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袤无垠的蓝色世界里,海洋,以它宽广的胸怀孕育着无数生命。而人类与海洋的故事,从远古时代便已悄然开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融入昼夜轮回的潮汐,5G-A开始守护海洋生命,我们正以更文明、智慧的姿态续写与海洋共生的传奇。近日,国际电信联盟(ITU)人工智能向
广袤无垠的蓝色世界里,
海洋,以它宽广的胸怀
孕育着无数生命。
而人类与海洋的故事,
从远古时代便已悄然开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AI融入昼夜轮回的潮汐,
5G-A开始守护海洋生命,
我们正以更文明、智慧的姿态
续写与海洋共生的传奇。
近日,
国际电信联盟(ITU)
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上,
ITU发布了2025年度
“AI for Good全球优秀案例奖”名单,
旨在表彰利用AI技术
改善社会的全球最佳实践成果。
中国移动申报的
“智能共生:AI+5G-A重塑人与动物活动
重叠地带可持续发展守护法则”项目成功入选,
成为全球首个斩获该奖项的
自智网络创新成果。
人类与海洋要如何和谐共生?
AI和5G-A科技
正在如何重塑我们与海洋的关系?
为了解开这些疑问,
小新跟随中国移动
“2025智慧海洋主题”媒体探访团,
走进福建厦门、莆田,
感受来自蔚蓝海洋的智慧“新”风,
探访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背后的“黑科技”。
探海观天,
通信基站兼职当“哨兵”
乘船驶入厦门的五缘湾海域,
手机的5G信号显示区处,
一串“白海豚遨游”的字样
会提示你——
你已经进入了
中华白海豚核心保护区。
中华白海豚,
又被称为“海上大熊猫”,
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我国唯一在市区
就能看见白海豚的地方,
由于它与厦门市的旅游核心区
和航运活跃区的重叠率接近或超过了1/3,
这里的中华白海豚保护
难度日渐增大。
但如今,
当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时,
一张“隐形防护网”
正默默守护着它们。
为了让中华白海豚
更好与人类海洋活动和谐共存,
中国移动联手厦门理工大学等单位,
共同打造了厦门珍稀海洋物种保护
救护可视化综合示范基地项目。
这一项目创新采用自智网络技术,
并结合全国首个
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
——“文鳐”大模型,
建成了
全球首个5G-A通感一体商用海域网络。
略显复杂?
简单讲就是给传统的通信基站
加上了“感知”功能。
在这张“大网”下,
任何海面上的“风吹草动”,
都能被我们精准捕捉、识别,
并及时干预。
沿着棕榈遍布的海岸线
一路望去,
10座5G-A基站如同“智能哨兵”,
7×24小时全天候
监测20公里内船舶动态,
在电子海图上
精准勾勒出“电子围栏”,
它们能有效
将白海豚保护海域监管面积扩大3倍,
实现330多平方公里区域保护区
无盲区、全感知,
将感知准确率突破97%,
角精度误差控制在1.5°以内,
最大程度避免船舶和人类活动
干扰海洋生物栖息。
别看“通感一体”技术
功能如此强大,
它其实只是传统通信基站的“兼职”。
5G-A通感一体技术,
其实是让传统基站实现“一网多用”,
作为传统定位模式的
低成本替代和无盲区补充。
虽然是“兼职”,
但作用可不容小觑。
2024年,
在海洋生态的“体检报告”里,
厦门湾的“生态廊道阻隔指数”是77,
如今已降至62.4
——这意味着
中华白海豚的迁徙通道更加通畅,
它们能更自由地寻找食物和繁殖地,
更健康、安全地成长。
除了探海,
5G-A通感一体技术还能观天!
在厦门环岛路黄厝沙滩附近,
成排精致漂亮的小楼中间,
一座高耸的基站拔地而起
——2023年底建成的全球首个
“5G-A通感一体低空协同组网”示范站点
正基于4.9GHz频段,
监测城市120米以下低空的
无人机等飞行物移动轨迹,
并在后台通过AI大模型
对飞行物类别进行精准识别,
实现实时空中安全保障及预警。
与守护白海豚的
海域通感一体技术同理,
中国移动为低空也装上了“天眼”。
鸟,无人机,甚至是UFO?
统统“看”得见。
截至目前,
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已完成
厦门全岛低空空域5G通信全覆盖,
为重点保障区域配备通感一体“天空巡警”,
保障厦门国际马拉松等57次重大活动,
累计监测定位“黑飞”无人机7000余架次。
除了监测和预警,
5G-A通感一体低空协同组网技术
还有力支撑了
鼓浪屿无人机医疗物资配送。
在美丽的“琴岛”鼓浪屿上,
无人机在医院与社区医疗点之间来回穿梭,
仅用短短几分钟,
药品、送检标本等医疗物品就被无人机
安全送到目的地。
截至目前,
福建省首例5G-A医疗无人机
已常态化稳定运行一年多,
服务超2500人次,
将鼓浪屿岛上的物资转运力提高了90%。
救生衣会喊“救命”
5G+北斗守护渔民“出海自由”
在福建莆田秀屿区,
有9个渔港,
人们靠海吃海,以海为家,
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妈祖庙,
家家户户门口
写着“风调雨顺”的楹联,
都饱含着渔民们对“出入平安”的期盼。
海洋渔业,
是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其作业环境复杂、离岸距离远,
安全监管和通信保障一直是个痛点。
为解决这个难题,
中国移动依托5G+北斗融合技术,
打造5G+北斗渔船监管服务云平台,
通过大数据调度指挥
和船舶北斗海洋渔业服务监管前端应用等,
为渔船守护装上“智慧大脑”。
在秀屿区应急指挥中心,
大数据调度指挥平台大屏上,
辖区内所有渔船的定位信息
每30秒更新一次,
船只的船位、航迹、
作业状态,单船详情,
一目了然。
平台整合了
海渔数据中心、定位监控子系统、
应急救援子系统等多模块功能,
协同救援、医疗、应急等多个部门,
真正实现
“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船”,
破解了远海通信盲区、定位不准、
应急响应滞后等难题。
有了运筹帷幄的“大脑”,
要如何精准管理到每一艘渔船?
