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46岁的周晓琳在武汉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每天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忙到深夜才下班。她喜欢穿高跟鞋,即使周末出门也很少换平底鞋。饮食不规律,常以咖啡和外卖撑过加班,偶尔熬夜后会约朋友去小酒吧放松。近一年,她常感觉右髋在久坐后发紧,偶尔起身时伴随轻微酸痛,
2023年,46岁的周晓琳在武汉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每天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忙到深夜才下班。她喜欢穿高跟鞋,即使周末出门也很少换平底鞋。饮食不规律,常以咖啡和外卖撑过加班,偶尔熬夜后会约朋友去小酒吧放松。近一年,她常感觉右髋在久坐后发紧,偶尔起身时伴随轻微酸痛,需要停顿几秒才能走稳。她以为只是劳累和缺乏运动,没有重视,依旧维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然而在这样的生活习惯下,周晓琳的身体已经悄然亮起了红灯...
2023年8月12日傍晚下班后,周晓琳走出办公室,拎着电脑包准备去地铁口。刚踏出几步,她便感到右髋像被紧紧束住般发沉,每一步都带着生硬的拖拽感。大腿根部传来的酸胀让她不得不停下片刻,手搭在玻璃门上缓解。眼前的路人行色匆匆,她却发现自己迈步的节奏越来越迟缓,脚步像灌了铅。那股突兀的不协调让她心里发怵,她只能暗暗告诉自己再忍一忍,就应该能走到地铁。
转过街角时,酸胀迅速转为钝痛,疼得她忍不住蹙眉。她试图加快步伐掩饰,却只换来髋关节的卡顿感,每走一步都像有硬物在骨头里摩擦。她呼吸渐急,握紧手里的包想分散注意力,然而右腿愈发不听使唤,像随时会塌下去。灯光下,她的影子一晃一晃,步伐明显不稳。心底的慌乱不断放大,她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坚持回家。
还没走到路口,右髋猛然一阵撕裂般的痛袭来,整条腿瞬间失去支撑。她身体猛地一倾,来不及反应就重重摔倒在水泥地上。剧痛从髋部炸开,冲击得她眼前一阵发黑,呼吸也被硬生生卡住。冷汗顷刻渗出,她试着撑起身子却动弹不得,只能僵直地躺着,耳边混乱的脚步声和惊呼声渐渐模糊。路人上前来看见,周晓琳瘫软在地上,勉强撑着自己的上半身,脸色已然变得煞白。周晓琳呼唤数声后,路人见状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
被送到急诊时,周晓琳面色苍白,右髋部肿胀明显,活动受限,任何轻微移动都伴随剧痛。查体示右下肢缩短并外旋畸形,股骨头区域压痛显著。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116 g/L,白细胞轻度升高。急查X片显示右侧股骨头塌陷并伴有移位性骨折,关节间隙明显狭窄。MRI进一步证实股骨头大面积坏死,关节面不规则。医生结合病史与影像学结果,诊断为右股骨头坏死伴病理性骨折,保守治疗已无意义。
在病房里,医生详细说明病情,指出股骨头血供已完全破坏,骨折合并塌陷,使关节功能难以恢复。单纯固定或药物治疗无法缓解,若继续拖延,将导致长期疼痛和行走丧失。医生建议尽快行右侧股骨头置换术,以恢复髋关节稳定性,减轻疼痛,重建行走能力。他提醒,手术虽能改善生活质量,但仍需警惕感染、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必须进行康复训练,控制体重,避免久坐久站。医生语气平稳,最后强调这是周晓琳恢复独立生活的唯一可行方案。
术后出院后,周晓琳被迫调整生活节奏。她在家里定好闹钟,每天分时段做康复训练:早晨进行简单的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收缩,下午则借助助行器在客厅缓慢行走。饮食上,她戒掉了夜宵和酒精饮料,改为高蛋白、低脂饮食,每天坚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为了避免关节再次受伤,她把高跟鞋全部收起,换成平底鞋。工作方面,她不再长时间久坐,每隔一小时就起来活动十分钟。按医嘱规律服药,她开始认真记录每日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
三个月后复查,髋关节X片提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迹象。血常规及炎症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双下肢长度一致。步态评估显示她已能独立行走,每日步数稳定在五千步以上。医生肯定了恢复情况,但提醒她远期仍需警惕假体磨损与脱位风险,不可过度负重。周晓琳点头应答,语气平静,心里却隐约明白这场手术意味着未来的身体状态已无法与从前完全相同。然而表面上风平浪静的生活下,却仍然潜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灾难在等待着她...
