。1940年的冬天,他的棉袍已磨得发亮,只能靠学生接济的红薯充饥。
战时经济崩溃,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据《中华民国统计年鉴》记载,1937 - 1945年,物价上涨了1400多倍。1943年,张狗蛋每月120元的工资,买不到十斤大米;而李四的月薪涨到800元,还有实物配给,生活依然宽裕。
更残酷的是,文科教师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中央日报》一篇社论称:"战时急需工程师、化学家,国文教师应克己奉公。"1944年,贵州某中学的国文教师因饥饿倒在讲台上,引发社会震动,但教育部门仅表示"将酌情考虑补助"。
抗战胜利并未带来曙光。1946 - 1949年,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张狗蛋的工资已追不上物价飞涨的速度,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米价又涨,手中钞票如废纸。"为了活下去,他白天教书,晚上在码头扛麻袋,即便如此,依然难以填饱肚子。
李四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虽然理科教师待遇稍好,但随着工厂停工,他的额外收入断绝。1948年,他不得不将珍藏的显微镜卖给黑市商人,换了两袋杂粮。两人在街头相遇时,李四递给张狗蛋半块掺着麸皮的馒头,两个中年男人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一时期,教师罢课潮此起彼伏。1947年,上海教师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1948年,北平教师集体绝食抗议。但这些抗争,在风雨飘摇的政权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1949年春天,张狗蛋永远倒在了去学校的路上。他的口袋里,还装着批改到一半的作文本。而李四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
来源:小号无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