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遇事“慢半拍”!老祖宗四句话,说透背后大智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21:27 1

摘要:《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前言: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来能成大事者,并非反应多快,而是深谙“缓—定—静—安—虑—得”的六字心法。

真正的高人,赢就赢在遇事那“慢半拍”的功夫里。

《道德经》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率是智慧的大敌,沉稳才是成事的根基。常人遇事,第一反应往往是情绪当头——或怒、或惧、或怨,瞬间被情绪裹挟,言行皆偏。

而真正厉害的人,如古之圣贤,重“止”之功。

曾国藩一生强调“耐烦”二字,处理军政大事时,凡遇急报、谗言、挑衅,必先独坐静思片刻,不立即裁决。他说:“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

这一缓一急之间,藏着的正是“先定后动”的大智慧。

修身心法:

下次遇事先默数三息,不立即回应。

如孔子所言:“三思而后行。”非懦弱,而是让“系统二”的理性,主导“系统一”的情绪。

《庄子·德充符》中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唯有静止的水面,才能照见万物;也唯有澄静的心,才能映现真相。

常人暴露修养的,往往不是日常琐事,而是情绪炸裂的瞬间。

而真正的高人,如北宋名相吕端,被宋太宗评价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即便被人误解、陷害,他亦不急于辩白,总待尘埃稍定,再从容陈情,最终得以保全自身、匡扶社稷。

苏轼在《留侯论》中盛赞张良:“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说的正是这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格局。

修身心法:

情绪将沸时,默念一句:“此事可否待明日再议?”

给自己一个情绪冷却期,避免成为《黄帝内经》中所警诫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之人。

《周易》有言:“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真正的高手,从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因为他们始终着眼全局、思考长远。

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遭小兵误伤,众人皆惧其严惩。

他却淡然一笑:“敌未灭,何怒于友?”

在他心中,抗秦保国才是大局,个人一时荣辱不过微尘。

同样,唐代名臣郭子仪手握重兵,却一生宽厚待人,甚至对屡进谗言的宦官鱼朝恩也以礼相待。

他说:“以直报怨,徒增一敌;以德化之,或可息争。”

后来果然屡次化解危机,功高而主不疑,全身而终。

修身心法:

遇冲突时,试问自己:“三年后,我还会在意这件事吗?”

若不值得,一笑置之。如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常人遭遇挫折,第一反应常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而强者第一反应是自我反省、寻找突破。

明代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在极端困苦中不是抱怨环境,而是向内叩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最终悟出“心即理”,创立心学,影响后世五百年。

这正应了《道德经》那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真正的强大,是战胜自己的情绪、习性与妄念。

修身心法:

凡事不顺时,先别指责他人。

静坐自省:“我能改变什么?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将每一次挫折,视为修炼心性的道场。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那份遇事不慌的定力,并非天生,而是靠日常修行而来。

曾国藩每日必做“静坐”功课,即便军务繁忙,也要抽出一炷香的时间澄心滤思。

他在家书中告诫子弟:“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

孔子亦倡导“吾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提升洞察力与掌控力。

久而久之,便能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遇事中正平和、从容淡定的境界。

日常修习法:

1. 每日一静:晨起或睡前静坐10分钟,观呼吸,止杂念。

2. 事上磨练:处小事如临大事,修一份认真;临大事如处小事,修一份平常心。

3. 读圣贤书:常读《道德经》《论语》《周易》等经典,以古人之智慧,启今日之迷思。

《小窗幽记》中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藏锋芒、守迟钝,以沉稳应万变。

从今天起,练习遇事“慢半拍”:

· 话到嘴边停一停

· 怒上心头缓一缓

· 事到临头定一定

愿你能修得一颗如如不动之心,于纷扰世间,

行稳致远,从容自在。

因为这慢下来的须臾之间,藏着的,是你一生的智慧与福气。

来源:天中微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