2025年8月30日清晨,周晓琳醒来后想要起身,刚直起腰,一股突兀的压迫感从胸口猛地袭来。呼吸像被截住,她张开嘴拼命吸气,却只能发出短促而急迫的声响,空气始终无法灌满胸腔。心口的跳动紊乱又急促,她不得不抓住床头柜稳住身体。冷汗很快从额角渗出,滑落到颈侧,视线随之发晕。她缓缓坐回到床边,肩膀剧烈起伏,呼吸声粗重得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胸口的压迫没有消退,她只觉得每一次呼吸都像被硬生生堵在喉咙口。
停顿片刻后,她想强迫自己站起来,缓慢扶着墙壁往门口挪动。刚跨出几步,胸腔深处骤然传来刀割般的疼痛,逼得她猛地弯腰,一股钻心般的疼痛如同一把锥子插进了胸口。空气灌不进来,喉咙里发出沙哑的喘息声。她的唇色迅速变暗,指尖因缺氧发紫,连想抬手去揉胸口都颤抖得抬不起来。墙壁冰冷的触感并没有带来支撑感,她的背因呼吸急促而起伏,汗水顺着发丝滴落,模糊了眼前的光线。每走一步都伴随胸腔撕裂般的痛,她被迫停在过道,身体几乎贴在墙上。
周晓琳咬着牙,勉强支撑着身体往客厅挪动,脚步拖沓而沉重。刚想靠向沙发,双腿却骤然失去支撑,整个人扑倒在冰冷的地板上。胸口瞬间传来沉重的塌陷感,疼痛扩散到背部,她张大嘴拼命吸气,却只能发出破碎的嘶鸣。呼吸断断续续,像被人一寸寸压迫住气管。她的双手在地板上无力地抓挠,指节因僵硬泛白,汗水从下颌滴落,很快打湿衣襟。胸腔的紧缩让她身体逐渐僵直,呼吸越来越短促,每一次气息都显得急促而无力,仿佛在岸上的鱼一般缓缓开合着腮,直到意识彻底沉入黑暗。
送到急诊时,周晓琳已呈意识淡漠状态,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而费力。查体见双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心率每分钟148次,血压72/46 mmHg,双下肢可触及轻度肿胀。血气分析提示PaO₂显著下降至45 mmHg,乳酸升高;D-二聚体显著升高。心电图示SⅠQⅢTⅢ征,提示肺动脉负荷增加。急查肺动脉CTA显示右侧主肺动脉及双侧分支可见大面积充盈缺损,诊断为大面积肺栓塞,病情危重。
医生立即将其转入抢救室,医护团队予以持续高流量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并快速推注溶栓药物,同时进行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周晓琳短暂恢复心率,但很快出现心律极度紊乱,血压持续下降。医护人员实施胸外按压,联合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全力维持循环。监护仪上波形逐渐减弱,末梢血氧无法回升。经过五十余分钟持续抢救,仍未能恢复自主循环。最终确认临床死亡,死亡原因为大面积肺栓塞导致的心源性猝死。
抢救室的门缓缓推开,医生低声宣布结果。周晓琳的母亲先是愣在原地,手里的布袋滑落,散落的水果滚到走廊尽头。父亲嘴唇颤抖着张了张口,却一句话也没能说出,只能伸手撑在墙上,整个人僵立不动。短短几秒,走廊里安静得只剩下呼吸声,每个人都像被定住。
