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至2025年间,张核子及其控制的核子华曦基因检测公司因核酸检测造假事件多次被曝光,被舆论称为“核酸造假大王”。其公司通过伪造检测结果、虚报数据等行为,导致疫情传播风险加剧,甚至被指“大发国难财”,累计获利超十亿元。然而,2023年5月的终审判决仅对其
从“核酸教父”到全民公敌,法律为何“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2023年至2025年间,张核子及其控制的核子华曦基因检测公司因核酸检测造假事件多次被曝光,被舆论称为“核酸造假大王”。其公司通过伪造检测结果、虚报数据等行为,导致疫情传播风险加剧,甚至被指“大发国难财”,累计获利超十亿元。然而,2023年5月的终审判决仅对其罚款7.35万元,引发全网哗然。为何如此重罪仅得轻罚?这一事件背后暴露的不仅是法律漏洞,更是社会公平与监管失灵的深层矛盾。
一、事件核心:张核子的“灰色产业链”与罪行
1. 造假规模与危害
核子华曦在全国多地设立实验室,承担全民核酸检测任务,却频繁出现“假阴性”“假阳性”报告。例如,2022年兰州核子华曦因误报阴性结果导致防疫混乱,济南核子华曦谎报检测数据,深圳核子华曦任用无资质人员采样。
这些行为直接干扰疫情防控,导致疫情扩散风险,甚至被质疑“故意投毒”以扩大检测需求。
2. 暴利与“国难财”
据公开报道,核子华曦在2020年仅半年内便获利4.5亿元,疫情三年累计利润超十亿。其商业模式被指利用“混管检测”漏洞虚增检测量,并通过政商关系快速扩张业务。
二、罚款7.35万:法律与现实的荒诞对比
1. 处罚依据与争议
官方称处罚依据为《传染病防治法》和《行政处罚法》,但未明确具体条款。罚款金额与张核子的违法所得相比,仅为其日利润的零头。
对比案例:
河南一菜贩因卖出21元农药残留蔬菜被罚11万元;
黑龙江商户因土豆涨价6毛被罚30万元。
相比之下,张核子的罚款被网友嘲讽为“象征性处罚”。
2. 法律威慑力失效
法律对小微个体户的严苛与对资本巨头的宽容形成鲜明反差,公众质疑司法存在“双重标准”。网友直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三、全民愤怒的四大根源
1. 法律漏洞与量刑失衡
现行法律对核酸检测造假的处罚缺乏明确标准,且未将“危害公共安全罪”等重罪纳入考量。若按《刑法》第114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死刑,但此案仅以行政处罚结案。
2. 权力保护伞疑云
张核子能在全国迅速铺开业务,与其早年公安系统任职背景、政商关系网密切相关。其公司多次违规后仍能中标政府项目,被指背后存在“保护伞”。
3. 监管失职与行业乱象
疫情期间,第三方检测机构资质审查宽松,监管流于形式。例如,核子华曦实验室任用无资质人员、伪造检测流程单等行为长期未被查处。
4. 社会公平感崩塌
公众对“富人违法成本低,穷人违法代价高”的现状极度不满。有网友总结:“卖菜罚款11万,造假核酸罚7万——这不是判罚,是对底层赤裸裸的羞辱”。
四、深层反思:如何避免“张核子式”悲剧重演?
1. 完善法律与提高违法成本
将核酸检测造假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范畴,并引入“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刑事追责”机制,杜绝“罚酒三杯”式处罚。
2. 强化监管与透明化运作
对涉及公共安全的行业(如医疗检测)实行准入黑名单制度,违规企业永久禁入。同时公开政府招标流程,接受社会监督。
3. 严查权力寻租与保护伞
对张核子案启动倒查机制,追溯其政商关系网,彻查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若涉及公职人员渎职,应依法严惩。
4. 重建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通过典型案例的公正判决,向社会传递“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号。例如,近期对某核酸检测机构“投毒”嫌疑人的刑事立案,可作为参考。
公平正义不能止于口号,法治中国需刀刃向内
张核子案暴露的不仅是资本的无序扩张,更是法治社会的软肋。若放任“权大于法”的潜规则蔓延,底层民众的尊严与社会的稳定将荡然无存。
我们呼吁:
1、重启张核子案调查,追究其刑事责任;
2、公开案件审理细节,接受全民监督;
3、系统性整顿检测行业,还公众一个清朗的防疫环境。
唯有如此,才能让“为人民服务”不止于口号,让法治成为社会最坚实的底线。
来源:多才宇宙x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