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老赵退休回乡养老 三个月花光积蓄 邻居发现他每天凌晨做一件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06:27 1

摘要:村口的广播喇叭好多年没响过了,可架子还在那儿,上面落了一层厚灰,鸟屎把喷口堵得严严实实。老喇叭下面,老赵支了张缺了腿的小马扎,穿着褪了色的蓝背心,一只拖鞋的后跟踩塌了,走路时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他摇着蒲扇,扇子上印着去年镇上超市的广告,角落都磨毛了。

村口的广播喇叭好多年没响过了,可架子还在那儿,上面落了一层厚灰,鸟屎把喷口堵得严严实实。老喇叭下面,老赵支了张缺了腿的小马扎,穿着褪了色的蓝背心,一只拖鞋的后跟踩塌了,走路时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他摇着蒲扇,扇子上印着去年镇上超市的广告,角落都磨毛了。

“老赵,听说你退休回来啦?”李婶挎着菜篮路过。

“嗯。”老赵点点头,目光越过李婶,望着远处的田埂。

“城里房子卖了?”

“没。留给儿子住。”老赵低头摆弄手里的旧收音机,那是八十年代留下的老物件,音量旋钮有时转不动,得用牙签撬一撬。

李婶”哦”了一声,也不再问下去。村里人都知道,老赵前些年在城里当了工厂保安,儿子考上大学,后来在城里安了家。老赵回来大概是闲不住,回老家种种菜、钓钓鱼。

谁也没想到,三个月后,村里就传开了:老赵把积蓄花光了。

王二和老赵是发小,听说这事儿,端着两罐啤酒去找老赵。那天下午特别热,王二刚走到老赵家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哐啷”一声,像是什么东西掉在了地上。

“老赵?”王二推门进去。

老赵坐在地上,旁边是洒了一地的感冒药。他看到王二,笑了笑,两眼浮肿,像是睡眠不足。

“听说你那点积蓄花完了?”王二把啤酒递过去。

老赵接过啤酒,却没开,手指在啤酒罐上画着圈。

“别瞎想,”王二盘腿坐下,“咱哥儿俩谁跟谁,有啥事说。”

老赵沉默了一会儿,抬头看了眼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是他和老伴,两人在城里的公园,背后是一池荷花。照片角落已经泛黄了,而照片里的老伴,三年前就走了。

“我准备捐给村小学。”老赵突然说。

“捐啥?”

“我的退休金和积蓄。想给村小学修个图书室。”

王二愣了,啤酒罐拉环拉到一半,忘了继续。“为啥啊?”

“你还记得咱俩念书那会儿吗?”老赵说着,眼睛亮了起来,“整个学校就那一排破平房,下雨天漏水,冬天冻得手发抖,连笔都握不住。”

王二点点头,拉开啤酒。“记得,那时候全村也就几本书,大家传来传去看。”

“我这辈子没啥文化,当了一辈子打工的。”老赵喝了口酒,“城里孩子机会多,咱村孩子咋办?”

王二脸一沉:“你这是想当大善人?存了一辈子钱,说捐就捐?”

老赵摇摇头。“也不是…就是…”他指了指墙上的照片,“她走之前,说过想给村里做点什么。”

王二沉默了,他知道老赵和老伴的故事。两人在城里打工,没孩子那会儿,是老赵老伴天天去工厂给他送饭,攒钱给儿子念书。后来儿子出息了,老伴却走了。

“你儿子知道吗?”

老赵摇头。

“那你咋花这么快?说好建图书室,村委会那边办下来了吗?”

老赵目光游移,不太敢看王二:“我跟村长说了,他说会帮忙办,我就把钱交了…”

王二一拍大腿,声音提高了八度:“你糊涂啊!那村长刘三,他家买新车你没看见?他二姨子前段时间不还炫耀说去香港买了个什么包?”

“应该不会…”老赵的声音低了下去。

“哎,你这辈子老实巴交,净让人骗。”王二看着老友苍老的脸,突然叹了口气,“要我说,你先别着急,我帮你去问问村委会那边到底咋回事。”

老赵点点头,眼里闪着感激。

第二天,王二跑去村委会,没见到村长刘三,只见到会计小张。

“老赵捐款的事,账目在哪记着呢?”王二直奔主题。

小张一脸茫然:“啥捐款?没听说过啊。”

王二心里”咯噔”一下。来之前他还抱着一丝希望,但现在看来,事情不妙。他描述了老赵的情况,小张听完连连摇头。

“村里今年预算里没这项啊,再说了,修图书室那可是大项目,没听村长提过。”

王二沉着脸走出村委会,一路上拳头捏得咯咯响。这帮狗日的,骗老实人的血汗钱,还有没有天理了!