母亲回过神后,声音急促:“她不是才做完手术吗?康复训练每天都在做,饮食也很注意,人呢?我女儿的命呢!你们说假体恢复得很好,复查片子我们都看过,根本没有问题。她平时饮食清淡到几乎没油水,血脂一向偏低,每天早晚都在做下肢运动,睡眠也很规律,从不再熬夜。该注意的她都注意了,为什么现在告诉我命都没了?”父亲在一旁咬着牙,已经不知觉地红了眼眶。
母亲渐渐说不下去,整个人缓缓蹲在长椅边,双手死死抱着头,肩膀止不住地颤抖。父亲目光空洞地盯着抢救室的门,喉结滚动,却一句话都没有发出。走廊尽头传来仪器被收起的金属声,与他们压抑的哭声交织在一起,空气沉重得像被压紧,久久无法散去。
深夜时分,介入科专家——陈主任刚从书房收拾完一天的工作,桌上的电脑屏幕亮起,一份来自骨科与心内科联合科室的病例推送到邮箱。他坐下来逐页翻阅,资料里详细记录了周晓琳的手术经过、术后康复情况以及突发栓塞的抢救记录。影像学片子、血气分析和家属口述一并附在文件里。陈主任一边翻看,一边用笔在旁边的草稿纸上圈出关键数据。血脂水平长期偏低,术后康复训练规范,作息规律,常见危险因素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患者却出现大面积肺栓塞,他的眉头越锁越紧。
他放下资料,起身在书房里踱步。窗外的夜色静谧,却让他心里愈发沉重。常规解释无法自洽,病例中有一些细节明显说不通。他知道,光靠纸面资料无法完整呈现问题,唯有去现场与医生、家属直接交流,才能找到真正的线索。陈主任拿起外套,关掉桌灯,快步走出家门。几小时后,他的身影出现在医院走廊,推开会议室的门,要求立即调出周晓琳的所有影像与用药记录,准备亲自重新审视这份病例。
次日清晨,陈主任在病区会客室见到了周晓琳的父母。他没有急于进入正题,而是先请两人坐下,语气缓和地安抚情绪,让他们把手里的物品放稳,呼吸慢慢平复。等到氛围稍稍安静,他才开口询问女儿出院后的生活安排,从起居时间问起:是否按时休息,是否仍有熬夜。母亲连连摇头,说她晚上十点准时关灯,早晨七点起床,从不再熬夜。陈主任边听边记,表情始终沉稳。
他顺势追问饮食习惯,父亲接过话,说她手术后饮食格外注意,每餐清淡,三个月来血脂一向偏低。陈主任继续追问康复运动与生活细节,母亲答得很详细:每天早晚固定训练,助行器在小区花园里走动从不间断。陈主任抬起头,声音放缓,转而问到用药情况:“有没有按时服药?是否有加减剂量?”
母亲迟疑片刻,从袋子里取出一只写满字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次服药的时间与剂量。陈主任戴上眼镜翻看,停在其中一页,眉头瞬间紧锁,眼神顿时锐利起来。随即他把笔记本合上,目光定格在家属身上,转而又提出了两个生活习惯上的疑问。一时间,周晓琳的母亲脸色变了变,但还是如实回答了出来,只是话说到后面,声音却是越来越小。一旁的医生听完回答后,不免和其他医生四目相对,轻轻地点了点头。
陈主任却只是叹了口气,语气遗憾地开口:“这样的例子其实在临床上已经见过了太多,你们都是在生活习惯上看似万无一失,哪怕是服药习惯和运动节律都无可挑剔,但是你们偏偏就忽略了3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这3个细节看上去毫不起眼,但其实对于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的患者来说,就是3个夺人性命的行为啊。这样的悲剧,千万不要再发生了!”
