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每年由于虫害造成的果蔬损失高达25%,尤其是抗性小虫方面,发生种类复杂、繁殖速度快、隐匿性强、抗性成倍增加,已经成为我国果蔬种植中的头号难题。“六小虫”是一个在中国农业和果蔬领域常见害虫的俗称,它指的是一类体型微小、繁殖速度快、危害严重且防治难度大的农业害
我国每年由于虫害造成的果蔬损失高达25%,尤其是抗性小虫方面,发生种类复杂、繁殖速度快、隐匿性强、抗性成倍增加,已经成为我国果蔬种植中的头号难题。“六小虫”是一个在中国农业和果蔬领域常见害虫的俗称,它指的是一类体型微小、繁殖速度快、危害严重且防治难度大的农业害虫。
蓟马:体型微小,细长的锉吸式口器专害植物幼嫩组织(嫩叶、花、果),导致叶片皱缩变硬、花朵脱落、果实疤痕,严重时植株生长停滞。同时,它能高效传播多种毁灭性病毒病,造成更大危害的病毒病,防治极其困难。
蚜虫:体小柔软,繁殖力极强,常群集于植物嫩叶、茎秆和花蕾背面刺吸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畸形、植株生长衰弱,同时分泌蜜露可诱发煤烟病抑制植物光合作用。它还是多种作物病毒病的传播媒介,造成的植物感染病毒病。
粉虱(包括烟粉虱、白粉虱等):体小,翅覆白粉,成虫群集于叶背刺吸汁液致叶片褪绿萎蔫。分泌蜜露造成煤污病污染叶片与果实。烟粉虱等同样是是多种毁灭性病毒病(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关键传播媒介,造成番茄、黄瓜等作物的病毒病,危害严重、防治难度极大。
木虱:体型小善跳跃,通过刺吸植物嫩梢汁液导致新叶卷曲畸形、枝梢干枯,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他还是柑橘黄龙病毒病的唯一传播媒介,可导致柑橘“癌症”——黄龙病,可对柑橘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防治地位极其重要。
潜叶蝇:因其成虫产卵于叶内,幼虫孵化后即在叶片表皮间蛀食形成弯曲蜿蜒的白色虫道而得名。危害不仅破坏叶肉组织,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叶片提前脱落,更严重的是其造成的伤口极易被病菌侵染导致病害发生,对蔬菜和花卉生产构成显著威胁。
叶螨(红蜘蛛):属于蛛形纲绒螨目的螨类,不是纯粹的昆虫,体微少,喜聚集叶背刺吸汁液,初期造成叶面现黄白小点直至叶片失绿干枯、如火烧状,提前脱落,光合作用严重受阻。它繁殖迅猛,高温干燥易爆发,对棉花、蔬菜及果树等作物产量与品质影响较大。
六小虫有体型小、繁殖快、危害大、穿病毒、抗性强、隐蔽性等六大共同特点。具体表现为:体型小不易被肉眼察觉,世代周期短,一年可发生多代,直接刺吸汁液导致植株衰弱,多数能传播病毒病给植物造成二次病害威胁,极易对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多在叶背、嫩梢等隐蔽部位为害,常规喷药难以全覆盖。
针对“六小虫”的特点,必须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对其进行控制,方能降低其爆发的概:
可选用抗虫品种,保持田间卫生和植物的通风透光性为其发生创造不利的条件,悬挂粘虫板和安装防虫网降低虫口基数防止其大爆发,同时要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捕食螨(对付红蜘蛛)、寄生蜂等天敌让益虫和害虫达到一个相互抗衡的效果。
实时监测虫情,掌握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程度,果断采取化学防治措施: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轮换用药以避免产生抗药性。常用药物推荐:
蓟马: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噻虫嗪等。
蚜虫/粉虱: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螺虫乙酯等。
叶螨:阿维菌素、联苯肼酯、噻螨酮等专用杀螨剂。
木虱:呋虫胺、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螺虫乙酯、联苯菊酯等,重点在木虱若虫孵化盛期及春秋梢抽发期等关键时期进行防治,鉴于木虱迁移性强,最好进行区域统一防治,效果更佳。
潜叶蝇:推荐灭蝇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虫酰肼,重点在幼虫潜食前或初孵期施药,叶片正反面喷匀。
“六小虫”(蚜虫、红蜘蛛、蓟马、潜叶蝇、粉虱、木虱)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一类重要敌害,对其有效防控是保证农作物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要从产品研发到技术创新,共同探讨抗性小虫综合治理破局之路、推荐优秀落地解决方案,探索更多抗性小虫市场发展新机遇。
来源:农业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