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只管“打伞”,不管“打伞的目的”的行为,让我脑海闪现出好几位年轻人工作时的身影。我已经做了你安排的事情,至于做这件事情要达到什么效果,我没想过。
今天被一条浙工大跻身“双一流”的视频震撼到了
这个只管“打伞”,不管“打伞的目的”的行为,让我脑海闪现出好几位年轻人工作时的身影。我已经做了你安排的事情,至于做这件事情要达到什么效果,我没想过。
有朋友说,你这是浙工大,你换个更好的学校就不会这样。来看另外一个学校:
有人可能想说这一代年轻人不行。
实际上我想说的是:每一代年轻人都不行。也就是说我现在回头看自己年轻的时候也不行。
当然有很多少年天才,少年成名的企业家。但是他们有了阅历之后回顾自己的年轻时光,也会觉得“不行”。
我们也都是从年轻过来,从不靠谱到靠谱,从不全面到全面,从不严谨到严谨。
年轻时我也是总不理解,为什么领导人都是七老八十;也是不服气,为什么要论资排辈。
等到40多岁的时候,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刚悟到一点点。才能理解:需要足够的阅历才能把一些事情做好。有些岗位确实需要七老八十才能干好。
在技术团队里,尤其是硬件和嵌入式领域,我们常常听到对年轻工程师的类似评价:“他做事不太靠谱”、“考虑问题不周全”、“感觉差点意思”... 这些评价往往让新人感到委屈和迷茫。
作为过来人,我想说,这种“不靠谱感”,很大程度上并非源于态度或智商,而是源于其成长阶段必然经历的能力短板和环境局限(这也是我经常安抚年轻同事的一句话,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我们刚工作的时候也犯过低级错误。)。 核心痛点,往往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痛点一:没做过,就没真认知!
现象: * 面对一个任务(比如独立设计电源、处理量产问题、应对客户投诉),第一反应是懵:“这个怎么弄?没搞过啊!” *根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知识、仿真结果、别人口述的经验,都无法替代 亲自上手、独立决策、承担后果**带来的深刻体悟。
后果:对技术实现的关键细节、潜在风险、跨领域关联(如设计与生产、硬件与软件的耦合)缺乏敏感性,容易栽跟头。
破局点:主动要“活”:别怕犯错(在安全范围内),主动承担有挑战性的小模块、参与问题排查。
深度复盘:做完一件事,无论成败,都要问:为什么成功/失败?关键点在哪?下次如何优化?
找好“陪练”:拥抱有经验导师的指导,但重点是理解其思考逻辑,而非照搬答案。
案例:当年我的主管让我一定花半年时间研究DFx,并且让我不要一直做新产品,要去做批量发货产品的维护工作。这个过程对我影响很大,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实际工作的过程,是很难有深刻的认知的。
痛点二:眼中只有“砖”,心中没有“教堂”!
*现象: 每天埋头画原理图、调代码、改Bug,忙得团团转,却不知道自己做的这块“砖”,在整个“大教堂”(产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位置在哪、为什么要这样砌。
根源: 信息遮蔽(上级没讲清全局)+ 自身视角局限(沉浸于细节)+ KPI压力(只关注眼前任务完成)。 *后果: 工作缺乏方向感和意义感,做出的决策可能与整体目标南辕北辙,效率低下。破局点:抬头看路:主动了解产品整体架构、功能目标、核心用户价值、市场定位。
多问“为什么”:我负责的模块为什么这样定义接口?它在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我的设计选择如何影响整体?
参与“画蓝图”:争取参加需求讨论、设计评审,理解决策背后的权衡。
痛点三:经历不完整,理解必片面!
*现象: 只参与过产品生命周期的某个片段(比如只做开发,或只做测试),对前期需求如何诞生、后期量产/维护的辛酸一无所知。
根源: 缺乏端到端参与项目/产品的机会。
后果: 看不到决策的长远影响(如早期设计对量产的制约),缺乏闭环思维(问题从发生到解决的完整链条),对成本、进度、风险等全局要素无感。
破局点:
珍惜“跟全程”机会: 即使只是配角,也要争取参与从概念到退市的完整项目,近距离观察每个环节的挑战。
主动“串门”: 多与上游(系统、产品经理)、下游(测试、生产、售后)同事交流,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
思考“生命周期”: 在做设计时,多想想:这个方案好生产吗?好测试吗?好维修吗?成本敏感吗?
痛点四:没栽过跟头,不知江湖深!
