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马背上的千年弦音密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03:39 1

摘要:在新疆的草原牧场,每当夕阳为毡房镀上金边,哈萨克族牧民便会抱起一种梨形的弹拨乐器,指尖划过琴弦,流淌出清泉般的旋律。这就是冬不拉,游牧民族的 “草原竖琴”,也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音乐明珠。

在新疆的草原牧场,每当夕阳为毡房镀上金边,哈萨克族牧民便会抱起一种梨形的弹拨乐器,指尖划过琴弦,流淌出清泉般的旋律。这就是冬不拉,游牧民族的 “草原竖琴”,也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音乐明珠。

冬不拉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 3 世纪。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第 38 窟的壁画上,一位伎乐人正怀抱一把 “短颈五弦琴”,其梨形音箱与细长琴杆的造型,与现代冬不拉如出一辙。考古学家推测,这种乐器最早可能是草原游牧民族的 “火不思”(突厥语 “胡拨四”),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传入中亚,又在哈萨克族手中完成了本土化蜕变。

喀喇汗王朝时期(840-1212)的文献《福乐智慧》中,多次提到一种名为 “dombra” 的弹拨乐器,学者认为这就是冬不拉的直系祖先。当时的诗人用 “琴弦上流淌着草原的星辰” 来形容它的音色,可见其已成为游牧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直至 19 世纪,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库尔曼哈孜创作了《阿克加尔》等经典曲目,让冬不拉从口头传统走向艺术殿堂。

琴身:传统冬不拉用一整块松木或桦木挖空制成,音箱形似哈萨克族的马奶酒皮囊,共鸣箱上的圆形出音孔装饰着几何纹或羊角纹,既增强共鸣,又象征游牧民族对自然的崇拜。现代改良版加入枫木背板,音色更通透,甚至衍生出电声冬不拉,适应舞台演出需求。琴弦:最初用羊肠或骆驼筋制成,如今多为钢丝弦。两根弦按四度定弦(如 A-E 或 D-A),左手按品,右手用拨片或指尖弹奏,音域可达三个八度,既能模拟马蹄的踢踏,也能演绎情歌的缠绵。琴头:雕刻着鹰翅、鹿角等图腾,哈萨克族认为鹰是草原的信使,鹿角象征力量与长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阿迪力汗・阿不都拉制作的冬不拉,琴头镶嵌着彩色玛瑙,每一道纹路都讲述着哈萨克族的迁徙史诗。

冬不拉的演奏是一场即兴的生命对话。牧民席地而坐,琴身斜倚右腿,左手在琴杆上翻飞如游牧的手势,右手拨弦时,指甲与琴弦的摩擦声仿佛掠过草原的风。东部哈萨克族擅长 “阿肯弹唱”,用食指和拇指交替弹奏,节奏轻快如春季的溪流;西部的 “江布尔弹唱” 则加入中指和无名指,扫弦时如万马奔腾,琴杆撞击大腿的 “咚咚” 声成为天然鼓点。

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冬不拉是不可或缺的 “家庭成员”:婴儿在《睡吧,我的宝贝》的摇篮曲中入睡,青年用《黑走马》的欢快节奏表达爱意,老人在《怀念祖先》的深沉旋律中追溯历史。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哈萨克族艺人用冬不拉现场演绎《天山之春》,琴弦颤动间,观众仿佛看见草原上的白云在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冬不拉的传承曾面临断代危机。传统的 “口传心授” 模式难以适应快节奏生活,许多即兴创作的 “阿肯弹唱” 曲目濒临失传。但近年来,新疆额敏县设立 “冬不拉文化节”,当地小学开设校本课程,孩子们用冬不拉弹奏《孤勇者》等流行歌曲,让古老乐器与 Z 世代对话。

在抖音、B 站等平台,95 后艺人叶尔波力用冬不拉改编《千本樱》,琵琶轮指技巧与冬不拉的 “敲弦” 技法碰撞出奇妙火花,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哈萨克斯坦将每年 3 月 21 日定为 “冬不拉日”,全球哈萨克族音乐人通过云端合奏《永恒的草原》,让这把马背上的乐器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

冬不拉的两根弦,一根是历史,一根是未来。它曾陪伴成吉思汗的西征大军跨越欧亚,琴弦上记录着草原帝国的兴衰;如今又在 “一带一路” 的倡议中,成为连接中亚的文化桥梁。哈萨克族谚语说:“冬不拉是牧人的第二张嘴”,每一个音符里,都藏着毡房的炊烟、迁徙的路径和星空下的哲思。

当我们在都市听到冬不拉的旋律,听到的不仅是乐器的声响,更是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从草原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冬不拉始终用琴弦书写着游牧民族的生命诗篇。正如新疆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巴哈提别克所言:“只要草原还在,冬不拉的琴声就不会停止。”

来源:精选曲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