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治通鉴》: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人自助而后天助之,人贵自重自助,做一个懂得自重自助的人做人,首先要自重!
《资治通鉴》: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人自助而后天助之,人贵自重自助,做一个懂得自重自助的人做人,首先要自重!
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不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实力是被尊重的底气,真正能赢得他人敬畏的,是我们内在的实力。
司马光说:“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自尊的根本,就在于自身实力的强大,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足够的实力,生气不如争气,翻脸不如翻身。
须有“第一次说不”的勇气。倘若对不合理的要求含糊其辞,就会让人得寸进尺,明确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当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时,要果断地说“不”。
不要因为害怕得罪人或者担心失去某些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只有坚守原则,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把自己当回事,自强不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每一次克服困难的过程,都是增强自信的过程,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时,就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不管现状如何,在他人面前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自信,不要总说“我不行”“我不能”“我不懂”“我不会”等显示自己无能的话语,说这些话,等于是你自己允许别人轻视和侮辱你,甚至是利用你。
对恶的宽容,是对善的最大残忍:对冒犯自己的恶行以牙还牙,自尊的背后,是对侵犯者的零容忍,当尊严受到侵犯时,不能一味地容忍和退让,要果断采取行动,给予侵犯者应有的惩戒,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尊严不容侵犯。
面对损害和侮辱你的人,在教训他们的时候,要硬起心肠,不要有任何愧疚和不好意思的想法。
即便你的教训会伤害到他们,甚至引起他们的愤怒,也不要害怕和内疚,更不要觉得自己做错了,否则,一旦你表现出任何的软弱,他们还会继续伤害你,甚至变得无所顾忌。
你若自助天必助之,你若自弃天必弃之,如何经营自己,决定了他人如何对待你,行为举止体现了价值观和素养,只有自尊自爱,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我们不能改变世界,至少要洁身自好在生活中,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不良环境,当身处其中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明辨是非,远离那些不良的人和事。
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或者迎合他人而随波逐流,要坚守自己的内心,独善其身,对自己最好的保护,面对身边的污言秽语时,起身离场远比争辩更有力量,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高尚,不与不自重的人同流合污,是自尊的最高境界。
自重者,天重之;自辱者,人必辱之。做人也好,国家的政治也好,如果自己内部搞不好,出了问题,别人才乘机而来。
所以学医跟政治的原理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其实整个的社会,整个的国家,身体都是同一个道理,我们这个身体生命的变化,同天体太阳、月亮、地球的形成是一模一样的,是同一个法则,只是自己观察不清楚。
人身是个小天地,这个宇宙天地只不过是个大的人身,宇宙是一个生命的全体,因此中国古代不大主张开发地球,矿藏都不大开。
人性是“重苟安而恶动乱”,大至国家社会,小到个人家庭,人人所最宝贵的,就是性命、如果可以“顺时安命”。
《易经》的鼎卦的象辞以及爻辞,所谓:“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鼎耳革,失其义也。”
“人必先疑,而后谗入”事物的毁灭,酿于自身的败坏,与外因比较,内因才是决定性的要素。
《尚书》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论语》所谓“反求诸己”。
《荀子》所谓“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孟子》所谓“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北齐文学家刘昼“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太山,而莫之避”,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凡有生机者,皆有其生生之机,一旦失其根本,则生机阻断,覆亡朽烂而后虫生。
人是万物之灵,“德者本也”,有德人们才能充实而辉耀,才能健硕而富有活力,从而使生命呈现出蓬勃向上,止于至善的盎然生机。
相反,如果无德,则立身无基,进退失据,悖逆横暴无所不作,必然是“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进而“怠慢忘身,祸灾乃作”,是所谓“人必自侮而人侮之”,陷入自毁之路。
有鉴于此,古代先哲特别强调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在于“养心”,在于以天理良知来规范人的欲望。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家恩.天行健.地势坤.齐家道!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来源:中华大家读书会
