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从于都到将台堡》:铭记红色足迹 舒展盛世中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22:10 1

摘要:从于都到将台堡,从长征到新长征,铭记红色足迹,描摹大美山河,述说红军壮举,舒展盛世中国,赓续精神谱系,凝聚奋进力量,近期播出的系列专题片《从于都到将台堡》自始至终饱含致敬红军将士、致敬革命老区群众、致敬祖国母亲、致敬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创作者视通万里一气

导读:从于都到将台堡,从长征到新长征,铭记红色足迹,描摹大美山河,述说红军壮举,舒展盛世中国,赓续精神谱系,凝聚奋进力量,近期播出的系列专题片《从于都到将台堡》自始至终饱含致敬红军将士、致敬革命老区群众、致敬祖国母亲、致敬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创作者视通万里一气呵成,撰稿人饱蘸笔墨力透纸背,摄影师以镜为媒精准聚焦,叙事构思严谨而不拘,章节桥段灵动而扶稳,审美意境丝滑而庄静,思想表达平实而自彰。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概括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论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宁夏广播电视台联合贵州、江西、广西等地广播电视机构,近期推出六集大型系列专题片《从于都到将台堡》,再现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岁月,展呈新中国新时代祖国山河盛世华章,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诠释和展现新时代新长征精神,完成了一部弘扬革命文化的史诗力作,展现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昂扬力作,融合革命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力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力作,展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成就的现实力作,抒写新时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倾情力作,坚持守正创新的广电视听精品力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力作。

弘扬革命文化的史诗力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时代命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序言第一段开门见山,“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从于都到将台堡》第一集开篇就讲述了一则“吃土豆话初心”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1935年10月8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宁夏回族自治区乔家渠,入住在村民窑洞里,第二天村民送来烤土豆当早饭,毛主席拿着还粘着泥土的烤土豆对红军指战员们说,我们每吃一顿饭都要想到人民群众,我们现在吃的土豆,说不定是群众明天的口粮,那群众明天吃什么?或许吃糠菜,或许吃树叶。我们务必迅速到达陕北,把抗日根据地巩固起来,打击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的老百姓,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该片第一集对这个革命故事的讲述,让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成为贯穿《从于都到将台堡》作品的精神标注,从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一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精神和思想高度,标注了这部作品成为弘扬革命文化的史诗力作。

展现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昂扬力作。第二集《于都再出发》的片名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突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于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精准定位了该集阐释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思想主题。片中再现了江西于都革命根据地群众和红军将士,在红军踏上长征路时的依依不舍送别亲人、无尽牵挂告别亲人的感人场景,催人泪下。展示了新时代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给革命老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带来的巨大飞跃,令人振奋。从当年一则红军“小裁缝”的故事,到今天的于都成为拥有三千多家纺织企业的服装城,从1934年长征第一渡的浮桥到2024年开通的于都胜利大桥,以及贵州、四川等地红军长征路从天堑变通途的巨大变化,从红军小道、四渡赤水到今天的赤水大桥,90年间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到如今现代都市、时尚前沿的历史变迁,这些镜头里展示的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革命和建设成就,以跨越历史时空的叙事方式,深情回望着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奋斗牺牲历程,深沉回应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融合革命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力作。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兴隆镇“红军粉”的故事,既是革命文化的弘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例证。长征途中,红25军两位伤员路过兴隆镇单家集时,看到当地农民每天单调地吃煮土豆、蒸土豆,于是教会他们用土豆做粉条,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称之为“红军粉”。直到今天,农民古凤玉家里还保留着当年红军战士留给他父亲制作“红军粉”的旧勺子,从此祖孙三代都成为制作“红军粉”的匠人。第二代传人古凤玉说,“我以后也会把这个勺子,一代代的传下去。这是手艺的传承,也是对红军的纪念”。到了第三代传人古海银手里,“红军粉”如今又变成了“帮扶粉”,从原来的家庭小型手工作坊,发展为占地4000多平米的帮扶车间,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红军粉”的革命历史故事在传承,“帮扶粉”的当代创业精神在发扬光大,如果两位红军伤员能够看到当年的“红军粉”变成了今天的“帮扶粉”,也当含笑九泉了。这个朴素而动情的美食故事,不仅传递了中华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传统美德,也远超当下美食类节目栏目的思想艺术境界,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的深刻含义。另据记载,红军长征途中三次经过六盘山区,每次都路过同一个村庄——单家集。毛泽东与当地的一位宗教人士促膝夜谈,讲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倾听对方介绍当地风土人情,两人相谈甚欢,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长征佳话。2020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说,“1935年毛主席率领红军转战宁夏,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红色佳话。1936年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在宁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讲好单家集等所有拥有光荣传统的地方的革命历史故事、精彩当代故事,是《从于都到将台堡》这部作品的历史性贡献,更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新时代新征程肩负的使命担当,应当持续挖掘、不断丰富、不懈努力,用心用情用功。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力作。该片中记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和画家们登顶绘画的镜头,让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的美丽如画,成为画家笔下真实的美丽画卷。“从城市的崭新建筑到新农村的建设,从广袤大地的丰收景象到绿水青山的自然景观,都让我们画家们从视觉上有非常新鲜生动地体验。”艺术家们用画笔细致描述着眼前的沧桑巨变,而发自他们内心的感触又何止视觉的体验。“志彼哲匠心,俾其来者识。”这些必将永存后世的画作,这些记录二十一世纪西海固美丽景观的艺术见证,将让我们的后人世世代代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中华民族先辈们改天换地的斗争精神。专题片中的这些镜头,包括当代画家们从于都出发、到遵义、大渡河、雪山草地,一路见闻,一路绘画,一路感触,用新画笔描绘新气象,用艺术方式生动诠释和充实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在这部专题片中,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还充分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题表达中。当年红军途经瑶族聚居区,把反犬旁的“猺”字,改成了单人旁的“傜”字,通过改动一个字的偏旁,将千百年来统治者歧视少数民族的腐朽文化改变成主张民族平等、人人平等的共产党思想,这是一个极为生动的例子,打动人心的同时,让观众更加真切地了解到党领导的红军是为全体中国人民打天下、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革命队伍,真切感悟到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想信念,更深刻体会到今天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思想内涵。

