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茅台集团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贵州茅台67821股,耗资约1亿元。这只是茅台集团计划中30亿至33亿元增持计划的一小部分,旨在展示对上市公司长期发展前景的坚定看好。
茅台集团短短三天内火速增持1亿元,但这并没能掩盖住飞天茅台价格跌破2000元、社会库存高达7-8亿瓶的残酷现实。白酒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的阵痛。
9月1日,茅台集团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贵州茅台67821股,耗资约1亿元。这只是茅台集团计划中30亿至33亿元增持计划的一小部分,旨在展示对上市公司长期发展前景的坚定看好。
然而,这场被高调宣传的增持行动背后,却是茅台创下2015年以来最低增速的尴尬事实——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16%,净利润增长8.89%,以及整个白酒行业面临的深度调整。
1
输入增持行动与业绩放缓,信心护航还是危机信号?
茅台集团此次闪电增持行动犹如一剂强心针,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引发市场强烈反响。9月1日启动的1亿元增持仅是30-33亿元计划的开端,这种“公告即行动”的罕见效率,展现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坚定信念。
从历史维度看,这是茅台集团继2022年末至2023年上半年17.45亿元增持后,规模更大的一次市值管理行动,配合此前完成的60亿元顶格回购,形成“增持+回购”的双重护盘组合拳。
不过,靓丽的资本操作难掩业绩增速放缓的隐忧。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9.16%的营收增速和8.89%的净利润增速,创下十年来新低,特别是二季度5.25%的净利润增幅,与2024年同期15%以上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放缓背后,是飞天茅台终端价跌破2000元心理关口、社会库存积压7-8亿瓶的行业困局。数据显示,茅台酒收入占比仍高达84.6%,但系列酒增速已降至4.69%,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在行业调整期被放大。
从战略层面解读,这次增持至少释放三重信号:
其一,作为行业风向标,茅台试图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稳定市场预期。历史上,茅台曾在2012年塑化剂风波和2020年疫情冲击时逆势增持,最终都引领行业走出低谷。
其二,配合“十四五”规划中市值管理的要求,展现龙头企业责任担当。
其三,为正在推进的国际化战略和数字化转型争取缓冲时间,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虽占比仍不足10%,但增速显著高于国内。
但市场疑虑同样不容忽视。首日增持仅占总股本的0.0054%,若按此进度完成30亿目标需时过长,可能削弱信号效应。更关键的是,当前增持面临的环境与以往不同:一方面,白酒消费人口结构变化导致需求端持续承压;另一方面,新零售渠道变革使传统经销体系受到冲击,上半年直销渠道占比提升至45%,渠道重构带来的阵痛仍在持续。
行业分析师指出,茅台此刻的增持犹如“寒冬里的火把”,既照亮前路也暴露困境。短期看,确实能起到市值稳定器作用,8月29日增持公告发布后,茅台股价迅速重夺“A股股王”宝座。
但中长期而言,企业需要证明增持不只是“止血”举措,而是配合产品创新(如茅台冰淇淋、酱香咖啡等年轻化产品)、渠道优化(数字营销平台“i茅台”日活突破800万)等实质性转型的配套动作。
《观澜商业评论》认为,这场价值30亿的信心博弈,本质上是对白酒行业周期判断的押注。茅台集团选择在增速低谷时加大投入,既是对其品牌护城河的自信,也暗含对行业即将触底反弹的预判。但投资者更期待看到,增持行动能转化为推动改革的动能,而非仅仅停留在象征层面。毕竟,当7-8亿瓶社会库存需要消化时,资本市场的信心最终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动销数据来支撑。
2
行业寒冬与茅台困境,价格体系崩塌中的艰难转型
毋庸置疑,白酒行业正经历2012年塑化剂风波以来最严峻的调整周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缩减至887家,同比减少100家,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的同时,整体产量同比下降5.8%至191.59万千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销售收入微增0.19%至3304.2亿元的背景下,行业利润总额却下滑10.93%至876.87亿元,呈现出典型的“量价齐跌”特征。
