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陆上侦察机发展小史(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06:16 1

摘要:十三试双发战斗机由中岛公司负责开发、原本是远距离护航用战斗机,计划装备1门20mm固定机炮和2挺7.7mm固定机枪和2座双联7.7mm机枪塔,在飞行性能上要求最大速度(280节)接近零战,机动性能不低于零战,航程为零战的1.3倍。

二式陆侦

日本海军接下来的陆侦,又是一型“半路出家”的飞机--由十三试双发陆上战斗机(JIN1)改造而来的二式陆侦(JIN1-C.后又改称JINI R)。

十三试双发战斗机由中岛公司负责开发、原本是远距离护航用战斗机,计划装备1门20mm固定机炮和2挺7.7mm固定机枪和2座双联7.7mm机枪塔,在飞行性能上要求最大速度(280节)接近零战,机动性能不低于零战,航程为零战的1.3倍。

在拉包尔的二式陆上侦察机(J1N1-R).其后日本海军在它的基础上改造出了夜间战斗机“月光”

该机的1号原型机于1941年3月26日完成,后来又制造了3架原型机和6架增加原型机。但是由于原本的设计指标不切实际,各架原型机都存在超重、性能不足等问题,因此海军最终没有采用该机。尽管作为战斗机,该机被认为性能不足,但在安定性和操纵性上并没有缺陷,中岛公司不甘心就此放弃,酝酿出多种改进方案。这时九八陆侦已渐显落伍,十三试陆侦又早被中途放弃,日本海军又一次面临无机可用的尴尬局面,不得已之下,打起了该机的主意。为此,试验性的在1架原型机上安装了1台固定式K-8自动航空照相机,经过一番试验,于1942年7月6日,将该机命名为二式陆上侦察机,正式采用。最初生产的一批,仍保留了后方的机枪塔,但该设备的重量较大(这也是造成全机超重的原因之一),不久之后就撤出,代之以7.7mm机枪1挺。

该机的性能如下:最大速度274节(507公里/小时),一般状态下航程为1374海里(2544.6公里)、加装副油箱后为2024海里(3748.4公里),实用升限9320米,乘员3名,在电信员席后方装有1部固定式K-8自动航空照相机。而陆军当时的主力侦察机百式司侦一型的最大速度为54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0830米,航程2100公里;与十三试双发战斗机的1号原型机差不多同时完成的百式司侦二型最大速度为604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0720米,航程2474公里(正规状态)。除了航程之外,二式陆侦的其他性能均劣于百式司侦,相对于九八陆侦,性能提升的幅度也并不大。

在正式采用之前,试制的5、6、7号机就配属给了驻扎在拉包尔的台南航空队,原先预定于1942年4月19日从日本本土出发,但由于杜立特中校率领的 B25 机群轰炸东京的缘故,推迟了一天出发。但在途中1架飞机的发动机发生故障,另2架途中在塞班着陆时又发生了碰撞事故,只能全部飞回横须贺修理。等到修理完成,再次出发已经是7月10日。到达拉包尔之后,进行了数日的换装训练。16日,由小野飞行曹长驾驶二式陆侦与台南航空队的王牌坂井三郎一飞曹驾驶的零战进行了模拟空战。模拟空战的结果是零战成功的咬尾,证明了两者格斗性能上的明显差距,这也说明了当初日本海军的设计要求不切实际。不过坂井却说二式陆侦有2座后射的机枪塔,在实际空战中,咬尾也未必就能击落之,因此是不分胜负。

二式陆侦的第一次出击是在模拟空战后的第二天,7月16日,不过执行的任务却非侦察,而是拦截来袭的美军 B26轰炸机,但未能捕捉到美机。7月20日,二式陆侦执行第一次侦察任务,侦察澳洲大陆以北的合恩岛,飞行员仍为小野飞曹长,侦察员是林大尉,结果成功的拍摄了合恩岛机场和附近岛屿的照片。从七月末开始,尽管日军有多次飞行侦察,但出击的主力仍是九八陆侦,二式陆侦的出击不过寥寥数次。8月2日,二式陆侦的5号机未能返航。由于损失了1架,8月至9月上旬,二式陆侦很少出动。8月7日,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登陆,驱逐了驻岛日军,夺取了在建中的机场。

为了配合9月13日夜川岛支队的行动,当天早晨,日军派出二式陆侦2架,对该岛进行了事前侦察、发现岛上已有大约40架美机。第二天,为了确认昨夜的攻击效果,二式陆侦7号机飞往瓜岛侦察,未能返航。当时7号机上乘坐有台南航空队陆侦分队长林大尉,由于丧失了指挥官,飞机又只剩下1架,因此二式陆侦的活动停顿了相当一段时间,到10月3日才恢复了侦察飞行。10月14日晨,小野飞曹长驾驶仅剩的1架二式陆侦侦察瓜岛。目的是确认前夜金刚号和榛名号对亨德森机场的炮击效果,结果猫”的攻击,右侧发动机中弹,好不容易才逃脱美机的追杀,带伤返航。

