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原道》原文、注释及翻译 张福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5 02:13 1

摘要:去年七月,母亲病逝后,我稀里糊涂的读了一遍文心雕龙。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太繁杂,因文学水平实在太差,不能完全理解。现在,想抽出三个月的时间,再粗读一遍,以后再细读。(所有图片均由豆包生成,文字取材于网络,张福录整理。)

去年七月,母亲病逝后,我稀里糊涂的读了一遍文心雕龙。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太繁杂,因文学水平实在太差,不能完全理解。现在,想抽出三个月的时间,再粗读一遍,以后再细读。(所有图片均由豆包生成,文字取材于网络,张福录整理。)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注释及翻译如下:

原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注释

- 文之为德也大矣:“文”包含文学、文章、文化、学术、作品修辞藻饰以及事物花纹彩色等;“德”指“文”独有的特点、意义 ,即文章的属性和意义非常重大 。

- 玄黄:玄是黑赤色,代表天的颜色;黄是地的颜色,“玄黄色杂”描绘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 。

- 方圆: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观念,这里代指天地 。

- 璧:环状的玉,“日月叠璧”形容日月像重叠的璧玉,展示天上光辉形象 。

- 垂:呈现、表现 。

- 丽:附着,表明日月附着于天空 。

- 焕绮:焕指光彩,绮是有花纹的丝织品,“山川焕绮”描绘山川如锦绣展示大地纹理形貌 。

- 吐曜:发出光辉,曜即光明照耀,“仰观吐曜”指仰望天空看到日月星辰发射光芒 。

- 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大地山川呈现的丰富文采 。

- 两仪:指天地,古人认为天和地是构成宇宙的两种基本物体 。

- 参:参与、配合 。

- 性灵:指人的智慧 。

- 钟:聚集 。

- 三才:《周易·系辞下》称天道、地道、人道为三才,后泛指天、地、人 。

- 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视为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

- 天地之心:人被视为天地间核心,是万物之灵,出自《礼记·礼运》 。

- 贲(bì)华:开花,贲是装饰,华通“花” 。

- 林籁:风吹山林发出的声响 。

- 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 。

- 锽:三刃剑型的仪仗用器,形容泉石激韵声如敲击玉磬和鸣响仪仗用器般和谐 。

- 郁然:原指草木茂盛,此处形容文采丰富 。

译文

文章的属性和意义是极为重大的,它与天地一同产生,这是为什么呢?从天地初开之时,就有了黑赤色与黄色相互交织,天圆地方的形体也得以区分;日月犹如重叠的璧玉,高悬天空以展现依附于天的光辉景象;山川好似灿烂的锦绣,铺展开来呈现大地条理分明的形貌。这些都是大自然呈现出的文章。抬头仰望,日月星辰放射光芒;俯身观察,大地山川蕴含丰富的文采。天高地低的位置确定后,天地“两仪”就产生了。只有人能与天地相配合,人汇聚了天地的灵性,这就是天、地、人“三才”。人是万物中最灵秀的,是天地的核心。人有了思想活动,语言便得以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也就随之彰显,这是自然的规律。推而广之到世间万物,动物和植物都有各自的文采:龙凤凭借绚丽的色彩彰显祥瑞,虎豹依靠斑斓的花纹凝聚雄姿;云霞的绚丽色彩,胜过画工精心描绘的奇妙;草木绽放的花朵,无需锦匠的奇巧技艺来装扮。这些难道是外在强加的修饰吗?不过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罢了。至于风吹山林发出的声响,协调得如同吹奏竽瑟;泉水冲击岩石的韵律,和谐得好似敲击钟磬。所以,物体的形态确立,相应的文采就形成了;声音发出,节奏和韵律也就产生了。连没有意识的自然之物都富有如此丰富的文采,那具有心智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文章呢?

赏析

刘勰开篇指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抛出文章与天地共生这一观点 。从天地初开,玄黄混沌,到方圆体分,日月如璧高悬,展现丽天之象,山川似绮铺展,呈现理地之形,这些自然现象皆是“道之文” 。他认为,天地万物,无论有无意识,皆有自然形成的文采。比如龙凤以绚丽的色彩彰显祥瑞,虎豹凭借斑斓的花纹凝聚雄姿,云霞的色彩胜过画工,草木的花朵无需锦匠装扮 ,风吹山林声如竽瑟,泉石激韵声若球锽,形立章成,声发文生 。而人作为天地间性灵所钟的存在,与天地并称为“三才”,有心智自然也有文章,“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强调了文章产生的自然性 。这部分论述,刘勰从自然万物的文采,推及人必有“文”,为后文探讨人文起源做铺垫,也表明他主张文章应具有自然的文采,反对过度雕琢,体现了其对文学本质自然属性的深刻认知。

原文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注释

- 人文:指人类的文化、文章等 。

- 元:起始、根源 。

- 肇:开始 。

- 太极:指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气状态,古人认为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