头部企业的业绩分化印证了行业寒冬的残酷性。在已披露半年报的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仅有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等6家企业维持个位数微增,而洋河股份35.32%的营收跌幅和45.34%的净利润暴跌,创下其上市以来最差半年表现。
区域酒企的处境更为艰难,口子窖20.07%的营收下滑与天佑德酒11.24%的负增长,反映出中端市场正在经历剧烈洗牌。
茅台作为行业风向标,其价格体系的崩塌更具警示意义。飞天茅台批发价从年初2300元/瓶跌至1830元/瓶,不仅击穿2000元心理防线,更引发全产品线价格倒挂。茅台1935终端价腰斩至指导价的42%,台源酒等大众产品也陷入“卖一瓶亏一瓶”的困境。
这种系统性价格坍塌的背后,是7-8亿瓶社会库存形成的“堰塞湖”——按现行消费速度,仅消化现有库存就需要2年以上周期。
行业困局源于三重压力的叠加:首先,消费结构剧变使政务商务需求占比从40%降至不足25%,而个人消费更趋理性,主流价格带下沉至100-300元区间;其次,新零售渠道革命冲击传统经销体系,上半年白酒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飙升至900天,较上年增加10%;再者,“禁酒令”等政策调控持续发酵,宴请场景收缩导致高端酒消费动能衰减。
面对危机,头部企业正尝试不同突围路径。汾酒通过“一带一路”沿线700余场推广活动开拓海外市场,其海外收入增速显著高于国内;五粮液则采取“控产调结构”策略,动态调整核心产品产能。
而茅台的选择更具象征意义——加速推进年轻化转型,冰淇淋、酱香咖啡等创新产品已贡献约5%营收,数字营销平台“i茅台”日活突破800万,试图在传统业务之外培育新增量。
这场深度调整本质上是对白酒行业商业逻辑的重构。当库存周转天数成为比毛利率更关键的指标时,酒企必须重新审视“压货式增长”的弊端。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58.1%的经销商面临库存增加和现金流压力,这意味着渠道去杠杆将成为未来两年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茅台价格体系的修复不仅关乎企业自身,更将决定整个行业何时能走出“L型”调整底部。
3
路径依赖与战略困局,老套路难解新问题
面对行业调整,茅台管理层似乎仍在走“停货、提价、饥饿营销”的老套路。8月,茅台推出了25568瓶定价为7000元的五星商标纪念酒,500ml(1×4)整箱新包装规格茅台酒,以及定价为998元的茅台1935(高端)新品。
这种高频推新策略已演变为“月月有新品”的机械式创新,上半年累计发布17款新品,平均每10天就有一款产品面世,其创新效率与腾讯游戏皮肤更新节奏相当,但市场反响却大相径庭。
产品线过度扩张正在消解茅台的核心价值主张。从千元级的茅台1935到百元档的台源酒,全价格带覆盖策略使茅台产品总数突破200个SKU,直接导致两大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主力产品飞天茅台批发价跌破2000元关口,1935等次高端产品价格腰斩,反映出品牌溢价能力持续衰减;另一方面,7-8亿瓶社会库存形成的“堰塞湖效应”,使得通过常规控量手段维持价格体系的做法彻底失效。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茅台系产品渠道库存周转天数已达行业平均水平的3.2倍,这种“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正在重塑消费者对茅台稀缺性的认知。
更深层次的战略困局在于三个维度的能力错配:首先,创新资源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2025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5%至12.8亿元,但新品贡献营收占比不足5%,远低于帝亚吉欧等国际酒企30%的创新产品收益占比。
其次,渠道变革滞后于消费场景迁移,尽管“i茅台”数字平台日活突破800万,但传统经销商体系仍承担着75%的销量,新旧渠道的利益冲突加剧。
第三,年轻化转型陷入形式主义,冰淇淋、酱香咖啡等跨界产品虽制造话题,却未能形成可持续的消费习惯,Z世代消费者复购率仅为传统客群的1/8。
这种战略摇摆带来的行业生态破坏更为深远。茅台凭借品牌和资本优势实施的“降维打击”,已导致区域酒企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42%萎缩至2025年的28%。行业集中度CR3突破60%的同时,创新活力却显著下降,2025年上半年行业新品数量同比减少37%,研发投入强度降至1.2%的历史低点。
这种“强者愈强、创新愈弱”的马太效应,与日本清酒行业1990年代调整期的失败轨迹高度相似。
破局之道或许藏于茅台尚未充分激活的三大潜力:基酒储备优势(现存基酒可供勾调未来10年产品)、文化IP价值(茅台镇非遗技艺未被充分挖掘)、国际化潜力(当前海外收入占比不足10%)。
正如帝亚吉欧通过收购实现品类多元化,保乐力加借力文旅融合突破增长瓶颈,茅台需要从“产品制造商”向“生活方式服务商”转型。行业调整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传统路径依赖成为增长桎梏时,真正的战略重构才刚刚开始。
来源: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