一个“红色小方块”就能做到。
在每一艘乡镇船舶上,
都有一个红色的定位终端,
这是云平台的“神经末梢”,
能够依托
5G 700M超远覆盖网络
和北斗三号短报文技术,
实时回传从近岸到远海(20—50海里)范围内
所有乡镇船舶的
船位、航向、航速等数据,
定位精度达10米级。
它支持5G与卫星通信自动切换,
到达远海区域时,
就能切换到北斗短报文模式,
实现船岸双向通信;
配备防拆预警、
电子围栏越界报警、
休渔期航行报警等功能,
一旦出现异常行为,
终端会立即向监管平台
和渔民手机推送预警。
守护了渔船,还不够。
渔民的人身安全更是头等大事。
在高效远距5G信号打造的
优质通信环境下,
中国移动还联合有关单位,
升级改造了渔民的救生衣。
他们将传感器安装在救生衣上,
一旦接触水面,
救生衣会直接替渔民喊“救命”
——传感器触水自动向系统报警
并定位落水者,
再也不用担心来不及电话求救,
出海作业安全感满满!
目前,
福建莆田秀屿区、
湄洲湾北岸等区域已落地该应用,
覆盖渔船近万艘,
借力北斗智能应用和大数据建设,
在福建省内率先实现了
乡镇船舶北斗应用全覆盖。
实现了与气象、交通、安监等
12个部门的数据互通,
在2023年台风“杜苏芮”防御中,
成功监控7000余艘渔船实时位置,
及时通知120艘渔船返航,
保障了渔民的安全。
基站在“海上风机”落脚
信号“跳”达深远海!
除了近海的生态保护和渔业监管,
随着人们对于海洋的探索范围逐步拓宽,
深远海地区的通信和网络问题
也被提上日程。
没有陆地,没有电的海域,
要如何覆盖信号?
深远海作业的人们要如何通信?
经过探索,
中国移动的工程师们发现,
尽管在深远海区域
没有能够安装基站和光缆的地理条件,
但成片的海上风机,
在朝我们“招手”。
只要在深远海域的风电平台上
安装5G基站及微波接收设备,
5G信号就可以覆盖平台自身及周边区域,
满足深远海域的设备通信等需求。
但问题又出现了。
尽管已经在离海岸线仅有几十米处
修建了基站,
但距离位于深远海的风机仍有一段距离,
甚至中间还有一座无人岛。
这时,
一个很“跳跃”的想法诞生了。
为什么不能将无人岛作为“跳板”,
把信号“接力”送到海上风机呢?
于是,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
这座位于“接力”中间的无人岛。
鸬鹚岛,
坐落于中国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外海,
孤悬于大海之上,
距离大陆约6海里,
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
与南日岛隔海相望,
是作为“跳板”的绝佳“岛”选。
于是,中国移动建成了
全省首个以测风塔为塔基的
50米高塔微波中继站,
接收来自陆地的微波信号后,
通过信号放大、调制解调等处理,
就能以定向微波的形式将信号
“跳”转至目标风电平台。
这一基站充分发挥了5G700M低频段
在信号覆盖范围、绕射能力、
传播损耗等方面的突出优势,
让信号能像涟漪般向深远海扩散。
实际测试采集数据显示,
有了“三连跳”的信号接力,
深远海区域船舱外的信号强度
提升幅度达到150%,
信号覆盖范围成功延伸至50公里。
“以前手机就是个摆设,根本没有信号。
现在能随时给家里报平安,
无聊的时候还能看看直播呢!”
住在莆田市平海镇的渔民王祖新笑着说。
在高速快捷的网络的加持下,
远海区域的远程监管范围也有效扩大。
对海洋管理部门来说,
他们能够更精准地掌握
船舶的航行轨迹、作业范围,
有效监管非法捕捞、违规航行等行为。
稳定的网络
也为海洋科研、远洋渔业等产业
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研人员能实时传输海洋探测数据,
渔民可及时获取气象信息、渔情动态等,
提升产业效益。
从近岸到远海,
从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到信息鸿沟的跨越,
“智慧海洋”的实践正遍地开花。
当5G-A成为新时代的海风,
吹过渔民信号满格的手机屏幕、
无人机的旋翼、白海豚的背鳍,
这场蓝色国土的数字化革命
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人类终于学会用科技
与海洋温柔相处。
然而,
我们对智慧海洋的探索
并不止步,
让我们共同期待科技守护下,
一片不一样的蔚蓝。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
来源:国资小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