- 幽赞:深刻地阐明 。

- 神明:指自然之道的神妙 。

- 易象:《易经》的卦象,用来象征自然和人事变化 。

- 庖牺:即伏羲,传说中上古帝王,被认为是八卦的创造者 。

- 仲尼:孔子的字,孔子作《十翼》对《易经》进行解说 。

- 《乾》《坤》:《易经》中的两个基本卦,代表天地、阴阳等对立统一的概念 。

- 《文言》:《易传》中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部分 。

- 《河图》:传说伏羲时,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图案,伏羲据以画八卦 。

- 孕:包孕、蕴含 。

- 《洛书》:传说大禹治水时,洛水中有神龟背负文书,大禹据以制定《九畴》 。

- 韫:包含、蕴藏 。

- 九畴:传说大禹所定的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 。

- 尸:主持、主宰 。

- 鸟迹代绳:传说仓颉看到鸟兽足迹,受启发创造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 。

- 炳:显著、彰显 。

- 炎皞:指炎帝神农氏和太皞伏羲氏 。

- 《三坟》:传说中记载三皇事迹的古书 。

- 渺邈:久远、渺茫 。

- 靡追:难以追寻 。

- 唐虞:唐尧和虞舜,远古部落联盟首领,被视为贤君典范 。

- 元首:指君主,这里指舜 。

- 载歌:唱歌,相传舜作歌“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

- 益稷:舜的大臣伯益和后稷 。

- 陈谟:陈述谋略 。

- 敷奏: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报告 。

- 夏后氏:指夏朝,夏禹开创夏朝 。

- 峻:高大、崇高 。

- 鸿绩:伟大的功绩 。

- 九序:指各类政事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

- 逮:到、及 。

- 《雅》《颂》:《诗经》的组成部分,《雅》多为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

- 被:覆盖、影响 。

- 文王: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作《周易》 。

- 繇辞:《周易》中的卦爻辞 。

- 炳曜:光辉照耀 。

- 符采:玉石的横纹,比喻文采 。

- 复隐:含蓄隐晦 。

- 公旦:周公旦,周文王之子,辅助周武王、周成王,制礼作乐 。

- 振:振兴、发扬 。

- 徽烈:美盛的事业、功绩 。

- 剬:同“制”,制作 。

- 缉:编辑、整理 。

- 斧藻:修饰、润色 。

- 夫子:指孔子 。

- 熔钧:熔化金属制造器物,比喻培育、造就,这里指孔子整理编订“六经” 。

- 金声而玉振:原指奏乐从始至终,这里形容孔子对“六经”的整理如奏乐般集大成 。

- 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施政时摇铃召集民众,这里指孔子的教化如木铎般传播四方 。

- 席珍:儒者讲学,如坐席上有珍宝,指孔子的思想学说 。

- 流:流传 。

译文

人类文章的起始根源,是从天地未分的太极元气开始的,深刻阐明自然神妙道理的,首推《易经》的卦象。伏羲最初画出八卦,孔子最后作《十翼》加以阐释。对于《乾》《坤》两卦,孔子还特地撰写《文言》来解读。可见语言富有文采,才是顺应天地自然的本心啊!至于《河图》孕育出八卦,《洛书》蕴藏着九畴,玉石书版上雕刻的内容,绿色简牒上书写的丹红文字,这些又是谁在主宰呢?不过是神妙的自然之理罢了。

自从仓颉用文字代替结绳记事,文字的作用开始显著。炎帝、太皞的事迹记载于《三坟》,但年代太过久远,其文章的声韵文采已难以追寻。唐尧、虞舜时代,文章才开始兴盛起来。舜帝作歌,抒发了吟咏情志;伯益和后稷进献谋略,也留下了向君主陈奏的风气。夏朝兴起,大禹功业崇高伟大,各项政事井井有条,受到人们歌颂,其功勋品德愈发彰显。到了商朝和周朝,文章的文采超过了质朴,《雅》《颂》所影响的范围,使得文辞的精华日益新颖。周文王身处忧患,所作的《周易》卦爻辞光彩夺目,文采含蓄而义理精深。加上周公旦多才多艺,发扬周文王的美善事业,创作诗歌,编辑《周颂》,润色各种文辞。到了孔子继承前代圣人,超越了先前的贤哲,他编订“六经”,就像音乐演奏般集大成;他陶冶人的性情,组织精妙辞令,他的教化如木铎鸣响,千里之外都有响应,他的思想如珍宝流传,万世传颂,彰显了天地的光辉,启发了百姓的智慧。

