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中国人对土地有这样深的情感?“种地DNA”究竟从何时开始觉醒?或许,我们可以从考古发现中找到线索。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孟月
为什么中国人对土地有这样深的情感?“种地DNA”究竟从何时开始觉醒?或许,我们可以从考古发现中找到线索。
9月4日上午,顶端新闻记者探访位于新郑的裴李岗遗址。裴李岗时代距今约8000年,上接旧石器时代末期,下启著名的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奠基的关键时期,标志着华夏大地步入成熟的农耕社会,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晨曦”。
8000年前的河南人,已经会种地酿酒
1977年,新郑裴李岗遗址历经多次发掘,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等遗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写入教科书的“石磨盘”和“石磨棒”。2018年发掘工作重启以来,又发现了黍、粟、稻的种子。
△裴李岗村民李铁蛋送交文化馆的石磨盘石磨棒和村民平整土地时发现的料礓石人骨架
它们的发现证明,早在8000年多前,裴李岗先民就已开始种植并加工粮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永强表示,裴李岗时代是人类从游牧转向定居农耕的关键阶段。裴李岗遗址地处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交汇带,先民在此定居后,生业模式由“攫取型经济”转向“生产型经济”,开始主动种植作物,这一转变对中国早期农业社会形成影响深远。
△植物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中国最早检测出红曲霉酿酒技术的遗址。
△距今7700年前的“尖底瓶”
在裴李岗遗址大多数墓葬中,墓主头旁常陪葬一件陶壶。考古人员从中检出红曲霉,推断其为酿酒所用。酒的出现激发了对粮食,尤其是稻米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
在2023年底裴李岗遗址的新发现中,出土了一件“微缩版”小口尖底瓶,长约10厘米,远小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同类器物。该瓶距今约7700年,很可能用于“制曲”,为探讨裴李岗与仰韶文化源流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
更早在2021年,该遗址还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用红曲霉发酵酿酒的证据。
△乳钉纹红陶鼎
美国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团队在两件陶壶残留物中,检出大量红曲霉菌丝、闭囊壳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证实它们用于酿酒和存酒。同时出土的还有滤酒用的漏器和温酒用的鼎。
“中国古代随葬酒器与饮食器的传统的形成,正源于裴李岗。”李永强说。
裴李岗文化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奠基
仰韶文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艺术浪潮,其影响辐射大半个中国,如一朵重瓣之花灿烂绽放。
而更早的裴李岗文化,覆盖范围亦为广大,是目前所知同期规模最大的考古学文化,已发现遗址170多处。
△鼎
该文化呈现出“以豫中为核心,向外辐射”的扩张态势,尤其向西、向南影响显著。
西进关中盆地,与渭河流域老官台文化交融。东南传播至淮河中游、西南到达长江中游地区,第一次实现黄河、淮河、长江流域文明的互动。裴李岗文化的大扩散,为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奠定重要基础。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表示,裴李岗文化遗址多环嵩山分布,构成中原文化圈的雏形。
仰韶文化与裴李岗文化一脉相承。首先就是文化传统和分布地域的延续,例如仰韶中晚期的巩义双槐树遗址中出现成排墓地,与裴李岗墓地结构类似,体现对祖先崇拜与习俗的传承。
△红陶碗
礼仪制度方面亦见延续。如开创以鼎为核心的陶器组合,经历仰韶时代、龙山时代和夏代的发展,商周时期演变为列鼎制度,说明其文化为后世礼制埋下根基。
具体到“河洛古国”的范围,裴李岗遗址环嵩山分布,而双槐树遗址作为河洛古国的核心,集中在嵩山东北部。
9月底,“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将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不仅是对郑州商城七十年考古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与3600年伟大商文明的深沉对话。手铲释天书,光影溯亳都,邀您共赏“商城之心”发出的古老而辉煌的文化回响。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