但他转念一想,老赵那人脾气倔,如果直接告诉他被骗了,怕是要急出病来。得想个法子,把钱追回来,又不能让老赵太难过。

眼看天色已晚,王二决定明天再和村里几个老伙计商量商量,先不告诉老赵。

晚上十一点多,王二睡不着,想着老赵的事。他抽了支烟,起身到院子里转了几圈,突然想去老赵家看看。

夏夜的风裹着田野的气息,带着一股稻谷的清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蛙鸣。这时候,村里的人基本都睡了,只有几户还亮着灯,大概是在看电视剧。

王二走到老赵家门口,意外地发现屋里黑洞洞的,但门却虚掩着。他喊了两声老赵,没人应。难道出去了?这大晚上的能去哪儿?

王二有些担心,四下找了找,想了想,决定去村西头的小溪边看看。老赵爱钓鱼,以前没事就去那儿坐着。

穿过一片竹林,还没到小溪边,王二就听见”哗啦哗啦”的水声。他循着声音走去,借着月光,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蹲在溪边。

是老赵。

他卷着裤腿站在浅水里,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在使劲搓洗。旁边放了一盏小煤油灯,昏黄的灯光照在水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子。

王二正要喊他,却突然顿住了。他看清了,老赵手里搓的是…砖头?

溪边堆着十几块红砖,旁边还有一小桶水泥,一把破旧的泥刀。老赵把一块砖头仔细搓洗干净,放在一旁,又拿起另一块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王二不解,刚要上前,却被竹林里的一个身影拦住了。是隔壁李婶的儿子小李,手里提着手电筒。

“王叔,”小李低声说,“别打扰老赵叔。”

“这大半夜的,他在这洗砖头干啥?”

小李叹了口气:“他每天都这样,凌晨三四点去村口废弃的砖窑那儿捡砖,搬回来,然后晚上在这洗干净。”

“洗砖头?”王二越发不解。

“老赵叔说要自己动手建图书室…村长那边迟迟不动工,他就想先准备材料…”

王二的心猛地一沉,他明白了。老赵已经知道自己被骗了,但他不想放弃那个承诺,即使只剩下一双手,也要完成老伴的心愿。

“他这么大岁数了,搬砖头多危险啊!”王二声音哽咽了。

“我们劝过,但他不听。”小李说,“他说这是老伴的遗愿,就是爬也要爬着完成。”

溪边,老赵仍在认真地洗着每一块砖,像对待珍宝一样小心翼翼。月光下,他瘦削的背影显得那么孤独而坚韧。

第二天早上,王二召集了村里五个老伙计,把情况一说,大家都气得不行。

“这村长也太黑心了,骗老实人的钱!”李大爷拍着桌子。

“咱们得想办法,把钱要回来。”赵四提议。

王二摇摇头:“先别急着讨债,老赵那边更重要。他还惦记着建图书室的事,咱得帮他圆这个梦。”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起来,最终决定:一边去找村长要说法,一边帮老赵实现心愿。

王二了解老赵的性格,知道他不会接受大家的捐款,于是想了个法子。

“咱就说村里要集体建设,每家出点力,不让他知道咱们是特意帮他。”

之后的一周,村里忽然热闹起来。王二他们几个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说服村民们一起帮忙。有人捐砖瓦,有人出水泥,有经验的老师傅主动来帮忙设计、施工。

小李去找了在镇上开建材店的同学,低价拿了一批材料。赵四的儿子在城里当老师,联系了学校捐了一批旧书和书架。

而此时的老赵,仍然每天凌晨去捡砖头,晚上去溪边洗干净。他不知道的是,每当他回家睡觉后,村里的年轻人就悄悄把那些砖搬到了指定地点,和其他建材放在一起。

一个月后的清晨,老赵像往常一样天没亮就出门去捡砖。但今天,他刚走到村口,就愣住了。

村小学旁边的空地上,一栋小平房已经建起了框架,墙体已经砌到了一半。几个村民正在忙碌着。

最让老赵震惊的是墙上挂的牌子:“赵氏图书室(在建)”。

王二带着一群人迎上来,满脸笑容:“怎么样,这回你可不能说我们偷懒了吧?大家齐心协力,眼看着就要建好了!”

