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菊芳,1911年生于湖北宜昌,泾县籍人。她的曾祖父吴廷华是泾县茂林吴氏家族在宜昌的始祖,曾当过宜昌道台,其住所因而也称为道台府。同治元年(1862)、二年(1863)吴廷华会同易开俊在泾县的晏公堂、泾县城同太平军激战。吴菊芳祖父吴朝昌在云南做过知县,曾出使越
叶彩霞吴小元
微信版第1564期
吴菊芳,1911年生于湖北宜昌,泾县籍人。她的曾祖父吴廷华是泾县茂林吴氏家族在宜昌的始祖,曾当过宜昌道台,其住所因而也称为道台府。同治元年(1862)、二年(1863)吴廷华会同易开俊在泾县的晏公堂、泾县城同太平军激战。吴菊芳祖父吴朝昌在云南做过知县,曾出使越南(安南)。吴朝昌生六男一女,四子吴洪敞仅有一独女,即吴菊芳。
民国18年(1929)吴菊芳18岁那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经沙市到宜昌进行整编和休养以及补充兵员,由此四师的高级官员常常到道台府聚会,吴菊芳正式结识了四师副师长李汉魂。1932年6月1日,吴与李在韶关结婚。
创 办 儿 教 院
1937年7月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吴菊芳积极参加在广州、香港的支援前线募捐工作,随团到一些野战医院和战地现场慰问伤病士兵和赠送募捐财物。1938年8月底组织慰劳会与邓颖超等一起合作为前方战士募捐。10月广州被日寇占领,省会北迁韶关。吴目睹大批沦陷区、战区难童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她认为拯救儿童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必须保存民族元气,培育民族幼苗。1939年春,于曲江县韶关东河坝成立广东省战时儿童训练团。8月,儿童训练团改为广东儿童教养院,吴菊芳担任院长。
民国28年(1939)底,儿童教养院约收有儿童1800余人。寄居沙园,不幸敌人北犯,全部儿童疏散至连县星子,孩子们步行三百里。民国29年(1940)元旦,敌人败退后,在日军一度践踏过的九县,共抢救来3000余妇童(妇女约5%),除龙嘴的第二院补足千名外,相续成立第三、第四、第五院,每院收容1000名。九月再成立第六院,将儿童教养团归并该院。后又成立第七院。当时有儿童一万二千余人。除十岁以下交保育院外,教养院计至29年(1940)底止,约八九千人。粤北事平后,儿童家长领回一部分,尚有六千余人。七个院的院址、负责人分别为:第一院连县星子,负责人梁昌炽;第二院连县龙嘴,负责人黎杰;第三院韶关沙园,负责人何巧生;第四院连县保安,负责人黎英;第五院仁化董塘,负责人李志文;第六院南雄休仁,负责人雷励琼;第七院乐昌罗家渡,负责人徐蕙仪。
因儿童多,其中有一部分中学生,故成立实验中学部。又数千人中有不少聪敏孩子,故又成立实验小学部。将中小学六年制改为四年制,即八年即可完成学业毕业。教养院95%以上是失学儿童,故这种学制比较适合。实验中学和小学均位于韶关莲塘,实验中学负责人陈洪有,实验小学负责人何骞。
课程安排和组织
广东儿教院为适应战时环境创立了一套特殊的教育方针和体制,吴菊芳在实践中更是灵活运用,因人施教。儿教院贯彻管、教、养、卫的办院方针,把它建成孩子们的家(家园)、校(学校)、场(农场、工场)和营(军营)。孩子们安身于此,受到保护和教育,他们被视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受到珍视与关爱。
在教材编辑上:针对七千儿童的需用编写民族中心教育课本,一年分为四个大单元,每三个月成为一学季。一年分四季,无假期。每周成一小单元,即使每一位儿童来教养院后,一周即可知件小事,一季知件大事,一年知件更大事,很适合儿童使用。四年制与课本均为教育专家崔载阳先生所设计。新课本内容分三大部分:
一、新中国儿童读本
分为四个部分:具体为管:自治治事——政治教育(社会公平);教:自教教人——文化教育(国语、美术、音乐);养:自养养人——经济教育(自然、劳作、算术);卫:自卫卫国——军事教育(卫生、体育)。
