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股长牛、慢牛的信心越来越足,只是现在很多资产位置已经不低。我们之前强调的关注大盘股补涨机会,目前来看也涨起来了。
最近股市有点调整的态势。
在3800点上方调整,每一步都踩得人心痒又心慌。
不过,牛市多震荡,回顾这轮行情,几次小回调后确实都踏着小碎步继续往前走了。
A股长牛、慢牛的信心越来越足,只是现在很多资产位置已经不低。我们之前强调的关注大盘股补涨机会,目前来看也涨起来了。
这时候还想参与的朋友就会有点难受,不知道还能买点啥。
有这种纠结的心理,归根到底还是“怕”,既怕踏空,又怕调整。
应对这种“既怕又要”的想法,“固收+”产品会是个不错的解法。
既能借势股市机遇,又有债券防守托底,不在牛市中缺席,也不在波动中裸奔。
01
满足“既怕又要”需求的“固收+”
固收+,顾名思义,就是在债券的基础上“+”其他资产。“+”什么?这很关键。比较常见的做法是+股票、+可转债。
但目前可转债已经非常“贵”了。
8月22日,百元平价溢价率均值29.42%,创2017年以来新高;26日,转债市场价格中位数达135元以上,创2017年以来最高水平,整体性价比和弹性都明显透支。
所以,当下挑选“固收+”产品时,可以考虑那些转债仓位低一些的基金。
于是,我们在二级债基、偏债混基、灵活配置型基金中,筛选出2024Q4以来股票占比20%以下、2025Q2可转债占比30%以下,同时基金规模大于5亿,近一年回撤在5%以内的基金。
这些“固收+”基金既保留了一些进攻性,同时含权量又不至于太高,防守能力强,能较好地满足大家“既怕又要”的需求。
这样的基金有近200只,还是比较多,所以我们进一步提高入选条件,选出近1年业绩排名TOP20的产品。
可以看到,这些选出来的基金收益率都在6%以上。
一眼扫下去,“广发”挺显眼的,有3只产品上榜,是上榜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分别由张芊和曾刚管理,都是“固收+”里的超级实力老将。
接下来,我们分别看看这两位基金经理管理的3只“固收+”产品。
曾刚管理公募年限超过17年,见过固收江湖里的各种大风大浪,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市场的固收产品冠军。
其管理的广发恒享一年持有(A类013967;C类013968),今年以来收益率8.12%,相对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有2.63%的超额;
广发集优9个月持有期债券(A类012330;C类012331),今年以来收益率6.17%,相对万得混合债券指数有1.86%的超额。
曾刚的投资风格,很适合追求稳健均衡的朋友。
他早期做过宏观研究,非常注重资产配置。他曾说到,资产配置远大于任何一项单项资产。
从他全部在管产品合并股票持仓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分散在周期、TMT、消费、医药等行业上,在股票配置层面进一步分散了风险。
并且,由于宏观研究基础扎实,曾刚会依据基本面等情况判断趋势,灵活调整股票仓位。
比如,今年4月关税冲击后,曾刚坚定认为股市将强势反转,于是将股票仓位从2025Q1的12.06%提升至Q2的19.86%,在行情到来时能快速调整、捕捉战机。
同时,对于“+”的部分资产,他不只投股票,也将部分仓位投资可转债。
他在2025年中报中提到,上半年中证转债指数涨幅超过7%,受益于正股走强,超过50只可转债实现强赎,可转债存续规模减少近800亿元。
因此,他在6月便着手调降可转债仓位,2025Q1可转债仓位19.37%,2025Q2已经降到7%。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万得可转债等权指数从8月26日以来累计跌去近6%,一些高配可转债的基金净值也出现回撤,但曾刚的产品净值最近调整不大,较好地避开了这波可转债的大幅回调。
通过可转债的操作可以看出,曾刚对市场趋势的判断真得很敏感。
再看张芊,巧的是,我们今年盘点里提到她的次数还挺多的。
张芊是广发基金的老将,从业已有24年,管理公募基金超过12年,是行业中少有的能股能债的基金经理。
这次上榜的是她的代表性产品——广发聚鑫债券(A类000118;C类000119),任职以来(2013/7/11-2025/9/1)累计回报率186.48%,年化回报9.03%,期间最大回撤为16.35%,这期间经历几轮牛熊迭代,这收益风险比完全值当。
从过往持仓可以看出,张芊的风控意识很强。
在股票上,张芊擅长用成长股来捕捉超额收益,但在股票涨幅过高、有一定风险时,她又能及时离场,严格控制风险敞口。
比如今年二季度,张芊继续持有科技和智能制造领域的龙头股,但对涨幅较大的人工智能和创新药标的适当止盈,同时适当增加了对红利品种、有色等持仓,稳健属性拉满。
同样地,在可转债上,张芊也及时做了适当止盈。
2024年末,广发聚鑫债券A的可转债占比16.4%,到2025Q1、2025Q2分别降至13.82%、11.18%,较好地控制了风险敞口。
在9月1日,广发聚鑫债券A净值又创新高,再次经历住了考验。
也正因为其稳健且不失锐度的业绩表现,她的产品深受机构投资者信任。
2025Q2中报显示,广发聚鑫债券A被机构持有近70亿份,是本次TOP20榜单中机构持有份额最多的产品。
02
“+”在港股上的“固收+”,很香
除了收益又好又稳,我们发现这3只基金还有一个共同的亮点——能投资港股市场!
