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武帝征伐完毕后都会动用汉朝的力量把人口迁移过去,然后建城,所以被占领的区域基本不会叛变,而李世民赢了以后不会大动干戈把唐朝人口迁移过去,说到底打赢他们后还是由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等李世民死后,他们缓过来了,该反叛还是会反叛,但是前期大唐实在是太强了,哪怕李世民
泪水打湿数据线,边刷头条边触电,师友们好,我是轻尘,一个不太正经的历史小编,今日话题:“为什么同样是开疆拓土,汉武帝越打越穷,唐太宗却是越打越富?”
汉武帝征伐完毕后都会动用汉朝的力量把人口迁移过去,然后建城,所以被占领的区域基本不会叛变,而李世民赢了以后不会大动干戈把唐朝人口迁移过去,说到底打赢他们后还是由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等李世民死后,他们缓过来了,该反叛还是会反叛,但是前期大唐实在是太强了,哪怕李世民死了也不是那些异族能打得动的,但这也导致中后期大唐实力衰弱后谁都能踩一脚。
历史证明,汉武大帝才是正确的!
汉武帝剧照
同样是推动王朝疆域扩张,汉武帝时期大汉财政日渐枯竭,唐太宗时期却能实现“越打越富”,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开疆拓土,汉武帝越打越穷,唐太宗却是越打越富呢?
汉武帝走的是“实控式扩张”,这是其“越打越穷”的关键。他对匈奴等外族的征伐,并非仅停留在军事胜利,而是追求“占领即实控”——每攻克一片区域,都会动用大汉朝的力量筑城设防,同时从内地大规模迁移人口充实边疆。这种“移民实边”的政策虽能彻底将新领土纳入王朝直接管辖,让被占领区域基本杜绝叛变的可能,汉朝疆域内的新领地始终受朝廷掌控,但移民安置、城池修建、边疆驻军的粮饷供给,都需要巨额的财政支撑,这直接导致了汉朝财富的持续消耗,陷入了“越打越穷”的困境。
反观唐太宗,采取的是“羁縻式的制衡”策略,这使其在扩张中能降低成本、甚至实现收益。李世民在军事胜利后,很少大动干戈迁移本国人口实边,而是保留异族原有的部落结构,让其“自治管理”;同时擅长扶持弱小部落制衡强敌,比如灭突厥后扶持突骑施部落,通过这种“以夷制夷”的方式维持边疆的秩序。这种模式无需承担沉重的移民与基建成本,还能通过异族部落的臣服与纳贡获取收益,因此呈现出了“越打越富”的表象。
李世民剧照
汉武帝的“实控策略”为汉朝奠定了长期稳定的边疆基础,即便到了汉朝末年,无论是王莽篡汉还是三国群雄割据,北方游牧民族也仅敢劫掠、不敢大规模南征,始终处于被压制的态势,真正实现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威慑力,其功绩惠及后世千百年,为秦汉构建大一统框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而唐太宗的“羁縻策略”则为唐朝埋下了深层隐患。他虽允许异族自治,甚至任用异族并授予兵权,短期内维持了边疆稳定,但也让异族保留了实力——李世民在位时,唐朝的国力强盛足以压制反叛,可一旦王朝实力衰弱,这些异族便会伺机而动。比如吐蕃被唐朝扶持后逐渐壮大,百多年间持续侵犯,两次攻破长安;唐中后期更是陷入了“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的耻辱局面,与汉朝末年“无对外败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历史评价往往超越短期得失:汉武帝的“穷”,是为大一统王朝的长期稳定付出的成本,其移民实边、直接控土的举措,真正巩固了疆域,堪称“千古一帝”的远见;唐太宗的“富”,更多是短期策略带来的收益,虽让他成为“合格的君王”,但其政策为唐末的悲剧埋下了祸根,称不上“千古一帝”的深远格局。两种拓土模式的差异,也印证了:真正的开疆拓土,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于能否为后世埋下长治久安的根基。
万里长城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吧,感谢观看。
祝情长久,事如意,人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轻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