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风采 | 新港海事局房新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19:45 1

摘要:在新港海事局船舶安全检查中心,有一位以“三原色”描绘职业生涯的青年卫士一一房新亮。他扎根业务一线,精研专业技能,以扎实业务水平守护水上交通安全;他积极投身学术,突破认知局限,其研究成果为解决行业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他主动扛起科普责任,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专业知

在新港海事局船舶安全检查中心,有一位以“三原色”描绘职业生涯的青年卫士一一房新亮。他扎根业务一线,精研专业技能,以扎实业务水平守护水上交通安全;他积极投身学术,突破认知局限,其研究成果为解决行业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他主动扛起科普责任,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专业知识,让公众读懂海事、理解海事;他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海事青年“肯学肯干、敢闯敢创、善作善成”的奋斗姿态与担当精神。

“海事蓝”的专业韧性:以 “创新”破“惯性”,做“有温度的执法者”

初入行时,他还是船舶安检领域的“新手”,但他凭借一股肯学肯钻的劲头,将“海事蓝”的沉稳与理性融入日常,迅速成长为业务“能手”。

摸清底数,坚实支撑宏观决策。他以开阔视野深度参与《中国海事局船舶监督工作年报》编制,从汇总全国海事系统船舶监督检查数据到梳理核心指标,为顶层政策设计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前瞻研究,主动谋划新兴领域监管。在“智慧安检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大鹏的指导下,他紧盯航运脱碳技术变革,聚焦风力辅助推进系统“缺乏配套监管标准”的痛点,牵头梳理国际经验,深度参与撰写《关于安装风力辅助推进装置船舶的海事监管分析与建议》并参与草拟相关技术规则新增船用风力主推系统的立项建议,为新兴技术规范化监管提供实践依据。

“学术金”的价值淬炼:以“精进”破“瓶颈”,做“不停步的学习者”

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将“学术金”的纯粹与卓越作为追求,努力将实践中的“问号”变为学术上的“句号”。

攻克语言关,打开国际交流之窗。他坚信“打铁还需自身硬”,利用工作间隙苦学海事专业英语,从术语对照到公约条文,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这份坚持使他通过层层选拔,获得公派参与大连海事大学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办学的海事管理硕士项目的机会。

坚持问题导向,打通学用转化链路。学习中,他始终带着一线难题。课前梳理困惑,课中记录思考,课后带着案例与教授深入探讨。这种“为用而学”的方式让他吃透知识,并为研究积累了鲜活素材。在与韩国海洋大学的“保护海员权益”学术活动中,他结合调研发现问题,紧扣国际公约要求,与中外专家探讨国内社保政策与国际公约的衔接机制,其“数字化背景下利用区块链核算船员社保”的建议被纳入交流纪要,相关内容亦成为其毕业论文的核心研究方向。

理论实践融合,勇夺项目双优佳绩。这份“从基层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钻研态度,让他在求学期间成绩始终稳居项目前列,最终以第一名的优异表现获评“最佳毕业生”;同时其聚焦“国际公约与国内海员社保衔接”的毕业论文,因融入大量一线调研案例、提出的优化建议兼具实操性与前瞻性,一举斩获“优秀论文奖”。

“志愿红”的认知传递:以“匠心”破“局限”,做“海事价值的传播者”

他深知专业的价值在于应用,更在于传播,主动肩负起科普职责,将系统的海事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讲解内容,有效提升了公众对海洋文明的认知与关注。

妙趣科普,斩获大项荣誉。他凭借扎实的业务积累和出色的叙事能力,以《为船舶插上“翅膀”》为题,在2023年交通运输科普讲解大赛中生动阐释现代风帆技术如何助力船舶绿色转型,凭借清晰的逻辑、鲜活的案例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斩获大赛一等奖;随后代表交通运输部出战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与全国各领域顶尖科普人才同台竞技,为交通运输系统赢得行业荣誉。

专业解读,展现海事形象。凭借对航运脱碳领域的深入研究,他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暨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上受邀担任主题展区首席讲解员,向出席活动的部领导及多国嘉宾系统解读我国航运脱碳技术进展与监管创新,其专业且具亲和力的讲解展现了海事人的专业素养;展会期间上级领导对其工作给予了肯定,进一步坚定了其“用科普传递海事价值”的使命担当。

三色交织,绘就新时代海事青年奋斗图景

从船舶安检的“一本记录簿”,到学术研究的“一盏深夜灯”,再到科普赛场的“一支麦克风”,房新亮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将“奋斗”化作一次次具体行动的坚持。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最终汇聚成他职业生涯中最鲜明的奋斗底色。未来,他将继续擎着这支饱蘸三原色的奋斗之笔,在新时代海事事业的壮阔画卷上,以青春为墨、以实干为锋,既书写个人的成长华章,更为海事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供稿:邵光磊 审核:徐念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