原来,周晓琳在股骨头置换术后两年的生活里一直很自律,每天按时康复训练,定期复查,从不缺席任何一次用药。她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医生交代的全部要求,甚至比常人还要谨慎。但就是在这种几乎无可挑剔的态度下,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却逐渐累积,最终引发了致命的肺栓塞。
周晓琳在工作中依旧保持长时间伏案的习惯。虽然她会提醒自己每小时起身,可往往只是走到茶水间,再返回座位继续工作。这样的几步路,远不足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置换术后的患者,本身静脉瓣功能就容易受损,血流速度减缓。久坐状态下,血液在下肢静脉淤积,容易形成细小血栓。她并没有意识到,那些自我安慰,其实对身体没有真正意义。对普通上班族只是腰酸腿麻的久坐,在她身上却成为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
饮食上,她严格控制油盐,不碰油炸,也不吃肥肉。但她每天要喝三到四杯咖啡,这是长期加班留下的习惯。咖啡因会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同时增加排尿,带来轻度脱水。血液在轻度缺水的状态下变得更浓稠,对术后患者而言,这个微小的变化就可能使血液更容易在下肢形成栓子。更重要的是,心率加快让原本稳定的小血栓有了被冲击的可能。对别人来说只是一种提神饮品,在她的身体里却悄悄增加了肺栓塞的风险。
她的睡眠一直很好,但为了进一步改善,她常常在睡前开启电热毯,将下肢捂得暖烘烘的。她觉得这样能缓解关节偶尔的酸胀,可她没想到,反复的高温刺激会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突然加快。对于术后可能存在的小血栓,这样的血流波动容易让其松动甚至脱落。一旦进入血液循环,栓子就可能随时前往肺部。这个看似养生的举动,在日复一日中,反而成为一个危险开关。
在用药方面,她没有漏服的习惯,每天都带着药盒。但她忽略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节假日外出时,她经常为了图省事,将抗凝药和钙剂、维生素一同吞下。部分补充剂会影响抗凝药物在肠道的吸收,使药效在短时间内波动。抗凝水平稍微下降,就可能给血栓形成提供机会。再叠加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细节,这样的波动就成了危险的助力。她始终相信自己没漏药物,却没有注意到怎么服药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康复运动也是她坚持的日常。每天早晚,她都在小区花园里用助行器走动。然而在冬季寒冷的日子里,她常常直接出门,没有做任何热身。低温环境下,外周血管会骤然收缩,血流速度减慢,下肢循环更加迟缓。本来有利于预防血栓的走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失去了效果。她甚至在走动时觉得双腿发僵,却只当是天气寒冷的正常反应。实际上,每一次在低温下的贸然运动,都在增加血液淤滞和血栓形成的几率。
还有一个细节常常被她忽略,那就是日常饮水。她常常等到工作间隙才一次性喝下大杯水,而在长时间忙碌时完全不喝。体液在忽干忽湿的状态下,血液的黏稠度就会反复波动,这种环境正是血栓形成的温床。她没意识到,自己的饮水习惯已经给身体制造了一个反复的应激环境。血液浓稠时,栓子容易形成;大量饮水后,血流的冲击又可能使其脱落。就是这样看似无害的动作,最终把她推向危险的境地。
周晓琳始终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术后康复的标准答案。可是,真正带来威胁的,并不是是否按时复查、是否规律用药,而是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小习惯。久坐不动、咖啡成瘾、热敷取暖、混合用药、寒冷锻炼、一次性补水,每一件都不足以单独致命,却在两年的时间里层层叠加,让血栓有了形成、松动、脱落的条件。等到大面积肺栓塞突然出现时,一切都已来不及挽回。
[1]唐水娟,胡丽娜,刘雅婷,等. 超声图像特征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肺栓塞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5,41(09):978-981.
[2]程琳,宋丹,田霞. 外周血L-PGDS、catestatin在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的水平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5,46(16):2044-2048.
[3]单记春,范少勇,胡炜,等. 老年髋部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5,40(08):796-800.
(《46岁武汉女子股骨头置换手术成功,2年后复发走了,2点原因易复发》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