1943年春,第251航空队司令官小园安名中佐提出,在二式陆侦上安置斜射机炮,用于夜间防空。这一提议得到了认可,从5月开始,在拉包尔试验性的投入改装型号。5月10日,经改装的二式陆侦到达拉包尔。5月21日,工藤上等飞行军曹驾驶该机,迎击来袭的美军B17轰炸机,宣称击落2架。之后,又陆续取得了一些战果。这些战绩受到了日本海军的重视,1943年8月23日正式采用此改型,这就是夜间战斗机“月光”(J1N-S)。经过几年的反复,这型原先作为战斗机开发的战机,终于回到了它的老本行。此后,生产的大部分都是“月光”、但也有部分侦察型号一直使用到日本投降。

百式司侦

由于颓势日显,日本人对夜间防空的要求也愈发急迫,因此大部分生产能力被转移到“月光”上,二式陆侦的产量不足。另外由于盟军新式战机不断投入使用,二式陆侦的性能也逐渐不能满足需要。

其最严重的问题是速度仅有507公里/小时,最大难以逃脱盟军高速战机的追杀。而口本海军又没有后续机可用,只好再次将目光投向陆军飞机。

从1943年夏开始,海军获得了一批陆军的百式司侦二型。这一型号比起最初的一型,性能有不小提高,尤其突出的是速度上的提升,最大速度达到604公里/小时,比一型高出64公里/小时,比起二式陆侦更要高出将近10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也达到了 10720米,比二式陆侦高出了1400米,高空侦察的隐蔽性因此获得改善。最初装备百式陆侦的是所罗门、新几内亚方面的的第151航空队等单位。

百式司令部的ⅡI型侦察机,其中 IV型在北京 - 东京的记录飞行中创造出平均时速700公里的优异成绩

后来第153航空队、日本本土的第302航空队和侦察第11飞行队都有装备。在冲绳战役期间,侦察第11飞行队多次出动,侦察美军舰队,同时还执行了撒布箔条、欺骗美军雷达的任务。在美军的制空优势下,百式司侦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1945年4月12 日,侦察第11 飞行队保有百式司侦4架,13日为2架,14日为1架,至15日全部损失。16日获得了一批补充,至20日保有6架,到了24日,又减为4架。

爱知十五试陆侦与十七试陆侦"晓云”

在中止开发十三试高速陆侦之后,日本海军除了引进陆军用侦察机和改造机体之外,也并没有放弃专用陆上侦察机的开发。在1939年6月制订的《昭和十四年度至十七年度实用机试制计划》中,出现了爱知十五试陆上侦察机,预定从1940年夏秋之间开始研制,1942年初交付样机,1943初完成飞行审查。该计划中特别提到,“本机种为第一次试制,因此必须谨慎的研究”。

最终海军没有下达试制的命令,这是因为作为研发指导方针的《航空机机种及性能标准》几度变更,1940年7月军令部对于前一年制订的《性能标准》(即前面介绍十三试陆侦时所提到的)做了修改、之后又出台了第二次修正案,到了1941年又重新制订了新的《性能标准》。在第一次修正案中,并没有纯粹的陆侦,而代之以护航、制空与侦察的多用途战斗侦察机 这就是十五试陆侦没有进入研制的原因所在。其要求为多座陆基飞机,特点为:

1. 最大速度在敌战斗机之上;

2.能击毁敌战斗机;

3.重视夜间空战;最大速度为6000米高度330节(611.2公里/小时)以上,航程为5000米高度、巡航速度200节(370.4公里/小时)时在3000海里(5556公里)以上;武装:战斗机型为20mm固定机炮1门、7.7mm固定机枪2挺、13mm后座机枪1挺;侦察型为7.7mm固定机枪1挺、7.7mm后座机枪2挺。

到了第二次修正案和1941年新制订的《性能标准》中,又取消了战斗侦察机,恢复了陆上侦察机。除了第一点“最大速度在敌战斗机之上”不变,第二点由“能击毁敌战斗机”改为“续航力大”。最大速度330节以上不变,巡航速度提高到230节(426公里/小时);航程提高到一般状态4000海里(7408公里)以上,带有副油箱时4500海里(8334公里):武装方面只要求7.7mm后座机枪1挺。实用高度为3000-10000米,乘员数为4人。