二、四大单元
第一学年——我们的乡土;第二学年——我国的现状与前瞻;第三学年——我国民族的过去;第四学年——我国与世界。
三、四大目标
组训中心、创造本位、学艺首要、保健第一。
在学校学习之余,还组建暑期回乡服务队,为儿童父母挂心儿童及宣传计,曾组织六队儿童回乡工作。同时组织学艺比赛,在29年(1940)6月曾举行学艺健康比赛,比赛项目分个人与团体。
实验中学有144人(1941),组织系导师制,无下级职员及工役,一切事概由导师、学生自己操作,集体上课,有声有色;实验小学,拟办200人,原有150人。以实验小学课本作为其他各院小学课本标准,并用课外活动时间训练艺术来开展民众宣传。后小学部在社会上开展活动后,很受欢迎,并曾数次捐款,成效颇好。
为提高教师素质,另举办教师进修班:29年度连办三期,因各院共有教师约500人,人才水平相差很大,因而,各班进修效果比较明显。
教学之余,吴菊芳为小学毕业生出路绞尽脑汁。为此在创办实验中学后改力行中学后,又创办了北江师范、北江农工职业学校及工厂、农场等,从小学毕业生中,择优选进各中等学校学习,年龄较大的送工厂学艺,还在各分院之外设立了实验小学和培德小学,此外还输送了一批学生参加赴缅远征军、无线电班、电器器材班、保安干训班学生队、知识青年军等。其中每年约有20名孩子通过国家级的考试进入幼年空军和陆军军官学校,另约有1000名学生志愿入伍,在各种军事部门里服务。每年他们向院长吴菊芳辞别时,她都不禁要流泪,因为她知道即使不是全部,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将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流血,甚至牺牲。她在家中设宴为他们饯行,红着眼睛向每个孩子赠送一本英汉字典,嘱咐说,“语言是一种工具,我们要为将来与其他国家用英语促进沟通与交流做好准备。”
艰难的筹资过程
据《吴菊芳日记》:1939年3月1日,(吴)与马(超俊)先生拜访屈仰光副委员长,商讨解决赈款问题,结果国民政府批准了十万元开办费,每月每名儿童6元。不敷者由省府辅助。再见孔部长(即孔祥熙),请多拨款救济儿童,他因恐各地均要求,故无法增多。作为院长的吴菊芳不仅要巡视各分院,而且经常奔走于重庆和韶关之间,风尘仆仆,来去匆匆。她为了2万多难童的衣、食、住、读书、医疗、教育以及安全等问题费尽千辛万苦,以致无暇照料自己的长子李韶,该年的8月7日,5岁的李韶夭折。吴菊芳伤心后努力振作,她说:在我倾心照顾其他孤儿的时候,我5岁的儿子却因为生病永远离开我。我对自己说,我当时已经给了他最好的照顾,却没能救活他,其他的孩子连父母都失去了,我还不掏出全部慈母的心情,去为他们开创生命的道路吗?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鼓起勇气继续微笑地投入工作,但内心仍不住暗自落泪。
初到疗养院的孩子,大多疾病缠身,无病的营养不良。恢复健康是院长吴菊芳首先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她无私的爱心,感动了海内外许多著名人士,如侨领陈嘉庚,司徒美堂、蚁美厚等,甚至洋人都伸出援助之手,捐款并捐赠了大量物资,如鱼肝油等营养物品,使孩子们的健康很快得到了恢复。当时孩子们之间流行着两种病,脚气病和夜盲症。凡患有脚气病的,医生就开一张病号餐,持续三天,每顿不能吃饭,只能吃蒜子煲眉豆,不放油盐。如果是夜盲病,就上一小碟黑乎乎的蒸猪肝。用这种食疗法,居然把大批孩子的病治好了。
台阶前戴军帽者为吴菊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中断,很难得到华侨的支援。吴菊芳力保孩子们不会饿肚子。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对儿教院孩子的口粮特别关照,提出:军粮第一、儿教院口粮第二。儿教院单位到哪里,那里的粮管部门、粮仓都可以领到口粮。