现象: 对供应商的承诺深信不疑,对芯片手册的“典型应用”照搬无误,觉得流程文档都是形式主义... 直到被现实狠狠教育。 *根源: 缺乏实战教训。这里的“江湖险恶”包括:技术陷阱 (芯片暗坑、工具Bug)、供应链风险 (交期延误、质量波动、停产通知)、合作方问题 (外包掉链子、沟通扯皮)、流程合规坑 (认证雷区、专利问题)、人性弱点 (疏忽甩锅)。
后果: 风险意识薄弱,容易踩坑,造成项目延误甚至失败。
破局点:
保持“质疑精神”: 对任何信息(供应商承诺、文档描述)保持验证心态。
培养“风险雷达”: 做任何事都想想:最坏的情况是什么?Plan B在哪?
重视“留痕”: 关键沟通、约定、评审结论,尽量书面确认。
听“老人言”: 老鸟们血泪教训的故事,是最生动的风险教材。
痛点五:缺“套路”,事倍功半易踩坑!
现象: * 画原理图凭感觉,不做Cross-Check;设计完了直接投板,不组织正式评审;版本管理混乱;遇到问题拍脑袋解决。 *根源: 缺乏对成熟 方法论、最佳实践、公司规范流程**的理解和应用。这些“套路”是前人吃亏后总结的精华。 *后果: 效率低下,重复踩坑,质量不稳定,协作困难。
破局点:学习并遵循“套路”: 熟练掌握设计评审(Design Review)、失效分析(FMEA)、原理图互检(Cross-Check)、Checklist、版本控制流程(Git等)、Bug追踪流程。别嫌麻烦!吃透“为什么”: 不仅要会用流程,更要理解为什么 需要这个流程?不遵守会有什么后果?(如:不互检就可能漏掉低级错误导致改板)利用公司“资产库”:积极学习设计规范、历史问题库、优选器件库、经验总结文档。
案例:工作无非是两个“路”,“套路”和“思路”。我们首先要看看有没有套路,所谓套路就是别人成功的经验。这是为什么华为这样的企业那么重视:流程、规范、checklist、案例、知识管理。
痛点六:工具不称手,武功难施展!
现象:示波器只会用基础功能,仿真工具用得磕磕绊绊,调试效率低;写文档/汇报逻辑混乱;项目管理/Bug追踪工具不会用。
根源: 对硬工具 (仪器、EDA、仿真软件、脚本如Python)、软工具 (项目管理软件/Jira、沟通协作工具/文档)、思维工具 (结构化思维、5Why分析法)的掌握不够深入。后果: 分析问题深度不够,效率低下,沟通协作不畅,专业形象受损。 *破局点:刻意练习:针对常用工具的核心功能(如示波器高级触发/FFT, Git分支管理, Python自动化脚本)进行专项练习。
善用资源:啃官方手册、看在线教程、参加培训、厚脸皮请教高手操作技巧。
提升软技能:学习清晰表达、有效沟通、结构化汇报。
追求自动化:思考如何用脚本把重复劳动自动化,解放精力。
会用跟熟练是两回事,熟练跟精通也是两回事,精通到参悟也是两回事。真正的专家一定是反复历练出来的。所以我们从上大学时,就要有信念“简单事情重复做,重复事情坚持做”,尽早积累一万个小时才能成为专家。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年轻人,确实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高强度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慢慢学习。
但是,他们也有我们当年所不具备的优势:
更强的学习能力: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速度也更快。
更广阔的视野: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对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
更强的创新意识:他们敢于挑战传统,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我们应该怎么做?
与其抱怨“年轻人不靠谱”,不如换个角度,想想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耐心指导:不要吝啬自己的经验,多给他们一些指导和帮助。
放手让他们去尝试:给他们犯错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鼓励创新: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和思路,不要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相互学习:放下身段,向他们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
当代年轻人比我们70后、80后工程师最大的优点,是“自信”和“松弛”“洒脱”。不像我们年轻的时候,感觉:不努力学习就要捡垃圾,不努力工作就会饿死,所以往往压抑自己的情绪和 想法。现在年轻人非常放得开。这也是两代工程师可能相互看不惯的点吧。
老工程师: 忍一时海阔天空退一步风平浪静
年轻人:忍一时心肌梗死,退一步乳腺增生;要忍你去忍,要退你去退
老工程师:成功源于后天的努力
年轻人:所以今天明天我休息
老工程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年轻人:
老工程师: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老工程师:压力变动力。
年轻人:压力不会变成动力
老 工程师 :先苦后甜。
年轻人: 先苦不一定后甜
当代年轻工程师有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更多的企业积累社会积累,有AI工具,更开放的社会环境,更好的家庭经济基础。一定会做出更高更好的成绩。
—推荐书籍—
【推荐书籍】
来源:硬件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