基于1941年版的《性能标准》,以实用机试制计划番号Y-30为名、海军命令空技厂开发十七试陆侦(RIYI)。设计要求为三座机,装备增压气密座舱(这是追求高空性能的重要标志),以海上警戒索敌和侦察为主要目的,最大速度为6000米高度360节(666.7公里/小时),航程为4000米高度、巡航速度250节(463公里/小时)时4000海里(7408 公里)以上。比起《性能标准》,最大速度提高了30节(55.6公里/小时),巡航速度提高了20节(37.4公里/小时)。

这一指标明显不切实际。当时日本海军的主力战斗机零式21型的最大速度不过533公里/小时,巡航速度296公里/小时,航程为2222公里~3352公里(使用副油箱时)。陆军的主力战斗机“隼”式一型,最大速度更只有495公里/小时,航程为1760公里。十七试陆侦的巡航速度竟已接近年式的最大速度,航程更是以航程大而著称的零战的3倍以上。更绝的是,十七试陆侦竟然还是8吨级的单发三座构型。

空技厂以大筑志夫技术少佐为负责人开始研制,很快得出结论,无论是当时已经投入使用还是即将投入实用的发动机都不可能让飞机达到如此变态的设计指标,只能将目光投向尚在开发中的发动机,最终决定采用三菱正在开发的5000马力又号发动机。

该发动机原先准备用于川西厂正在研制的总重60吨(二战中日本实用的最大水上机川西二式大艇的重量不过24.5吨)、航程5000海里(9260公里)的超大型飞行艇K-60,实际由两台ME2A发动机(液冷H型24缸,2500马力)并列组成,装备由蒸气涡轮驱动的强制冷却风扇,并将冷却空气向后排出以获得额外推力。

经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如装备5000 马力发动机,大致可以达到345节的最大速度,比设计指标还是低了15节。此外,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发动机体积太大导致视野严重恶化,对侦察机来说,是致命缺陷。所以该发动机并不适合。

二式陆侦改造的“月光”夜间战斗机,其编号为J1N1-S,而二式陆侦的编号为J1N1-R

之后,空技厂又以不同的发动机制订了多种方案、召开了多次徒劳无功的研究会。到1942年夏、最终放弃了单发构型,提出装备MKI0A发动机的双发机。MKI0A(陆军番号为八214フ,陆海军统一番号为八4231)由三菱开发,空冷二重星型18缸,最大功率2400马力,缸径150mm,行程170mm,总容积54.1升,装备涡轮增压器,于1941完成了试制策科团)型。由于是"火星"(八

-32)的18缸,,因此直径与"火星”相同,为1340mm,对于战斗机来说显得太大,因此用于轰炸机和侦察机。除了十七试陆侦之外,海军还预定在十六试陆上攻击机“泰山”(G7M1)上装备该发动机。但是MK10A的性能很不稳定,毛病不断,尤其是关系到高空性能的涡轮增压器是死结,多番努力仍无法攻克,不得已只能用性能较差但可靠性更高的二速齿轮驱动式增压器代替。

在机体设计上,由于时间紧迫。海军要求尽快实用化、空技厂沿用了之前开发的“银河”陆上爆击机的设计,并尽可能予以简化,要求制造工具和材料尽量与“银河”通用,以提高可生产性。从外观来说,该机与“银河”酷似,不同点在于:由于发动机尺寸更大(“银河”使用:(00--81180 “誉”12型发动机,直径1180mm), 发动机舱有较明显的增大、尾翼也更大、襟翼和副翼也有变化。

根据计算,采用MKI0A的双发构型,最大速度可以达到370节(8000米高度)、若按照海军所指定的6000米高度、大致在350节左右,这比设计指标低了10节左右。海军对于达10节的差距,就是不肯让步。设计方提出减少1名乘员,减轻重量,这样大致就能接近360节。顽固不化的海军仍然不肯让步,设计方又提出改造“银河",提升其高速性能作为陆侦,又被海军否决。海军执着于必须在6000米高度达到最大速度360节的原因之一是:十七试陆侦取消了增压座舱,依靠氧气面罩长时间飞行的最大高度不宜超过6000米,否则乘员的身体无法支撑。另外一个原因就很无聊了,海军觉得降低指标有损颜面。

就这不到3%的差距,设计方与海军一直争持不休。到了1943年,海军内部提出了这么一种意见:根据战局的变化,同时追求大航程和高速度的侦察机并无实际必要,研制的难度也过大,当前更需要小型的高速侦察机。当年夏天,中止了十七试陆侦的开发,代之以一个小型高速侦察机计划。当时,十七试陆侦的设计已经完成了70%,也有了预定的名称一"晓云”。

十八试陆侦“景云”