赏析

刘勰认为人文起源于太极,《易经》卦象最早深刻阐明了神理,伏羲画八卦,孔子作《十翼》,尤其对《乾》《坤》两卦,孔子独制《文言》,足见语言文采对于顺应天地自然本心的重要性 。传说中《河图》孕育八卦,《洛书》蕴藏九畴,还有玉版金镂、丹文绿牒,这些皆源于神理 。从文字起源看,鸟迹代绳后文字作用彰显,可惜炎皞遗事虽记载于《三坟》,但年代久远难以追寻其声采 。唐虞时期文章开始兴盛,舜帝作歌抒发情志,益稷陈谟留下敷奏之风 。夏朝兴起,功业宏大,受到歌颂,勋德丰富 。商周时文胜其质,《雅》《颂》影响下文章辞采日新 。周文王拘羑里作《周易》繇辞,文采含蓄、义理深刻 。周公多才多艺,发扬文王事业,制诗辑颂,润色文辞 。孔子继承并超越前哲,编订“六经”,陶冶性情、组织辞令,其教化如木铎远传,思想如珍宝万世流芳,彰显天地光辉,启发民众智慧 。这部分梳理了人文从起源到孔子集大成的发展脉络,虽采用一些传说,存在时代局限,但展现出刘勰对古代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清晰认知,强调了经典著作和圣人在人文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原文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注释

- 爰(yuán):于是 。

- 风姓:伏羲的姓,代指伏羲 。

- 暨:及、到 。

- 玄圣:远古圣人,指伏羲等 。

- 素王:指孔子,有王者之德而无王者之位 。

- 原:推原、探究 。

- 道心:自然之道的精神 。

- 敷章:铺陈文章 。

- 取象:取法、模仿 。

- 河洛:《河图》《洛书》 。

- 问数:占卜问吉凶 。

- 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代占卜工具 。

- 经纬:治理 。

- 区宇:天下、国家 。

- 弥纶:综合、贯通 。

- 彝宪:常法、大法 。

- 发辉:发扬光大 。

- 彪炳:光彩鲜明 。

- 旁通:触类旁通、广泛通达 。

- 滞:阻碍、停滞 。

- 匮:匮乏、缺乏 。

- 辞:言辞、文辞 。

译文

从伏羲到孔子,远古圣人创立经典,孔子阐述教诲,无不推究自然之道的精神来铺陈文章,研究神妙的道理来施行教化。他们效法《河图》《洛书》,用蓍草和龟甲占卜,观察天文以穷尽变化,考察人文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天下,制定永恒的法则,发展事业,使文辞义理光彩照人。由此可知,自然之道通过圣人体现于文章,圣人通过文章阐明自然之道,文章触类旁通而没有阻碍,日常运用也不会匮乏。《周易》说:“能够鼓动天下的在于言辞。”言辞之所以能鼓动天下,是因为它体现了自然之道的文采。

赏析

从伏羲到孔子,远古圣人创立经典,孔子阐述教诲,他们都依据自然之道的精神铺陈文章、施行教化 。他们效法《河图》《洛书》,用蓍龟占卜,观察天文人文以穷究变化、完成教化 ,进而能够治理天下、制定法则、发展事业,使文辞义理光彩照人 。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圣人体现于文章,圣人通过文章阐明自然之道,文章触类旁通、日用不匮 。正如《周易》所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能鼓动天下正是因为体现了道之文 。这部分强调了自然之道与圣人、文章之间的紧密联系,突出了符合自然之道的文章在教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刘勰对文学社会功能的重视 。在这部分论述里,刘勰指出,圣人以自然之道为核心来铺陈文章、施行教化,他们从《河图》《洛书》中获取灵感,借助蓍龟占卜探索变化规律,通过对天文、人文的观察与研究,达到穷究变化、完成教化的目的。这一过程体现了圣人对自然之道的深刻领悟和运用,他们不仅能够依据自然之道治理天下、制定法则,还能通过文章让自然之道得以广泛传播,让文辞义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周易》中的卦爻辞,正是圣人将自然之道融入其中,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言辞,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勰强调“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明确了自然之道与圣人、文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原文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注释

- 道心:自然之道的精神 。

- 神理:神奇微妙的道理 。

- 元圣:指孔子 。

- 炳耀:光辉照耀,使显扬 。

- 龙图:即《河图》 。

- 龟书:即《洛书》 。

- 斯:句中助词,无实义 。

- 胥:都、全 。

译文

总结道:自然之道的精神是极为精微的,圣人依据这神奇微妙的道理来施行教化。伟大的孔子因此而光彩照人,让仁孝等道德观念得以彰显。黄河中龙马献出《河图》的形体,洛水中神龟呈现《洛书》的相貌。圣人观察天文,百姓都纷纷效仿。

赏析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这部分赞语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对前文的论述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升华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再次强调了自然之道的精微深奥,以及圣人依据神理进行教化的重要性,点明了自然之道与圣人教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光采元圣,炳耀仁孝”突出了孔子这位伟大圣人在传播自然之道和弘扬仁孝等道德观念方面的卓越贡献,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如光芒般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使仁孝等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回顾了传说中龙马献《河图》、神龟呈《洛书》的故事,这些神秘的象征被视为自然之道的显现,是圣人获取灵感和智慧的源泉 。最后“天文斯观,民胥以效”表明圣人通过观察天文领悟自然之道,并将其融入文章和教化之中,百姓们则纷纷效仿,从而形成了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赞语部分不仅强化了道、圣、文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展现了刘勰对自然之道、圣人以及文学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