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人品的最佳方式:对他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21:28 1

摘要:大意是,农夫救了一条快被冻死的小蛇,结果回去的路上,在农夫怀里复苏过来的小蛇却反过来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

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04日 18:31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将在09月09日 19:00 直播

预约

响午秋季上新|回归经典,舒适好鞋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绛染朗读音频

检验人品的最佳方式:对他好,十点读书,17分钟

你听过农夫与蛇的故事吗?

大意是,农夫救了一条快被冻死的小蛇,结果回去的路上,在农夫怀里复苏过来的小蛇却反过来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

生活中,也上演着许多“农夫与蛇”的故事:

你一次次借钱帮亲戚渡过了难关,当你停止帮助时,TA却到处说你自私自利;

你帮同事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对方却转头和领导打小报告,说你工作量不饱和;

朋友生活困难暂住在你家,你每天给TA带好吃的好玩的,TA却到处和别人说你生活多么奢靡,赚的钱一定来路不正……

本来是无条件给予对方的善意,最后却成了伤害自己的回旋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得不到正向反馈的善意,其实是一种“受助者恶意”。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好时,受助者不但不感激,反而会激发TA内心的不满、敌意、冷漠或其他负面情绪。

今天,想和你聊一聊:

为什么你对TA越好,却越不被珍惜?

该如何做一个善良又有锋芒的人?

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是追求平等与优越的,很少有人愿意处于被帮助的地位,因为被帮助意味着弱小,甚至是无能。

接受帮助时,个体追求优越的力量被压抑,自尊被打击,会产生低人一等的羞耻感。

心理学家Fisher的自尊威胁模型指出:

个体在帮助行为中感知到自我概念的威胁,尤其是对其能力感和自主性的威胁,更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

为了缓解这些情绪,受助者会无意识地触发心理防御机制,进而释放“敌意”。

想知道自己是否遭遇了受助者恶意,看看以下常见的3种表现方式就知道了:

1.受助者会贬低否定施助者的动机。

受助者可能会在背后或公开场合,贬低和否定施助者的能力或助人动机,试图证明施助者“也没什么了不起”或“帮助是别有所图”,以此来减轻内心低人一等的感受。

曾经听朋友小A说起,她部门有个同事小C,平日里人很好,但是一到团队协助就拖后腿,干活很慢不说,交付的结果还漏洞百出,引发了其他成员的不满。

小A本着对工作负责的心态,也担心提出不满会影响到小C的工作积极性,就主动提出要帮TA承担部分审核、汇总的工作。

然而事后,小C却在其他同事面前贬低小A:

她就懂这点东西了,帮我的那部分其实很简单,换谁都能做,她不过就想显摆一下。

2.受助者把帮助视为理所应当,甚至得寸进尺。

习惯受助后,受助者可能会逐渐认为施助者的帮助是天经地义;

甚至得寸进尺地向施助者提出过分的要求,而一旦帮助停止,TA们就会产生怨恨。

回到上面的例子,帮助的时间一长,小C就习惯性地将工作全部丢给小A来做。

明明之前你都帮我做了,怎么现在就不行了?

一定是之前你自己做错了,想借着帮我的名义把自己的错误改回来吧!

对方不分青红皂白的曲解让小A有口难辩,她再也不敢向同事释放善意。

3.受助者主动攻击施助者。

学者Tauber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个体意识到自我价值面临严重威胁时,TA们会通过贬低对方、言语攻击等行为来维护自己。

想起还在上学的时候,我和前任约好一起考研。

因为他要赶着做毕业实验,我除了备战考研也没什么事情,所以一有空,我就会为他整理好和他专业相关的资料、真题,平日也会监督着他背书复习。

但在最后关头,我因为太忙,忘记给他整理最新的资料。

最后我考上了,他没考上。

他却开始责怪我最后没有帮到他,觉得我就是故意的。

我十分生气,把证据摆出来试图自证,他却不以为然,甚至还和共同的朋友控诉,说我平时成绩那么差都能考上,他落榜有一半的原因是我。

他的冷漠让我感到很失望,毕竟帮他是出于情分,但不帮他也没什么问题。

想起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你同情谁,就要背负谁的命运。

你可怜谁,就要承担谁的遭遇。

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帮助,在对方眼里反而是一种“屈辱”。

这份被误解的羞耻感,会滋生出人心底的贪婪和欲望,逐渐耗光他人的善意,甚至也会消耗关系中的热情和期待。

受助者因为获得帮助而产生恶意,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防御。

从心理学角度看,可能来自于3个原因:

首先是帮助行为会让TA们感到自恋受损。

上面我们说人的本性是追求平等和优越感的,本质上人人都有维持自恋的需求。

当帮助行为被受助者解读为对自身能力的否定或优越感的挑战时,会产生强烈的痛苦和防御反应,即我们常说的自恋受损。

在社会心理学里的卡普曼戏剧三角模型中,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者角色可以互相转换。

当我们将此角色与“受助者恶意”结合时,会发现一种危险的转化路径:

即产生自恋受损的个体,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TA们会发起攻击行为——

从“受害者”转为“加害者”,将“施助者”变为新的“受害者”,以此来逃避自身的无能为力和懦弱,同时恢复心理平衡。

其次,是过度依赖对方的帮助,让TA感觉到“失控”。

心理学家Nadler将助人行为分为依赖导向和自主导向:

依赖导向,是为受助者提供直接帮助,更注重短期问题解决;