上面提到的小型高速侦察机,实用机试制计划番号为Y 40,仍由空技厂开发,该厂设计主任山名正夫中佐提出参考从德国引进的Hel19侦察/轰炸机、Hel19的设计很有特点:在机体中部装置液冷48缸DB606A发动机(该发动机是由两台DB601A井列组成的双子型号),用传动轴驱动机首的螺旋桨,其中用于竞速飞行的4号机采用了蒸气表面冷却技术,以提高冷却效果,同时减少表面阻力。在试验中,4号机曾飞出620公里的时速,装有浮筒的5号机曾创造了570公里/小时的水上机速度记录。

1940年,日本购入了2架,用于研究。He119有侦察用A型和轰炸用B型两种亚型号,日本海军购入的是轰炸型的早期量产型的7、8号机(He119-V7、 Hel19-V8),在携带1吨炸弹时,仍能达到600公里/小时的高速。日本人曾打算仿制该机,但1940年5月1架在试飞滑跑中被严重损坏,另1架也因着陆事故,起落架受损,被迫停止试飞,仿制一事没了下文。

Y- 40的结构类似于Hel19,在机体中部装置液冷双子型发动机,用延长轴驱动机首的螺旋桨,这样就能获得十分紧凑的机首形状,减少迎风阻力、提高速度。Y-40随后命名为十八试陆侦(R2Y1),设计负责人仍为负责十七试陆侦开发的大筑技术少佐,紧接着下马的十七试陆侦,于1943年夏天开始研制。在设计中,除了追求高速性能之外,还注重简化结构,缩短生产工时,节约材料。

至1944年7月,设计进度完成了75%,这时估计其性能为最大速度高度10000米390节(7223公里/小时),航程为4000米高度、巡航速度250节(463 公里/小时)时1800海里(3333.6公里)。随后空技厂的第一工厂开始制造6架原型机,但这时日军在战场上已经是败像毕露,海军开始清理一批不紧迫需要或短期难以克服技术瓶颈的研制项目,“景云”也在其中。从44年夏秋之间,“景云”的开发实际已经停顿,到了年末,又将研制人员抽调至别处,“景云”的研制完全中止。

“景云”正在地面试车

然而过了三个月,海军接受了将“景云”改为喷气机“景云改”(R2Y2)的提议。为了尽快完成“景云改”,就必须先完成“景云”的原型机,测试飞行特性。1945年3、4月间,“景云”的试制工作再度启动,原先的负责人大筑中佐(此时他已经晋升一级)被派往了第5航空舰队司令部,由油井技术少佐接手。在中断研制时,其实已经全部发图,部件的制作已经在开始。因此经过昼夜突击抢工,到4月底,终于完成了1号机。

“景云”的机身近似纺锤体,前部紧缩,机首有明显下倾,座舱盖呈气泡形状,距离机首相当近,因此视界很好。在全长40~50%处为最大截面,之后逐渐紧缩,在60%处上方设有冷却空气进气口,为了保证在10000米的高空飞行,原定安装增压座舱,由于1号机是抢工完成,增压座舱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并未安装。发动机舱如He119一样,设置在机身中段,通过贯穿机身前部、长达3.9米的传动轴驱动机首的螺旋桨,座舱则设置在传动轴之上,飞行员席在前,侦察员席和通讯员席并排在后,呈“品”字型。全机翼展14米,翼面积34平方米,翼载 238公斤/平方米,采用层流翼型,机翼内段为矩形,外段近似梯形,并有上反。

机翼内部设有整体油箱。为了简化设计,没有采用富勒襟翼,而采用了较简单的分裂襟翼。“景云”使用的发动机为液冷24缸的八-70-01型,该发动机是由2台热田30型发动机(AE1T,爱知厂仿制的DB601)并列组成的,起飞最大功率为3400马力。原定使用双重反转螺旋桨,因为开发滞后的缘故,1号机上实装的是六叶定速螺旋桨,直径为3.8米。起落架布局为“前三点”式。

在木更津基地迎来日本投降的“景云”1号机,被日方破坏

1号机完成之后,在横须贺进行了地面试验,之后用船运往木更津,在那里进行试飞。第一次试飞于1945年5月27日进行,第二次试飞在29日进行,试飞员为北岛少佐、空技厂的油井少佐和志熊少佐也搭乘了飞机,结果在高度600米绕厂飞行之中,油温突然上升,发动机舱起火,之后被迫紧急着陆,整个试飞大约为10分钟。经过技术人员的分析,判明事故是由于发动机舱后部和内侧排气管转角处冷却不足所致,因此随后追加了冷却空气进口等措施。6月初,为了确认改进后的效果,进行了地面试验,却又因为误操作,引发了发动机失火。就在修复发动机之中,日本无条件投降,“景云”的开发就此终结,惟一完成的1号机也被人为破坏。日本海军的陆上侦察机的开发历程也就此结束。

来源:心如止水HJL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