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至今记得那个清晨,父亲将最后一袋稻谷装上板车时,天空还是鱼肚白。那是1992年,交公粮的最后一年。村里的土路上,一辆辆板车排成长龙,车轮碾过黄土的吱呀声,像极了一个时代的叹息。父亲用粗糙的手掌抚过粮袋,喃喃道:“皇粮国税,天经地义。”那时的我不会想到,这道延
我至今记得那个清晨,父亲将最后一袋稻谷装上板车时,天空还是鱼肚白。那是1992年,交公粮的最后一年。村里的土路上,一辆辆板车排成长龙,车轮碾过黄土的吱呀声,像极了一个时代的叹息。父亲用粗糙的手掌抚过粮袋,喃喃道:“皇粮国税,天经地义。”那时的我不会想到,这道延续两千年的“粮道”,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局。
交公粮的日子是乡村的集体记忆。粮站前总是人声鼎沸,会计的算盘噼啪作响,检验员用探粮器插入麻袋的瞬间,每个农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等级差一级,可能就是孩子半年的学费。这些粮食将沿着驿道、河道、铁路,汇入国家的粮仓,滋养城市的生长。农民用最质朴的方式,在黄土地上书写的爱国篇章。
转折发生在2006年。那天村里的广播反复播放着一个消息:农业税取消了。老人们最初不敢相信:“种地纳粮,自古如此啊!”当确认这是真的时,许多老人蹲在田埂上,望着绿油油的禾苗默默流泪。我的父亲特意打了二两白酒,对着祖辈的牌位举杯:“听见了吗?以后种粮不用交税了!”这一刻,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
。
新时代的农业变革远超想象。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画出绿色轨迹,手机APP随时显示土壤墒情,电商直播让我们的杂粮卖到了北上广。去年,合作社引进了智慧农业系统,我在控制室里看着大屏幕上的数据流,忽然想起父亲那代人手捧泥土靠经验判断肥力的场景。两代农民,隔着一个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最让我感慨的是“农民”二字内涵的巨变。我们不再只是粮食生产者,更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旅游让我们家的老院子成了网红民宿,绿色农业让每亩地收益翻了三番,合作社模式让我们有了与市场议价的能力。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用电商平台把家乡的小米卖出了国际价格,这在交公粮时代简直是天方夜谭。
从交公粮到拿补贴,从面朝黄土到智慧农业,我们这代农民见证了中国农村最深刻的变革。这条“粮道”的变迁,折射的是一个古老农业大国走向现代化的艰辛与辉煌。当我开着拖拉机在万亩示范田里耕作时,常会想起父亲拉板车交公粮的背影。两个影像在时光中重叠,诉说着中国农民从奉献者到受益者、从传统到现代的命运转变。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耕耘的方式和意义已经天差地别。从“交公粮”到“金穗卡”,变的不仅是称谓,更是整个农业的底层逻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这条洒满汗水的粮道上,终于长出了属于自己的金穗子,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来源:平安是福6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