近1个多月以来,A股势头很猛,反而是前期牛气轰轰的港股处于盘整状态。
但就像我们之前强调的,港股后续迎来补涨的概率比较大。
国内经济复苏稳步推进是内生逻辑,而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则是继续上涨的根本动力。
首先是外资开始买买买了。据华泰证券的梳理,EPFR口径下,今年以来(截至8月20日)外资流入港股约52.2亿美元。
其次,美联储9月降息的概率比较大,而港股对海外流动性比较敏感,美元走弱使得港股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更大了。
与此同时,南向资金也买爆港股。9月2日,南向资金净买入92.81亿港元,年度净买入额超1万亿港元,创下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的最高纪录。
所以,港股后续大概率还有上涨空间。那么,“+”在港股上的“固收+”,未来表现就很值得期待。
我们之前盘点持有港股的“固收+”基金时就发现,广发有蛮多产品都配置了港股。
最近,我也看到招商证券的一篇研报,梳理了那些有港股增强含权债基的基金公司,其中,广发基金的港股增强含权债基规模最大,达到138亿,数量12只。
刚提到广发的这3只“固收+”基金,都能投资港股。
张芊在广发聚鑫的2025年中报中明确提到,在权益方面,组合维持了较高的配置比例,尤其是对港股的配置;截至2025Q2末,港股配置比例达到8.12%,抓住了腾讯控股、信达生物等优质港股的上涨机会。
曾刚管理的广发恒享一年持有和广发集优9个月持有,今年以来也提高了对港股的配置,差不多正好在港股起飞时加仓进场,也再次印证曾刚对趋势把握的精准。
除了榜单的这3只基金,广发旗下还有其它能投资港股的“固收+”,长期表现其实也很不赖。
比如邱世磊管理的广发恒裕一年持有(A类 016830;C类016831),近1年业绩12.48%,区间最大回撤仅3.3%,业绩和稳定性都不错,只是目前规模不到5亿,所以没出现在TOP20里。
2025Q2,这只基金的港股投资市值占基金资产总值比7.42%,抓住了山东黄金(港股)、泡泡玛特、联想集团、小米集团等新消费、新科技的机会。
另一位10年实力老将张雪管理的广发恒通六个月持有(A类010036;C类010038),二季度在港股主要布局在招金矿业、阿里巴巴、波司登等不同赛道的股票上,期间股价表现都不错。选股眼光独到,所以长期业绩还挺好。
自张雪接手该基金以来(2022/4/13-2025/9/1),期间虽然经历了2022~2023年的熊市大低谷,但也拿下任职以来近24%的收益,最大回撤只有8.5%,带大家较好地躲避了漫漫长熊。
这些“固收+”基金,既有股债搭配的分散配置,也有A股、港股两地市场的分散,大家可以关注起来。
而且,曾刚、张芊、邱世磊、张雪都是投资10年以上或近10年的固收老将,应对市场波动经验充足,当下越是害怕和焦虑的投资者,越可以从中找到安稳的感觉。
总之呢,信心要有,但也不要冲动,现在踏踏实实配点安稳的“固收+”,在稳健中期待下一波行情,就挺好。
来源:拾三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