展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成就的现实力作。专题片中展示的如今风景如画的六盘山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定性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红军后代董宝森,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历程,他在感慨“九几年”和今天的对比时说,“现在比过去那个时候要好几百倍”。从“九几年”到今天,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与“要好几百倍”形成了强烈数字冲击,一句发自内心娓娓道来的感慨,在不经意的表达中充分展示了党领导人民创造人类发展历史奇迹的思想主题。回乡创办红军寨的西海固人谢宏义说,“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喊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来走一遍我们西海固,再去看一看生态的变化,人的面貌的变化各个方面,完全不是他们之前给我们的定义——不适宜人类生存,而我们这个地方恰恰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同样的感慨,同样的骄傲与自信,洋溢在中国人民的笑脸上,同样的感情与认同迅速传染给广大观众。与此同时,该片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主题。片中关于从“苦瘠甲天下”到“黄河上高塬”,受益于“固海扬黄灌溉工程”,源源不断的黄河水浇灌出宁夏农业品牌,宁夏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宁夏南部山区普遍具备了种植冷凉蔬菜的条件,固原头营镇马园村村民李君宽、西吉县冷凉蔬菜种植大户李玉强为代表的新农村新农人,让宁夏冷凉蔬菜走俏东南亚、日本等海外市场,以及甘肃会宁小杂粮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现实场景的连贯展示,都说明在党的带领下,在人民群众的奋斗中,黄土高原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如今的长征路上,处处是青山绿水,处处是莺歌燕舞,处处是产业集群,处处是天堑变通途,让观众深深感受到昔日长征路,蝶变为共同富裕之路、美丽中国之路、新时代新长征新创造之路。事实胜于雄辩,该系列专题片的真实记录,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

抒写新时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倾情力作。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人谢宏义,在外乡经商成功后返回心心念念的家乡,创办红军寨,传承长征精神,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拨又一拨青年学子们,在体验红军长征艰苦历程中,生发出人生感慨,激发出奋斗的激情,汲取红军的“毅力”“意志力”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收获。“我有了新的长征路”,这些由衷的感慨展现出当代年轻人崇尚革命前辈、继承红军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昂扬精神风貌。二十多年前从福建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镇扶贫创业的陈德启说,“我就是一个农民,我要扎根在宁夏,我要从这戈壁滩,要给它变成一片绿洲”,在闽宁镇干涸的土地上帮助当地百姓垦荒种植、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的这位福建农民企业家朴素的话语,展示了中国人民不惧山高路远,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精神,他朴实的话说出了每一个中国人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说,“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从于都到将台堡》让观众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个宝贵经验”,不仅有福建和宁夏对口帮扶的经验,更有跨越千山万水“山海情”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思想内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想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

坚持守正创新的广电视听精品力作。守正,就是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该片中的镜头,对准的都是今天普通的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通过对各地人民群众、基层党员干部精神风貌的客观呈现,对真实社会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客观展示,充分体现人民广电为人民的根本底色。创新,就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该片创作过程中努力摆脱关于长征故事的传统叙事窠臼,刻意又顺滑地通过打通历史和现实的时空连接,选取在历史逻辑、现实观照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采取尊重艺术规律、灵动跳跃又厚重扎实的创作手法,展示了90年历史进程中《从于都到将台堡》的沧桑巨变,以此突出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诠释和展现新时代新长征精神的宏大主题,力争做到符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要求。该片创作者视通万里一气呵成,撰稿人饱蘸笔墨力透纸背,摄影师以镜为媒精准聚焦,叙事构思严谨而不拘,章节桥段灵动而扶稳,审美意境丝滑而庄静,思想表达平实而自彰,就是从创作视角观察,能够透过该片真挚地感受到广播电视人深厚的人民情怀,感受到广播电视人力求精品创作的努力。无论从主题思想表达还是艺术手法创新来看,《从于都到将台堡》都堪称是一部广电视听守正创新的精品力作。

归根结底,《从于都到将台堡》是一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力作。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指导广电视听文艺创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专题片《从于都到将台堡》的成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生动实践。最首要的一点,该专题片是广播电视战线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充分体现。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第一个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专题片《从于都到将台堡》的创作团队主动设置议题,站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聚焦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主题宣传,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历史大潮中诞生、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党,突出了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战胜千难万险、塑造伟大长征精神的人民军队,突出了继续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大主题。该专题片有力地配合了全年主题主线宣传,充分体现了广播电视作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的重要作用。各级广播电视机构都要始终把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放在首位,在任何时期的全部作品创作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人民立场,努力创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文艺精品,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在新时代新征程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广播电视战线新贡献。

来源:宁夏新闻广播FM106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