而自主导向,则提供问题解决途径、工具或其他辅助资源,但不直接代替受助者解决问题。

其中,施助者更倾向于提供依赖导向的帮助,但受助者却更希望接受自主导向的帮助。

学者Schroeder等人发现,就算施助者提供的依赖导向帮助没有功利的目的,受助者仍然会萌生消极的感受。

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以自我为主的视角去评判对方,导致施助者和受助者对帮助的感知是不对等的。

可能在施助者眼里,自己是出于好心帮了对方。

但从受助者的视角看,自己因为对对方帮助的依赖,丧失了对自己的控制感,这种失控会降低对自我的能力评价。

我后来也发现,当时前任之所以会将考研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我没有帮到他”,也是因为我的主动帮助,让他对我产生了依赖。

他不知道,或者说不想知道自己其实是有查找资料的能力的。

这个不知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失控”,让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无能。

自觉无能带来的负面情绪,终于在“我考上,他没考上”的结果面前爆发了。

但他又不能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只能将恶意释放给我,他才能重新拿回对自己的掌控感。

最后,接受帮助的负债感,让TA们自觉无力偿还。

不知道你在接受帮助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莫名的亏欠感?

觉得一定要找个时间还回去,不然就显得自己在占对方便宜一样。

华东师范大学认知心理学院团队在研究中发现,接受帮助的人会感受到一种负债感。

这种感受的成分十分复杂,但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具体感受:

内疚感和义务感。

内疚感很好理解,就是你在接受帮助后,可能会觉得会给对方带来麻烦,造成负担;

而义务感就是,在接受帮助后,你会觉得自己必须要偿还这份恩情。

然而除了物质的帮扶外,现实里的很多帮助都是很难去量化的人情债。

当无法量化的人情债越多,受助者越会感觉到负担。

当负担逐渐累积到受助者无法偿还的地步,会让个体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又会进一步加剧TA对自己的消极评价。

研究还发现,当施助者和受助者的地位存在着天然的不平等时,这种无能感会更加强烈,个体很容易扭曲这份感激,将不适转化为嫉妒、敌意。

当随手给予的帮助成了偿还不完的人情债,背后的善意就很难被感知。

你的善良,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天赋,更是一种勇敢的选择。

这代表着,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爱这个世界,去爱遇见的每一个人,并从TA们接纳的欣喜中获得力量。

但水满则溢,月圆则亏。

太轻易的帮助,无形中也打开了受助者的欲望阀门,同时模糊了两个人之间的边界。

也因此,我们得学会让自身的善意,释放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激发对方的恶意回流,也能保护好自己。

以下从心理学角度和大家分享3个方法。

1、学会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恰到好处的帮助》一书里提到:

很多时候提供帮助的那个人,未必能处理好施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平衡。

要接纳对方可能拒绝帮助的事实,放下头脑中期望对方接受帮助的幻想,客观地看待对方所处的情景。

这很符合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理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都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

过度介入他人的课题,将自己放在了救世主的位置上,会打破双方之间的边界,不仅加剧“施-助”关系双方的不平等地位,还会影响自己本该把握的课题进度。

不妨在主动提供帮助前,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是想借助这个机会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吗?

如果对方不愿接受帮助,我会强迫对方接受吗?

如果答案都是的话,建议停止过度散发你的善意。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然,也会有一些和自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需要你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

如果下属的工作完成不了,就会导致你连同你所在的部门绩效受影响;

如果孩子在学习或其他事情上遇到了阻碍,无力独自解决,就需要父母需主动提供帮助。

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少直接提供答案的依赖导向帮助频率,多提供解决方向的自主导向帮助,将做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对方。

比如,当你的同事或者下属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难题,你正好处理过类似的问题时,你可以这么说:

我这边有一份相关的问题文档,你看一下能不能帮到你,有问题的话可以问我。

当父母发现孩子这几天因为学习成绩下滑闷闷不乐时,可以问孩子:

我能感觉到你最近因为成绩下滑情绪不是很好,你觉得我能帮你做什么呢?

随后给出几个选项,帮助孩子梳理当下迷茫的思绪。

如此一来,可能会获得更加意想不到的结果。

3、给帮助设置一个合理的代价。

免费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重视,反而可能会贬低它。

只有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时间,TA才会认真对待这个帮助。

就像借钱时,借钱的人必须打借条,写明什么时候归还,但施助者可以决定这份借条是否有效。

你也可以为你提供的帮助,设置一个合理的期限与代价。

比如,当你给失业的朋友介绍了一份工作,你可以说:“等你拿到工资请我吃顿饭。”

当然,如果你的帮助并不求回报,你也可以要求对方在接受善意后,将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这种合理性的代价既可以降低人情债的负担,又能够将善意无条件地传递下去。

虽然对一个人好可能会激发对方的恶意,但依旧真心地希望大家:

永远不要放弃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曾经看过一句话:

你对别人的爱和善意,最后成全的都是自己。

如果对方也能以真诚回应,那么恭喜你,收获了一个温暖的伙伴。

如果真挚的善意换来的是扭曲误解,恰恰证明这是一段不适合的关系,可以选择放弃。

与其被短暂的恶意干扰,不如为自己还有主动的善良而骄傲。

这意味着,你仍有发自内心怜悯的能力,也有敢于收回真诚的勇气。

不要怕,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变得更加柔软。

总有一天,这份柔软会以更丰盈的姿态回流到你身边,持续地温暖你。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