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了还像个小孩”,这届年轻人咋回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21:25 1

摘要:在“娇妻文学”之后,互联网一度又兴起了让人费解的“娇牛马文学”。主要表达形式为:“跟着领导出来应酬,满满一桌商务菜系里出现了一盘我点的芒果绵绵冰。领导说,谁点的小孩菜?”更夸张的领导语录还有:“小孩多吃点肉,长个子。”最终达成的场面是“领导喝酒,我喝椰汁”。

一个清醒的成年人应该意识到,只有自己能够为自己做主,为自己负责。

在“娇妻文学”之后,互联网一度又兴起了让人费解的“娇牛马文学”。主要表达形式为:“跟着领导出来应酬,满满一桌商务菜系里出现了一盘我点的芒果绵绵冰。领导说,谁点的小孩菜?”更夸张的领导语录还有:“小孩多吃点肉,长个子。”最终达成的场面是“领导喝酒,我喝椰汁”。 从打工人的常识来看,这个画面就足够诡异:“娇牛马”们主动退出成年人的平等对话,幻想通过示弱换得同情和尊重,堪称人人喊打的“职场巨婴”。

《女士的品格》 剧照

“娇牛马文学”的流行背后是年轻人对职场关系的困惑:小王初入职场时,周围的同事、领导被称作“姐”“老师”。一方面,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关照、犯了错也不计较的小辈,要真刀真枪分担工作;另一方面,她也疑惑:自己似乎确实稚嫩,怎样才能不被当成小孩,以平等的姿态与这些职场的前辈共处?

现实中领导不会用照顾孩子的语气说话,更不会因为谁懵懂无知就多加照顾。 领导不是爸妈,每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的残酷现实是,“被当成孩子”不再意味着被偏爱,而是更低的自主权和话语权。 “娇牛马文学”的主人公其实是我们最讨厌的那种同事,不付出努力,靠表现“天真无知”得到关照。 但这又是一场自知无法实现的职场白日梦,很多人都渴望自己能够像孩子一样被呵护,尽管这样的代价是自己失去了主导权。

“明明已经快30岁了,看上去还像个小孩”“感觉自己没有‘大人味’”,许多年轻人又有这样的感受,这不是错觉。

美国克拉克大学心理学教授杰弗里·阿内特 (Jeffre y Arn ett) 提出了一个过渡阶段——成年初显期 (emerging adulthood) ,这一时期涵盖了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龄段,象征着当代人成年期与前几代人的差异。在工业化社会里,年轻人的“青春期”正在延长,我们的父母辈可能在20多岁时结婚,然后稳定下来养家糊口,而阿内特的研究表明,如今由于教育周期的延长,很多人直到25岁才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结婚成家的时间也随之推迟,大多数西方人到30岁才结婚生子,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年人。

《想一个人死去》剧照

需要警惕的是,我们的文化消费也在鼓励成年人“延迟成年”。 基思·海沃德 (Keith Hayward) 在《幼稚化:我们的文化如何扼杀成年》 (Infantilised: How Our Culture Killed Adulthood) 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消费正在助长短期享乐的娱乐,成年人正在使用更多的儿童用词,同时养成了依赖情绪、逃避复杂性的状态。在这个幼稚化的世界里,成年人的能力不是值得鼓励的,不成熟的一面才是需要呵护的。 伴随巨大的“成人托儿所”到来的是对成熟的消解,放弃复杂议题的讨论,这样的世界是非常糟糕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并不生活在温室里。二十几岁,他们走向社会,建立亲密关系,面临人生种种选择和变化。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又感到无力。

年轻人的无助一定程度上来自社会的塑造。 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在研究“啃老”一族时发现,在近年的日本,“社会冷酷无情,父母关怀备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年轻人成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

回顾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阶段,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人可以不依靠父母早早娶妻生子,而当这一代人成为父母时,两代人的经济实力发生了逆转。2010年,六成以上的日本社会金融资产为60岁及以上的老人所持有,他们的后代却赶上了经济泡沫和就业萧条期,想要自立但靠自己的微薄收入无法独自生活的年轻人涌现,不婚族比例攀升,职场的上升通道也不再明晰。

《协商的技术》剧照

山田昌弘强调,现今的日本社会依然沉浸在年轻人作为强势群体的时代,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倾向于保护中老年人,年轻人缺乏的制度保障则自动由父母补足,将依靠父母视为理所当然成了社会共识。 根据爱利克·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 的自我认同理论,成年早期最重要的挑战是建立亲密关系及稳定的社会联结,当这二者都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自我认同危机,感受不到自己被需要、被重视,这也是年轻人感到不安的原因。

社会将皮球踢回给了父母,家庭对年轻人的干预变得更加深远。 接受父母的经济支持带来的隐形代价,是年轻人再也难以拒绝父母的强势介入。 父母即便已经培养出了足够优秀的小孩,但还执着于为子女扫平一切障碍,包揽他们的人生规划。而习惯了这一切的孩子也会变得畏缩,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于是,我们身边的许多成年人,已经过了30岁还在事无巨细地征求父母的各种意见,被父母要求门禁时间,背着父母偷偷点外卖。

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呢? 首先,我们得意识到,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社会和父母,放任自己服从安排,这样的人生似乎更轻松,但并不有利于改变自己的处境。 正如斯科特·派克 (Scott Peck)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The Road Less Traveled) 中所写,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本身,也意味着我们把自己放在附属地位,甘愿把权力交给上司、父母或者社会,实则是在逃避自由。“我相信世界上存在压迫性的力量,可我们有足够的自由与之对抗。” 承担责任和做出决定都会带来痛苦,但一个清醒的成年人应该意识到,只有自己能够为自己做主,摆脱成为牺牲者的心态。

《今日宜加油》剧照

美国教育工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 (Julie Lythcott-Haims) 建议年轻人与保护自己的人保持距离,主动为自己争取,做出自己的选择,无论什么结果都去承担后果,这样才会获得掌控自我的存在性体验。

她记录了自己的一位读者在来信中觉醒“成人意识”的瞬间。20岁的克里斯汀曾经乐于让父母为自己搞定大多数事情,父母不让她学习做饭和做家务,不准她雪天开车,也不让她上高速,也觉得没什么问题。但突然有一天,她想到自己将来该怎样为自己做主?她做出的第一步是开始好好工作,给自己做饭,主动提出帮母亲打扫卫生间,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或许我们面临着更艰难的世界,但成人化的心智就是相信自己能够适应未知的心态,迈出第一步,做出自己的决定。 就像朱莉所说,在成年之前,没人知道你该如何长大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