在开办教养院初期,还可以为生病的孩子弄到鱼肝油,用猪肝和豆一起煮汤作为营养品。其他健康的孩子每周可吃到两餐每顿约一两的肉食。随着战事加剧,肉类供应越来越困难,孩子却日益增多,吴菊芳想了个办法,可以提供孩子所需的蛋白质和骨质,却不用花钱。教养院向生产牙刷工厂和肥田粉的工厂协商借用他们制牙刷和磨肥田粉的牛骨头,把豆子和骨头一起放在大锅里煮,骨头和豆子熬过后原件随着又送回工厂,继续其原来的用途。厂主们也很乐意,因为原料无损而又为教育贡献了力量。再到后来,连骨头也找不到了,只好单凭定量提供豆子来补充营养。
为了有更多的钱购买食物,减少薪金支出,幼教班辞掉炊事员,改叫年长的孩子当炊事员。孩子们自己种蔬菜和甜薯,饲养家禽家畜,自已打草鞋穿、运粮等。儿童们从中还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掌握了一些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吴菊芳自已带头节俭,把饮用过的茶叶放在河边晾晒,以便晒干后再冲饮。她在日记中说:各种物资都很难得到,甚至连每天吃的粮食都难以保证。每袋米、每箱药、每间校舍、每张毛毯、每件衣服,都是珍贵的,是费心口舌争取来的。我学着在人们面前演讲,不停地游说部长们,有时还要面见蒋委员长和蒋夫人。
儿教院在院长吴菊芳的苦苦支撑下,熬过了七年,终于等到了抗战胜利,当年的难童也相继长大成人。
吴菊芬院长签署的委任状
告 别 和 重 逢
在抗战胜利的前夕,国民政府免除了李汉魂广东省政府主席的职务。丈夫的离任影响到了吴菊芳。除了力行中学改作私立学校由吴和李夫妇二人继续负责外,另外3所由国民政府资助的儿童教养院交由原来第七教养院分院主任、也曾是吴的得力助手的徐蕙仪女士负责,其他四所教养院则交到了新任省主席罗卓英夫人的手中。吴菊芳希望力行中学能发展成为一所高等学府。
1947年1月21日,李汉魂吴菊芳一家抵达美国旧金山。在离国前夕,吴菊芳给力行学会会友留下一封信《暂别诸君》。在信中她说:
我们过去都是最危急的环境中,共为环境驱使,仍向着工作与服务而奋勇挺进的一群。我们有忠贞为国的信念,有实践力行的决心,有纯正互助的美德,凭这克尽不少困难,举树事业。今日诸君虽然随年岁而增长,随职守而遍树各地,尤其力行互助的精神,相信诸位定能信守不渝永为依归的。当今困难未解,民生颠危之际,相信诸位定能力行猛晋,为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而更努力,定能竭诚互助,共济同群,有如手足相依比肩迈进的。
及后,由力行学会草拟并代表2万余难童给吴院长写了一封信——《献给吴菊芳院长的一封信》。这封信,表达了2万余难童与吴菊芳院长之间的母子情深,感激感谢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1948年10月,吴菊芳第二次赴美。1949年10月,李汉魂撤离广州之前,他到了龙眼洞,将村里的绍兴园和韶关的毅州农场签约赠送给力行中学作为基金,以备支持学生上力行学院。12月,李汉魂同李宗仁及其家眷一起乘飞机抵达美国。自此李汉魂、吴菊芳一家人团聚,在美国定居。
1982年5月,受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吴菊芳一家首次归来,受到邓、廖承志、叶剑英、萧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随后吴约见了邓颖超,两人见面后热烈地拥抱。6月4日,吴菊芳与分别近40年的儿教院部分师生在广州广东迎宾馆欢聚。她对孩子们说:你们都长高了。
1985年9月24日,吴菊芳院长再度归来,她在东方宾馆唐宫厅与儿教院部分师生在一起,欣喜地说:“我有两万多个孩子。”
1992年5月17日,吴菊芳三度归来,在广州广东科学馆,她满脸笑容地接受了孩子们奉献的知恩的心。她说:大家给予我的热情,足够我一世受用。
1999年12月10日吴菊芳在美国纽约病逝。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