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军占领河南新乡,在新乡城内,拍下了20张罕见老照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5:11 1

摘要:三十年代的河南新乡,说起来,那跟今天差得太远了。你脑子里有那种“宁静岁月”的画面吗:一条老街,门口晒着麦子,孩子在巷子头打油拧绳,大人们在院子里喝井水、拉家常。可真到了日军侵占的那阵,满眼净是颓废和伤痕。别说谁家昨儿才添了新窗帘,谁家香炉冒烟,炮弹一落下,什么

三十年代的河南新乡,说起来,那跟今天差得太远了。你脑子里有那种“宁静岁月”的画面吗:一条老街,门口晒着麦子,孩子在巷子头打油拧绳,大人们在院子里喝井水、拉家常。可真到了日军侵占的那阵,满眼净是颓废和伤痕。别说谁家昨儿才添了新窗帘,谁家香炉冒烟,炮弹一落下,什么都成了灰。城里头一片阴沉,百姓东奔西跑,不知道下顿饭能不能吃上,又怕一觉醒来家都不见了。

其实很多人,直到今天翻出几十年前拍的黑白老照片,才真的敢相信:当年的新乡,是真挨过那一茬苦的。那些镜头里的残墙破瓦、一地老少正艰难地走路,那不是戏里演的,更不是谁家的旧货市场。你甚至能看到城门外,有人抱着孩子、肩上扛着锅,像是这辈子全凭那口“锅”活命了。孩子偶尔会闹腾,说不定是饿急了。有个照片,后头跟着小姑娘在地上打滚,旁边大人累瘫了,好一点的“家当”全塞在大麻袋里。你说那是不是比电视剧更扎心?可他们表情大多是麻木的,救命要紧,情绪都被割裂在每一步路上。

那时新乡的街上,有种沉默的紧张感,像你吃饭的时候老是往门外看,一声枪响,大家都停下筷子。最难的是心头的慌。那些年,日本兵行进进城的照片,不知道哪家相馆还藏着一份。士兵们队列笔直,步伐重得像踩在你胸口。别看他们个头不高,动作干脆,时不时有人回头对旁边老百姓笑,其实笑里藏刀。每次经过医馆或者粮仓,村民就会偷偷合掌希望别被盯上。听我姥姥讲过,许多粮店一夜之间就换成了“东洋字号”,米面翻倍,谁敢争?你敢说一句闲话,下场就是被拉出去批斗,打也白搭。更邪乎的是,有时候那些兵还要求乡里的年轻小伙帮他们抬物资,不给饭,只让干最累的活。后来大家只要听见日军开口,能逃就逃,剩下硬扛的,全是有老人孩子拖累,舍不得丢下一家人。

那年月,路上连狗都饿瘦了。妇女抱着娃,男人推着板车,满脸的冻疮。冬天更难熬,个个裹得像粽子。有张照片里,小孩穿的裤子满是补丁,身边的大人看着天边发呆,像在琢磨这一辈子还能不能翻个身。小地方的生意也勉强凑合,有人靠摆摊卖些土布、玻璃钮扣,甚至用烂纸糊成小玩具。有个西服笔挺的男人,拿了点小玩意儿在街边吆喝,三个孩子围着看,一个问“叔,这好玩吗?”男人勉强笑着,心里怕不是想的就是今天有无饭吃。新乡那时候,谁家能有一辆手推车、几袋杂货,都比别人强点。但说到底,那是苟且,不是真正的日子。

日本人的“算计”,放在今天看叫产业垄断。可那时,没有哪个新乡人敢叫板。铁路被彻底改成军用,各种物资大白天就给拖走了。听说当时新乡火车站里,堆满了抢来的粮食和机器,铁路工人大多成了伪装日本兵的苦力,有的穿上被扒下的棉袄,还要给日军擦皮鞋。那些日本兵,个个穿得严实,帽檐压低,有几位还多带一副护目镜抵挡风砂。城墙上,有裂缝,但谁也舍不得修补,因为谁修,谁就得付出代价。

有趣的是,旧照片里常能看到孩子和大人在一起,这个画面像解开了苦难的某部分。孩子们偶尔能玩起来,聚众玩泥巴、扔石子,身后大人全是死寂的表情,像在守着一点点“正常”的气息。只是没人知道下一分钟,外头枪声和嘶喊会不会把游戏打碎。有人说那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其实那就是绝望前的盼头。

说起来,日本那次入侵,背后有种贪婪和焦虑混杂的味道。他们占了新乡,不只是满足好战心理,还盯上了这一片的商贸和粮食。新乡的地理,一脚能进京,一脚能进豫,火车站就是关卡。所以日军不光要占城,更打算改造车站,把客运、货运全整合为自己的后勤基地。百姓看得明白,但没办法。有的老人甚至说:“咱连逃都不知道往哪逃。”不少家里没钱的人,带着全家老小,走到哪里算哪里,田埂边、河岸头,都成了家的临时所在地。有时候,屋里人还在商量下一顿去哪找食物,屋外已经是日本兵打探的脚步。

城门或老街那头,总有拉纤的汉子,日子苦得像旧席子。日军还学精了,强征当地人给他们干苦力、抬东西、搬运。你别看照片里两个汉子推着大袋子,实际上是在帮日军忙活。旁边的伙计拉着黄包车、板车,只要跑得快就多赚一点,可是赚的也是苦力钱,和命运比起来都太轻了。老一辈的人都说:“那时候街头上,看见穿洋服的、有力量的,也一样被抓去帮忙,身边人见了也只能装作没看到。”

日本人的残酷,比照片更真实。打起杨井村那一仗,坦克和马队一起冲进村,谁敢泪眼婆娑阻拦,一律不留情面。据说那年头,杨井村几十名百姓就被枪杀,乡亲们一夜间添了白发。日军排成队列,大马高头,铁盔闪亮,后头是骑兵和掩护步兵。村村通“日语”,镇镇传哭声。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彻底被压垮。新乡各处悄悄地开始组织抗日活动。你说热情吧,那是苦出来的。有人在田头举着横幅,农民们戴着草帽,刚从地里拔出来的泥巴还粘在裤腿上。待在一起,三五成群地商量怎么给日军添堵。有次我外爷讲,有位老汉被日本兵绑走,又被乡亲们夜里偷救出来,算是拼了条命。大家聚集时眼里只有仇恨,谁都盼着能把这帮人赶走,哪怕全村搭进去。

真让人膈应的是,日军有时候还特意摆拍“伪装成中国人的幸福生活”。三位穿着中国农衣的日本士兵在井边摆拍,有的假装打水,有的擦汗。其实谁心里不明白?那是让外面世界“看着新乡很和平”,本质上就是掩盖罪行。说到底,那层“入乡随俗”的皮,穿得再像,少了内里的善。

翻回头来看新乡,一片土地,是从唐朝就有故事的。卫河绕城流了一千多年,火车站自京汉铁路建成后,成了南来北往的要道。不少老照片里,东城门拱形壮观,旁边就是低矮的民居与商铺,孩子在附近追着鸡跑。那是和平时的样子。

乱世里这一切都被打碎。照片只是定格了瞬间,真正的苦难藏在时间里。我们如今还能看到这些老照片、听老人唠叨,都说明:那段历史没那么轻易被忘掉。苦,是苦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只是到了今天,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没有那场劫难,新乡会不会是更宽阔的城,老街上是不是还能飘着去年腌的咸菜味?

有些事说不透,照片能保留住一点点残存的记忆。历史不会自说自话,得我们一茬茬记着,别让今天的和平空转在习惯里。谁都知道,活着不容易,懂得珍惜更难。

来源:欢快小鱼D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