老赵站在那里,一时说不出话来。他走近看那些砖墙,发现许多砖正是他这段时间日夜清洗的那些。

“这…这…”老赵老泪纵横,“可是钱…”

“钱的事你别管,”王二拍拍他的肩,“村委会批了一笔专款,加上大家自愿捐助的,够用了。”这当然是善意的谎言。

老赵这才注意到,不远处站着村长刘三,脸色不太好看。原来前几天,王二带着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直接找到了镇政府,把村长挪用捐款的事捅了出来。镇上责令村长退还钱款,还要求他公开道歉,并监督图书室的建设。

刘三不情不愿地走过来:“老赵,那笔钱…我会还给你的。”

老赵却摆摆手:“不用了,既然图书室已经在建了,钱就用在这上面吧。”

“可是那是你的养老钱啊!”王二急了。

老赵笑了笑:“我的养老钱,现在不就是孩子们的未来吗?”他望向那栋半成品的小楼,眼里闪着光,“我老伴要是在天上看见,她也会高兴的。”

三个月后,“赵氏图书室”正式落成。不大的平房,四面刷白,屋顶是传统的青瓦,门前种了几棵石榴树,窗边挂着几个风铃,风一吹,叮叮当当响。

图书室里放了二十多个书架,大部分是旧的,有些是镇上中学换下来的,还有几个是村里木匠现打的。木头还带着清香,书架上刻着不少指纹,那是工匠们留下的痕迹。

书不算多,几百本,有捐赠来的旧教材,有从城里带回来的文学名著,还有一些科普读物和农业技术书籍。看起来不算豪华,但在这个只有一所小学的村庄,已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开馆那天,老赵穿上了那件褪色的蓝格子衬衫,胸前的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笔帽已经咬得坑坑洼洼。他站在门口,笑得像个孩子。

全村的人都来了,就连平时很少回村的年轻人也专程赶回来参加这个仪式。孩子们在图书室里跑来跑去,兴奋地翻着书,嬉笑声透过敞开的窗户飘出来,和风铃声混在一起。

老赵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这一切。王二端了杯茶走过来,递给他:“满意了吧?”

老赵接过茶,茶水上飘着几片茶叶,他没着急喝,只是看着。

“老张家的姑娘,前两天还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呢。”王二说,“以后村里的娃有了这图书室,肯定会更有出息。”

老赵点点头,笑容里有说不尽的满足。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信封,递给王二。

“这是啥?”

“我老伴的遗书。”老赵的声音有些颤抖,“她走的那天,让我回老家建个图书室,说她小时候没书读,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文化,希望村里的孩子别像她那样。”

王二接过信封,小心地打开,里面是一张老旧的纸,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显然是个不太识字的人写的:

“老赵,咱日子过得不容易,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大成人。我这辈子没啥遗憾,就是没文化,看不了几个字。要是能早些念书,说不定我就能照顾你,省得你总操心我。村里的娃娃,要有书读,别像我…”后面的字迹越来越模糊,有些地方还有水渍,像是泪水洇开的痕迹。

王二读着读着,眼睛也湿了。他知道老赵的老伴一辈子没进过学堂,认识的字都是老赵一个个教的。

“她是个好人。”王二轻声说。

老赵没回应,只是望着远处玩耍的孩子们,眼里有光。

他忽然站起来:“走,看看去。”

两个老人慢慢走进图书室。里面,村里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一个老师正在给他们读《西游记》。孩子们听得入神,眼睛里闪着好奇和向往。

老赵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切,嘴角扬起一抹满足的微笑。在他心里,那个凌晨洗砖的日子,那些被骗的钱,那些辛酸和泪水,在这一刻都值了。

他想,如果老伴在天上看到这一幕,一定会笑着说:“老赵,咱这辈子,值了。”

而在图书室的墙上,挂着一张老照片,是老赵和老伴在城里公园的合影。照片下方,一行小字: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点亮人生。——献给村里的每一个孩子。”

来源:魔法师戴利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