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取代了泥泞小路,智能温控大棚里蔬果四季飘香,直播镜头前的村民变身“带货达人”……
站在2024年的春天回望,中国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蝶变。
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取代了泥泞小路,智能温控大棚里蔬果四季飘香,直播镜头前的村民变身“带货达人”……
当基础设施建设的“四梁八柱”已然成型,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上,“人才”二字正成为最醒目的关键词。
一,从“输血”到“造血”:人才点燃振兴引擎;
在浙江安吉的余村,返乡创业青年李娟的故事颇具代表性。
这位90后硕士带着团队开发的“智慧茶园”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结合大数据分析精准施肥,使茶叶亩产增收3000元。
她创立的电商品牌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带动周边300余农户加入合作社。
这只是全国返乡创业人才中的一个缩影——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200万人,创办各类实体超过300万家,带动农村就业超过3500万人。
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经济效益,更在于激活乡村发展的“化学反应”。
在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扎染非遗传承人段树坤联合设计师推出国潮文创产品,让千年技艺登上巴黎时装周。
江苏沭阳的“花木经纪人”王强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云赏花”直播,将当地苗木销往全国200多个城市。
这些案例印证着:当技术、创意与市场思维注入乡村,传统产业就能焕发新生机。
二、人才困局:谁来填补“空心化”之痛
然而,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口依然触目惊心。
农业农村部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虽已达2800万人,但仅占农村劳动力的5.2%。
更严峻的是结构性矛盾:懂技术的“土专家”缺乏市场意识,高学历人才又往往“水土不服”。
在中西部一些县域,乡村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不足30%,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占比不到城市的1/4。
这种困境背后,是城乡发展的“马太效应”
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如同“磁铁”,不断吸引着乡村人才外流。
据统计,2023年全国农村籍大学生中,毕业后选择返乡就业的不足15%。
更值得警惕的是“观念鸿沟”——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68%的95后认为“乡村工作没前途”,这种认知偏差正在加剧人才流失。
三、破局之道: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
① 破解人才困局,需要构建“引育留用”的完整生态链。
在山东寿光,政府推出“乡村振兴人才金十条”,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给予最高50万元贴息贷款,对引进的农业专家提供住房补贴和子女入学绿色通道。
这种“真金白银”的政策激励,使当地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三年增长200%。
② 搭建“产学研”平台是关键
四川成都郫都区与四川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开设“乡村规划师”“数字农民”等定制课程,三年培养实用人才1.2万人。
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又为乡村输送了急需的专业力量。
③ 改善人居环境同样重要
浙江桐庐实施“新乡贤回归计划”,通过建设人才公寓、完善医疗教育配套、打造诗意栖居空间,吸引了300余名企业家、艺术家返乡创业。
数据显示,这些人才带来的项目年创造税收超5亿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
四、未来图景:让乡村成为“人才磁场”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人才战略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短期引进”转向“长期培育”,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从“单一产业”转向“全链赋能”。
在数字技术领域,安徽砀山的“区块链+梨产业”项目,让每颗酥梨都拥有“数字身份证”,吸引了120名IT人才组建团队;
在文化创意领域,贵州雷山的“非遗元宇宙”项目,通过虚拟直播让苗族银饰走向全球,带动2000余名手工艺人增收。
这些创新实践揭示着一个真理: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人口回流”,而是要构建“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生态。
当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当文化创意激活乡土文明,当公共服务缩短城乡差距,乡村自然会成为人才向往的“诗与远方”。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振兴。
唯有让政策的阳光雨露滋养人才成长,让广阔天地成为施展才华的舞台,才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历史性跨越。
当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传奇,中国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璀璨的明天。
来源:荣荣农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